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旸
【摘要】我國的傳統民族樂器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都擁有著其獨自的個性和魅力。隨著現代化的發展,世界上的音樂和文化都在進行著激烈的融合和碰撞,為了跟上全球化的步伐,當下很多傳統民樂作品在創作過程中,除了移植和改編西方作品,還使用西方現代作曲手法進行創作,更有作曲家將許多傳統民樂曲改編為西方樂器作品。本文從傳統民樂作品在現代化浪潮中改革的背景出發,通過分析鋼琴曲《二泉映月》,闡述將西方作曲技法融入傳統民樂作品中的問題及優勢,指出傳統民樂作品走向世界的可行路徑。
【關鍵詞】傳統民樂作品;西方作曲技法;二泉映月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不僅孕育著無數豐富多彩擁有獨特個性和魅力的民族樂器,還有著無數展現民族特色和文化的優秀音樂作品。但自從甲午戰爭打破中國閉關鎖國的局面,中國被動地進入現代社會,大批代表著西方文化的西洋樂器和西方作品進入中國人的視野,被人們所接受和推崇。與此同時,代表著傳統文化精髓的傳統民族樂器不僅逐漸走出中國民眾的視野,成為束之高閣的高嶺之花,同時還因為中西審美的差異而無法順利地走出國門面向世界。為了使傳統民樂作品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促使其不斷變革創新,使用西方作曲技法改編傳統民樂作品是一種有效的嘗試。
一、傳統民樂作品變革的背景
進入近代社會后,隨著西方音樂大量的傳入中國,我國的作曲家們的思想意識發生了巨大的改變[1]。在這之前,中國的作曲家們的創作方式一直是以線性思維單音體系為主,自西方作曲技法傳入中國后,作曲家們開始研究使用西方作曲技法創作的優勢,并思考將這種作曲技法融入傳統音樂中的可行性。當在兩種對抗狀況中兩種音樂體系適應了某一音樂的中心特征,融合就產生了[2]。因此,當傳統民樂作品結合了西方作曲技法,即可適應的西方特征,就隨即進入了現代化的浪潮之中。這種結合到底是傳統文化的創新,民族音樂的新發展,還是傳統的喪失,西方文化的入侵,就要看到底是傳統音樂為主體,還是徹底喪失了其本體特征,逐漸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將傳統民樂作品改編為西洋樂器作品并不是對傳統文化的否定,而是促使其走入更多人的視野,發現傳統民樂曲的新活力。
二、民樂改編鋼琴曲《二泉映月》解析
在傳統民樂作品中融入西方作曲技法的典型代表就是鋼琴曲《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本是一首家喻戶曉的二胡曲,經過改編后,不僅被更多范圍的人們接受和喜愛,還迎合了中西方共同的審美,容易被西方人所接受。這首改編的《二泉映月》既包含了中國傳統的音樂元素,同時也使用了西方的作曲技術,將鋼琴和二胡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樂器放到一起,使聽眾在欣賞這部作品時,既能感受到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也能感受到不同于中方的西方審美標準,讓人們感受到中西音樂結合的魅力。
這首《二泉映月》的整體結構是一種變奏曲式,但也沒有完全按照規范的西方變奏曲式來寫,且它的調式不是我們常見的五聲調式,在性質上屬于有點偏音的七聲調式,即在傳統五聲音階的基礎上加上了兩個偏音而組成。我國的七聲音階是有正音和偏音之分,而西方的七聲音階并沒有正音和偏音之分,這也是中西方的音樂給人不同感覺的主要原因之一。改編曲《二泉映月》中加入了西方的作曲藝術,給人們產生了不一樣的感覺,有利地推動了中西方音樂文化的大融合[3]。
三、傳統民樂與西方作曲技法的結合
對傳統民樂作品的改編不僅僅體現為樂器的變化,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種改編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長期以來,人們對線性旋律線條的進行已經非常的熟悉,但對西方音樂的縱向和聲進行卻非常的生疏,用西方作曲技法改編的民樂曲很好的填補了這個空缺。在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改編過程中,運用西方作曲方式,將中國傳統音樂用一種西方的樂曲特色演奏出來,將線性旋律以縱向和聲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方式使中國傳統音樂的存在方式得到了延伸和擴展。
在西方作曲的理念中,節奏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演奏時需要對節拍進行非常嚴密的掌控,而中國傳統音樂的節奏一般是比較規范的平穩運行,偶爾也會有隨意多變的節奏,但與西方的有規律的音樂節奏組合形式是截然不同的。此外,我國的傳統音樂雖包含多聲部的音樂形式,但與西方的古典浪漫樂派的多聲部音樂相比,在形式和表現力上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即便如此,我國的傳統音樂與西方音樂相比,在音樂的技法以及觀念方面還是有相似之處的,這也為我國的作曲家們將西方作曲藝術融入中國的傳統音樂中提供了前提。
中國傳統民樂雖然發展歷史悠久,但由于傳統民族樂器的演奏技法的復雜性,以及長期“師傅帶徒弟”的這種模式,致使傳統民樂的發展比較緩慢,且自從古箏,二胡,揚琴,琵琶等民族樂器成為獨奏樂器進入高校后,逐漸成為陽春白雪,大多民眾對這些傳統民族樂器越來越不了解,甚至不愿去欣賞這些代表著傳統音樂文化精粹的民樂作品。為了使中國傳統民樂及其作品能夠流傳下去,使其為國人和世界人民所接受,有必要學習并采納西方的現代作曲技法,發揮西方現代作曲的優勢,降低民眾欣賞民樂作品的層次,使人們接納并喜愛這些傳統民族樂器,并為傳統民樂走向世界開通一條新的途徑,讓世界上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國傳統音樂的無窮魅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將西方作曲技法融入到中國傳統民樂作品中,能讓傳統民樂被更多人了解和喜愛,進入大眾的視野,并促使傳統音樂作品在全球現代化浪潮中傳承和發展下來,縮小中西方音樂審美的差距,為中國傳統音樂走向世界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慶華.韻芻技——淺談中西樂器演奏中國傳統作品的異同點[J].理論導報,2007,05:46+37.
[2]B.內特爾,管建華.20世紀世界音樂史的方方面面——疑問、問題和概念[J].中國音樂,1992,01:11-15.
[3]項陽.音樂教育體系的“中土”與“西方”認識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4,01:57-6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