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榮榮



【摘要】弗朗茨·李斯特(Ferenc Liszt,1811-1886),浪漫主義音樂代表人物之一,綽號“炫技大王”,在19世紀歐洲音樂的史冊中,其與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評論家、教育家以及音樂社會活動價等名號相連。他在鋼琴演奏和鋼琴創作兩方面都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使得他在西方音樂史上特別是在鋼琴藝術史上取得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李斯特音樂會練習曲《輕盈》為研究對象,結合自身的演奏體會,淺析其演奏特征。
【關鍵詞】浪漫主義;音樂會練習曲;演奏特征
李斯特的洞察力貫穿于一生,這使他的風格具有力量和創造力。李斯特被普遍看成當時最偉大的鋼琴家,有著大膽的和聲、無法效仿的鍵盤音色和不可超越的技巧。從國內外研究現狀看,對于李斯特鋼琴音樂的研究較多的集中在他的鋼琴練習曲、匈牙利狂想曲和奏鳴曲中。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進一步準確把握李斯特的鋼琴音樂風格和特征,更好的掌握其演奏技巧,提供了很多參考。
一、技術方面
(一)輕盈的觸鍵
敏感而細膩的觸鍵是這首作品最重要的技巧,好像飄在空中的羽毛,又好像游離在夜空中的繁星,內心聽覺非常重要。
首先,右手的力度要大于左手。作曲家在這里標出的是“pp”很弱,但是聲音不可以發虛,無論多弱的聲音都是要有質感的,這樣“弱”的聲音才能傳得很遠。右手的力量需要從大臂發出,并一直傳到指尖,力度要均勻,指尖要有集中的感覺,指尖在下鍵時要有控制力,因為力度很弱所以下鍵不要太深。左手每三個音一組的第一個音連起來是一段深邃的旋律,不可以忽略它,要讓耳朵聽到它。
這段是較最難控制的段落,作曲家要求用非常細致的觸鍵來完成,dolcissimo是極優美,極柔和的意思,聲音需要控制得非常弱非常遠,此處可以用弱音踏板。大臂的力量稍稍提起來一些,均勻地橫向移動。同時,指尖不能因為弱奏而手指發虛,指尖需要有一定的緊張度,非常集中。
(二)雙音以及六度雙音
譜例3是一段六度雙音彈奏技巧,有一定難度,使聲音變得豐滿起來。當演奏到這里時,要注意高聲部的突出,右手的臂力需要更多,指尖下鍵更深,彈到底。速度要求快而流暢,對于手小的演奏者來說會有漏音或連奏不好的情況。所以,高音區必須完全連接好,下方的大指可以提前斷開,這樣仍可以清楚地聽到主旋律。這樣一來,會感覺雙音彈奏比較容易。同時,手腕可以幫助手指移動,還要將臂力傳到指尖。譜例4 同上。
(三)左手八度的彈奏
這一段是整首樂曲最高潮的段落,左手運用了八度技巧來推動音樂的發展。手指要集中力量,層層遞進,避免敲擊琴鍵,把音樂推向高潮。
(四)踏板的運用
踏板的運動是一門藝術,李斯特對踏板的運用也是標新立異的,他炫耀的不僅是高超的技術,還有高超的吸引聽眾的才能。這種使聽眾如癡如醉的音響效果,就來源于李斯特對踏板應用的突破。李斯特演奏自己作品時廣泛的使用踏板,無論是雙手重疊、交錯演奏、快速移動還是跳躍演奏等等,給聽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聽覺盛宴。李斯特使鋼琴呈現交響色彩的效果成為可能,他的踏板運用完全服從于作品表現的感情和色彩的要求,不被和聲的效果左右,完全追求想象中的音響效果。
二、音樂方面
筆者認為,不論演奏任何體裁的樂曲,氣息都是第一位的。這首《輕盈》是一首具有豐富的細膩而敏感的音樂色彩變化的一個作品,要想演奏好此曲絕非易事,這樣的作品非常有必要成為我們的必修曲目。
因為大多數同學喜愛彈奏快速而生動且有氣勢的作品,但《輕盈》恰好反映出音樂中高雅穩重,深入而不浮躁的一面。
演奏這首練習曲氣息非常重要,其中大多數樂句較長,例如開始的引子部分就是一個10小節的長句子,演奏時需要氣息連綿不絕,不可隨意斷開,要靠感覺可技巧同時控制氣息,應當非常清楚地知道句子從哪里開始、哪里是高潮、哪里收尾等等。這個句子中有很多長音,這些音最為重要,彈奏時內心的氣息不能松懈,要“提”著一口氣并緩緩向前傳入下一個音。
三、各個演奏家演奏版本的對比
通過查閱資料,列出三位具有代表性的鋼琴家版本做一個簡單的對比,如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三位鋼琴家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他們的技術都相當完美,形如流水,但在音樂處理方面還是有一些差異的,其中我最喜歡基辛的演奏,他能把我完全帶到音樂中,不由自主跟著他的呼吸走,身臨其境,聽他的音樂感覺非常舒服,就算音樂停止了,還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當我剛接觸到這首作品時,有些懷疑這是李斯特的作品嗎?說到李斯特,人們會最先想到狂想曲、超級練習曲,李斯特的曲子大部分都是很炫技性的,很外向的。然而人們卻忽略了李斯特內心的細膩,引子部分是要如癡如醉的感覺,每一小句的層次要鮮明,氣息不能斷,這是很難做到的,開頭弱起音非常重要。中間32分音符的彈奏要求清晰明亮,始終連貫而緊密的感覺。眾所周知,鋼琴彈奏中最難彈的不是強而是弱,既要輕又要讓人聽清楚,這是需要一定技術的。雖然整曲沒有太多大的跨度,但是它的精彩之處在于它的細膩和音樂,比較適合性格內向和手小的人彈奏。想彈奏好此曲,一定要有精湛的技術作為支撐,從而烘托出此曲的意境,要深刻理解作曲家的創作背景和創作特征,結合自己的一些想法,把這首音樂會練習曲完美的演繹出來。
音樂會練習曲在李斯特鋼琴作品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其在寫法上帶有很強的、極為自由的隨想曲特點,是來自李斯特內心深處的溫柔角落。與《嘆息》、《森林的呼嘯》和《侏儒曲》誕生于李斯特創作巔峰的魏瑪時期,也是其最著名、演奏最多的音樂會練習曲,本文僅僅只從演奏特征對《輕盈》進行了簡單的論述,但無論從何角度講,《輕盈》這個作品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參考文獻
[1]于潤陽.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254~258.
[2]埃菲雷特·赫爾姆.李斯特[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3]常燁.遨游在浪漫情懷與理性之間——李斯特練習曲介紹(五)[J].鋼琴藝術2010(9):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