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爽
[中圖分類號]B5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2826(2015)03-0109-04
2008年的金融危機雖然打擊了資本主義世界,但是金融危機之后的當代仍然是資本主義掌握著話語權和主動權,資本主義在調適中依然展現著生命力。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社會主義革命不只是被無限期地拖后,甚至沒有發生的可能,社會主義成為一種無望的幻影。在這種情勢下,對社會主義的探討是否還有意義?2014年11月1 2日在黑龍江大學召開的“第九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對這個問題做出回應,并對其給予肯定的回答。參加論壇的學者們主要集中于對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討論,對政治經濟學批判與文化、意識形態批判關系的爭論,馬克思與倫理道德關系的澄清,對社會主義革命的當代形式的分析,以及對革命主體、革命方法的找尋等。雖然學者們對上述問題的理解和觀點存在著差異,甚至分歧,但是,他們的共同目標是一致的,即走向社會主義。
一、資本主義國家關于社會主義的
探索: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
馬克思設想社會主義是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當代資本主義國家中的左翼學者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具有重要意義。
1.英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關于英國新左派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和探索,喬瑞金教授從總體上對其做出了肯定的評價。他指出,英國新左派身處于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物質文明之中,與馬克思提出社會主義的預設在物質條件上更為接近,所以他們對社會主義的思考、對社會主義的追求和對社會主義的探索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想和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英國新左派的理論探索對于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在眾多的英國新左派思想家中,張亮教授認為斯圖亞特·霍爾是最重要的思想家,指出他的一生都處于對資本主義的抗拒和對社會主義的探求中。霍爾在資本主義社會深處不斷地尋找著社會主義革命的潛能:對工人階級和階級矛盾的確信,文化研究時期對英國大眾革命潛能的激發,葛蘭西轉向時期對國家與社會的關注,去世前對種族身份問題的探尋。霍爾一生都在探求社會主義的可能,不過霍爾一再強調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其他與會學者對英國新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性批判理論、對伯明翰學派的創始人霍加特、文化馬克思主義代表雷蒙·威廉斯,以及當代馬克思主義地理學代表大衛·哈維等思想進行了研究。學者的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英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多維視角、主題的時代轉換和對資本主義批判不變的方向。
2.法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在當代法國,馬克思主義在政治學領域中具有較大的影響,馬克思主義者和激進左翼學者的政治哲學正在成為我國學者關注和研究的對象。
藍江教授分析了主體觀念在戰后法國馬克思主義發展中的嬗變過程,尤其強調巴迪歐對歷史主體的設定。巴迪歐(1)否定了主體的普遍性,認為主體是稀缺的;(2)否定主體的預先既定性,認為主體在歷史變革中產生;(3)否定主體的恒在性,認為主體是“非在”,只有在斷裂點上主體才顯現。后馬克思主義者朗西埃的“啞然的主體”亦是一種呈現于斷裂點上的后事件主體。法國馬克思主義者對主體問題的思考是嘗試尋找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現實中被消解之后的可能的革命主體。
其實,主體問題也是整個西方馬克思主義必須面對的問題。張羽佳副研究員認為,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早期發展邏輯中存在著大寫的歷史、大寫的政治和大寫的革命主體。然而,在資本主義發生深刻變化的當代,大寫的歷史與大寫的政治變成了小寫的歷史與小寫的政治,大寫的主體也變成了小寫的主體,甚至是不稱其為主體的主體。所以,對主體的建構就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必然面對的問題。
其他與會學者探討了朗西埃的生命政治哲學、安德烈·高茲的以“多元活動”解放設想、鮑德里亞的空間哲學、勒賽克爾的馬克思主義語言哲學等。總體而言,與會學者對法國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對代表性人物思想的研究,由此導致的一個結果是,學者之間沒有理論交集,未形成思想交鋒。
3.關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其他研究。在關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中,與會學者的研究涉及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權力研究、幸福觀研究、跨國資本家階級理論研究、人的生存邏輯研究等等。也有學者將研究目標投向政治經濟學研究,如對“稀缺”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針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影響,陳學明教授提出了批評意見,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消極影響大于積極影響。批評的焦點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批判轉向損害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在中國表現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衰落,進一步又導致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學院化傾向。
在理論方面,學者還對生態學、女權主義、伯恩施坦主義等做了探討;在人物思想方面,學者對內格里、阿甘本、齊澤克、拉克勞、科恩、詹姆遜等人思想做了闡釋。
二、中東歐地區關于社會主義的反思: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研究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思想的深刻解讀和對社會主義的反思極具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正是基于此,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成為本次論壇的主題。
1.對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總體認識和評價。李寶文副教授對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獨特意義做了詳細的闡釋,指出(l)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親身經歷了社會主義,對“在場社會主義”進行了反思和批判;(2)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話語,并塑造了馬克思主義話語解釋力;(3)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具有強烈的民族精神和高度文化特征;(4)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具有一種國際理論視野,并不斷尋求理論超越。他認為,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
關于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與價值,郇慶治教授提出了相反的觀點。他指出,自東歐國家轉型之后,東歐國家中共產黨的影響逐漸衰微乃至毫無影響,左翼團體在東歐國家的處境非常艱難。從東歐國家現實的政治和經濟狀況看,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現實影響處于一個越來越衰弱的過程,而不是我們所解讀出的其影響越來越大。
2.對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者思想的研究及其著作的出版。阿格妮絲·赫勒是至今健在并仍然活躍于國際理論界的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者。在本次論壇中,赫勒成為學者關注的一個焦點。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論、解放理論、后馬克思主義歷史小說理論等。
科西克的“具體的辯證法”是又一個研究熱點。學者之間集中討論了兩個問題:一是科西克的辯證法思想發展是否具有一致性的問題;二是科西克是否是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問題。對第一個問題,學者們認為科西克的辯證法思想發展具有一致性。在對第二個問題的辯論中,學者對存在、存在學、存在論、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等概念做了辨析,否定了科西克是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指出應該擺脫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中以西方哲學解馬克思主義的傾向。
與會學者還對弗蘭尼茨基、馬爾科維奇、赫格居什等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者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理論見解。
對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者著作的翻譯工作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預計2015年2月至7月,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學者的譯著40本和關于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著作20本將陸續出版。參與該系列譯著翻譯工作的與會學者,對自己相應的譯著做了述評,以饗學者。
3.對研究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方法的探討。在對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中,學者們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文本的解讀與闡釋法。但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方法的拓展顯然已經成為必要。對此,與會學者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黃小寒教授認為研究應該以史為鑒,文史哲不分家;雋鴻飛教授強調研究的多重視域融合和多學科視角的切人;曲躍厚教授和李元同把研究方法歸結為“結合”,即整體研究與個體研究結合、歷史研究與邏輯研究結合、中西蘇比較研究結合、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結合。
衣俊卿教授基于自己對東歐新馬克思主義30年的關注與研究,提出了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史研究范式。他認為,通過對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史研究可以深入到東歐民族最鮮活的記憶中,尋找思想和現實最深層的聯系,進而驗證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獨特性。精神史的研究范式可以更好地把握理論與時代不可割裂的內在聯系。
關于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理論視角轉換問題上,有學者紛紛提出了政治學研究視角、宗教文化視角和文學研究視角等。
三、社會主義建立的理論基礎:是文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還是政治經學批判
社會主義是這次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關注的核心問題。學者們就社會主義建立的理論基礎是文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還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進行了激烈的爭論。由此涉及到的一個問題是馬克思、社會主義與倫理道德的關系問題。
1.文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還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陳學明教授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建立的理論基礎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首先,他批評西方馬克思主義脫離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文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的轉向,認為只有政治經濟學批判才會觸動西方社會根基。其次,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無助于對中國社會現實問題的解決,只有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理論才是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思想武器。再次,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根基的,建立在經濟必然性基礎之上的。
對此,張亮教授、郇慶治教授、張勁松副教授做出了積極的回應。尤其張亮教授指出,陳學明教授的思路與習近平同志關于重讀《資本論》尋找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立足點的主張相一致。
尹樹廣教授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批判和意識形態批判有其合理性,而且政治經濟學批判在中國會遇到權力對經濟和資本的控制問題。莫雷副教授認為在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中仍有堅持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學者,如齊澤克,他的意識形態批判就是政治經濟學批判。喬瑞金教授認為,何種批判本身只是一種手段,問題的關鍵在于澄清資本主義的現實是怎樣的以及資本主義的未來發展如何。
2.馬克思、社會主義與倫理道德的關系。一方面是關于社會主義建立的理論基礎爭論的延續,另一方面也是對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是人道主義觀點的回應。
陳學明教授就馬克思與倫理學的關系做出了三點說明:第一,馬克思有倫理思想不等于馬克思有系統的倫理學,馬克思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沒有倫理學。第二,馬克思對社會主義的論證是建立在經濟必然性之上的,而非倫理必然性之上的。第三,談馬克思的人類思想、道德思想的時候不要把倫理道德的普世原則與馬克思的觀點相提并論。
與陳學明教授的觀點相對,王南浞教授從自己的理論研究發展歷程出發,認為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之外還應該有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倫理學,以限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邏輯范圍。從馬克思對剝削概念的使用,王南浞教授強調在馬克思的思想中有一個道德規范原則。倫理道德不是一個必然性問題,而是一個自由選擇的問題。
針對陳學明教授和王南浞教授的上述爭論,張亮教授做了兩個區分。第一個是區分了社會主義的兩種理論傳統。一種傳統是馬克思、恩格斯鍛造的馬克思主義傳統,即認為社會主義只有與規律、自然科學結合才是科學的,才能實現從空想到科學的飛躍;另一種傳統是西方的基督教傳統,主要存在于英語世界國家,即從宗教和倫理的角度論證社會主義的現實性。第二個是區分了倫理道德問題提出的兩個歷史背景。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倫理道德處于革命必然爆發的背景下,成為退而求其次的問題;而在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那里,倫理道德問題則在革命被無限期推后的背景下凸顯了出來。基于這兩個區分,張亮教授認為馬克思思想、社會主義是具有倫理道德維度的。
關于社會主義建立的理論基礎的討論及由此衍生出來的爭論,是關于社會主義存在的合法性與合目的性的思考。社會主義建立的政治經濟學基礎表明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替代是社會歷史矛盾運動的結果,具有合法性。而社會主義建立的倫理學基礎表明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必然性的超越,展現人的無限可能性,具有合目的性。因此.社會主義應該是合法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四、社會主義實現的途徑:社會主義革命
可否預期,革命方法與革命主體
在資本主義仍處于強勢的當今世界,社會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批判結果而言還僅是一種理論期許。但是,社會主義理論是否可以轉化為一種現實的物質力量和實踐活動呢?或者說,社會主義革命是否可預期的呢?
張亮教授非常肯定地回答到,社會主義革命必然發生。同時他也提醒到,我們必須意識到社會主義的“兩個必然性”與社會主義革命何時爆發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迄今為止,資本主義還保持著自身發展的彈性和可持續性。在社會主義革命在資本主義世界中被無限期推后的情形下,張亮教授認為,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最可能的斗爭方式是以不同于資產階級的方式去對他們的問題進行游擊戰。理論的游擊戰是現實的革命方法。
關于革命的主體,張劍副研究員認為無產階級是馬克思找到的倫理主體。無產階級并不就是工人階級,無產階級不是一種職業,它是社會癥候的所在,是社會的崩潰點。無產階級在哪里出現,社會的崩潰點就在哪里,無產階級反抗的是整個資本主義制度。
五、反思與展望
通過大會發言和小組討論,與會學者進行了充分的學術交流,彼此之間既有思想觀點的共鳴,也有理論見解的差異甚至分歧。在智慧的融合與碰撞中,本次論壇取得了三個重要成果。第一,圍繞論壇主題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確立了精神史研究的新范式。這意味著,對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將深入到對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產生具有影響的宗教、文化、文學乃至心靈史的研究之中,在思想與現實的最深層聯系中,展現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價值。第二,喚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研究。在我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中,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確實處于劣勢。本次論壇對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的喚醒,一方面使我們繼續以馬克思留給我們的批判武器剖析資本主義,另一方面又可以使我們對社會主義的合法性做充分的論證。第三,本次論壇達成了一個共同目標——在差異中走向社會主義。無論是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還是對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研究;無論是精神史的研究范式,還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范式;無論社會主義是一種經濟必然性,還是一種倫理價值選擇,學者們真切地相信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未來的發展前景。雖然對于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而言,關于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話題的討論以及對社會主義的探索顯得是徒勞的,學者們就像被懲罰的西緒福斯,但是在不可為中作為,在無望中抗爭,恰是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對現實不妥協精神和批判精神的體現。
本次論壇在取得理論成果的同時,也發現了理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如對人物思想的單純研究阻礙學者之間的思想交流,脫離現實的抽象的思想理論研究,國內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較國外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滯后,對相關國家的政治經濟狀況研究的相對匱乏等等。隨著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不斷推進和深化,與國外研究之間學術交流的不斷增多,這些問題將會在未來的理論研究中得到相應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