師占成
【摘要】《曲式與作品分析》是高校音樂本科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對于該課程的教學改革,許多教師提出了寶貴的經驗。本文介紹該課程教學的一些方法和理念,強調該課程不僅要重視理論分析,還必須強調感性知識,要將感性知識與理論分析合理結合貫穿于整個教學當中,并通過教學實例,具體介紹該課程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以及考查方式等。
【關鍵詞】曲式與作品分析;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教學模式
《曲式與作品分析》是高校音樂本科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這門課程教學主要體現在曲式與作品分析兩個方面。曲式主要涉及音樂作品的曲式理論及其結構形式方面,而作品分析是對一部作品音樂語言及其表現手法作全面的分析。這門課程根據授課對象的不同側重點應有所變化。對于作盹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的學生而言,通過對該課程學習,了解并掌握曲式理論并運用于創作實踐。對于音樂學專業學生析言,通過大量作品分析,了解作品音樂風格的相關知識,同時要對產生這一作品的歷史時代、社會和民族進行研究,此外還要對作者的生活、思想以及創作這一作品的有關背景材料進行研究。對于表演專業學生來說,通過對該課程學習,提高對作品的理解和架構能力。但在實際教學巾,每個專業方向授課都應該強調感性知識,也就是說,教學不但要重視理論分析,還必須強調感性知識,要將感性知識與理論分析合理結合貫穿于整個教學當巾,在此基礎上,按照學生各自專業方向教學內容再擴展延伸。如果曲式與作品分析課教學只強調理論知識,譜例巾的盹式分析也儀儀是服務于理論,而不把感性知識放在一個重要位置,那么這種枯燥的教學方法只能令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如何做到讓學生既能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又能提高學生分析聽辨能力,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人手:
一、理性分析與感性聽辨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任何一門音樂藝術理論都應該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曲式與作品分析》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同樣也應該在掌握理論的基礎上強調實踐應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在作品聆聽中掌握曲式理論,通過聆聽音樂讓學生掌握感性知識,然后在感性知識的基礎上再去理論分析,理論分析清晰后再通過音響聽辨使感性知識得到鞏同,通過“理論知識講授一感性知識例證一一譜例知識分析一理論與感性知識鞏同”四個過程,能使學生既掌握理論知識又獲得了感性認識,同時也調動了其學習興趣。
譬如,在講單二部曲式的時候,先介紹單二部曲式的概念及圖示(理論知識講授),之后選取典型譜例讓學生聯系理論知識聆聽音響(感性知識例證),學生在聆聽音響過程的同時要求寫出基本圖示,然后再通過譜例分析寫出詳細的結構圖示(譜例知識分析),之后教師補充分析,寫出準確圖示,最后要求學生看圖示聆聽音響鞏同理論與感性知識(理論與感性知識鞏同)。在整個教學過程巾都要求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每個環節。特別需要強調“理論與感性知識鞏同”這個環節,要求同學上講臺,在聆聽音響同時指出結構圖示巾每部分音樂進行的位置,最后在課下完成分析報告。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培養了學生將所掌握的曲式理論自覺地運用在音樂作品聆聽的實踐中,同時為學生從曲式結構角度認識音樂作品,為欣賞、理解和表現音樂作品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思辨能力與理論水平并進提高的啟發式教學理念
作為一門作曲技術理論課,曲式與作品分析課教學不儀要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同時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增強,理論水平自然會提高;理論水平的提高,必須是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思辨逐步提高。教師在課堂上要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無論是概念知識還是分析結論、無論是整體分析還是局部分析,都必須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判斷后給出結論,而不是以灌輸式的方式直接給出答案。教師在更正學生不準確答案后要給以補充、總結,然后根據不同專業方向的教學大綱要求再給以更深層次的論述。
上面提劍的教學四個環節“理論知識講授一感性知識例證一一譜例知識分析一理論與感性知識鞏固”,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求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判斷給出結論。
譬如,講授復二部曲式概念時,要求學生回答其特點是“二部性原則”,即“A-B-A”原則。教師需要強調這個原則的本質必須有再現,中部B部分必須與兩端A部分形成對比,對比可以是主題、調性、速度等方面,這種原則可體現任何結構巾,可以體現在大型曲式巾,也可以體現小型曲式中,甚至體現在樂句中。然后引導學生回答復二部曲式與單二部曲式“單”與“復”的概念,給出結論“復”的意思是“復合”,也就是第一部分(首部)是單二或單二,再現部分可以是原樣再現或變化再現,巾問作為對比展開部分,可以是單二、單二或樂段,并給出單二部曲式與復二部曲式二者的圖示比較,然后選取譜例感性聽辨來例證理論知識。聽辨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仍然按照上面四個環節進行,提醒學生注意局部和整體的把握以及主題材料的變化,速度、力度、音區、音色等感性把握,最后在教師引導下根據專業方向內容不同要求完成分析報告。分析報告應提供范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結合譜例和圖示引導學生如何寫作,提供模本。通過這樣引導、啟發式教學模式,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分析思辨能力必然會慢慢提高,畢竟音樂的結構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不培養其獨立思辨能力,課堂不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而是以灌輸式方式教學,那么學生不可能學會獨立分析,理論水平當然也不可能提高。
三、教材譜例與課外譜例互補式的教學思路
啟發式教學模式目的要讓學生在學習巾感到愉悅,要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要將所學知識與本專業相結合。因此,課堂所分析的作品,除了教材巾的典范作品外,還要選用一部分學生熟悉喜歡的聲樂、器樂優秀作品,或者影視作品,這對于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
譬如,在介紹每一章曲式結構的時候,一定要選擇一首學生熟悉的本專業作品聆聽,教學開始便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之后再轉入分析教材中的作品。課下可以要求學生從所學專業課中自選作品,通過學生自己分析遴選與本章所學內容相一致的作品上交,然后教師選取部分作品,指定學生課堂分析,說出緣由。不論學生所選譜例是否合理、分析是否合理都要給以表揚。這樣,既調動r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真止培養了其獨立思考和分析思辨的能力。
四、標準化題型考試中融入音樂聽辨的教學模式
如果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理性分析與感性聽辨能力,提高理論水平與思辨能力的過程,那么,考試是檢驗學生是否掌握這種能力的途徑之一,也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合理設計考試題型對于規范教學內容,檢驗教師教學成果,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起著重要的作用。建立標準化題型對于提高教學效率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有利于教師公正、客觀評卷標準。標準化題型內容要包括曲式聽辨、基礎理論、曲式分析、音樂分析。
基礎理論可以通過判斷題、選擇題(單選、多選)來實現。聽辨題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查,一方面,考查單純聽辨曲式結構;另一方面,考查聽辨某一首作品各部分的結構以及主題材料等,題型可以是選擇題、填空題。分析題考查的內容較多,分析的內容包括結構、句法特點、主題材料、性格特征、調性布局、和聲特點、和弦結構、終止式、織體寫法及內涵等方面,因此,選用選擇題較好。另外,由于在規定的時問內很難完成分析報告,考查這部分內容只能通過平時成績來實現。平時成績分為課堂回答問題情況、出勤情況、平時作業情況二方面衡量,分數安排以卷面考試70分,平時成績30分汁人總分。關于標準化題型以及考查內容方面可以參閱:彭志敏《關于改革(曲式與作品分析)考試題型的建議》《黃鐘》 1997(3)、楊秋儀《教育創新的新收獲一襄樊學院音樂<曲式與作品分析>期末考試札記》《黃鐘》2004年增刊、扈濱《<副科曲式>標準化考試題型的改革與實踐》《音樂探索》2009(1)。
總之,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曲式與作品分析》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因人而異,因教學對象、教學目的不同而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但作為技術理論課程,該課程教學方法都應該強調感性知識與理論知識相結合,教學應突出在作品聆聽中領會理論,在音響聽辨中把握結構,教學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以及培養其思辨能力和理論知識的架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