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婷婷

【摘要】樂曲由主部主題開始的分解和弦動機經過各種變化形成了樂曲的主要的材料的,雖然采用了奏鳴曲式的寫法,但是作曲家將尾聲發展為獨立部分,在尾聲中將樂曲其他部分依次展開、再現屬于開創性的寫法。動機展開的高超手法和調性布局豐富性也是樂曲精彩之處。
【關鍵詞】奏鳴曲式;作曲技法;動機發展;尾聲;調性布局
《熱情奏鳴曲》 第一樂章是整部奏鳴套曲中最為出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首樂曲的呈示部中主部主題是由一個獨立樂句構成,這個樂句中貝多芬使用了古典時期奏鳴曲式慣用的樂句構成技術,一句分為四個單元,核心短句是第一個單元,這里呈現基本動機,第二個單元是將核心短句的重復,通過重復或模進使得核心短句得以強調,第三個階段是發展變化,一般使用短句中部分材料進行變化組合,最后是結束部分,這里主要是使動機特征消失,突出終止式,是起承轉合的構成思想。
核心短句主要使用了倆個動機,一個是主和弦的分解形式,先下后上的狀態,它作主部主題這個獨立樂句的開始,第二個動機是圍繞著一個屬音的直線形進行,作曲家在和聲中用D-DVII的進行來加強和聲的緊張度,旋律中使用顫音這樣就豐富這個相對單調的線條核心短句之后開始做重復或變化,第五小節是主部主題這個獨立樂句的第二單元,貝多芬將其在主調上方小二度調上重復一次以此來進一步強調主題,其織體沒有發生變化。第十小節進入第三個單元,這里是屬于變化發展單元,材料來自于第二動機這個動機在f小調上再次出現在第十一小節低聲部中出現了由動機二的變體,由同音反復的三個音后二度下行構成的新動機。12小節開始動機二向上模進大三度反復一次后進入結束單元,這里出現了由導和弦構成的分解和弦音型由高向低模進,最后停到這個和弦的長音之上,意在進入連接部。
這個主部主題的獨立樂句中是典型的起承轉合的思維控制下的結果。其作曲手法是核心短句呈示后再反復,然后將動機二出現作為變化,最后將動機一、二的特征消失后開放終止到DVII。
連接部在f小調的主和弦向上呈柱立式和弦模進,低聲部在低音區使用了原位和弦反復,然后進入主題材料,21-23小節是連接開始的反復,從25-35小節開始擺脫主部向降A大調 轉調,材料也發生了變化。下例是連接部的材料,是主部主題的變體之一。
連接從使用主部材料開始經過幾次調性和材料的轉變后進入副部主題。
副部主題的材料是主部的倒影,共倆句加一個補充,這倆句是平行關系,在主調的關系大調上闡述,由于連接的發展性已經很強,所以副部主題的力量已經達到提前釋放,所以副部主題并沒有與主部形成太強烈的對比,下列是副部主題。
然而在結束中貝多芬使用了大量筆墨將沒有發展的副部主題進一步補充說明。這里的材料音型化寫法,在降a小調上開始分別將三句進行闡述,前倆句為八度關系。第三句在上出現的材料是將前面一句的材料做強拍休止低聲部平行三度下行,實際上這三句是重復關系,都在副部主題的調上來進一步使加強鞏固副部的調性。
展開部中展開的引入部分主部主題的材料中第三個單元的材料在E大調開始引入,然后在c小調、降A大調、降D大調上將主部材料在高聲部和低聲部輪流展開,展開的第二個階段低聲部使用同音反復,高聲部將結束部中平行三度材料加入休止符后與低聲部形成動靜結合的對比。展開的第三個階段是在降D大調上將主部材料分為三句展開。124小節是屬準備的開始,在f小調上上下聲部交替反復導七和弦,127小節開始提高八度進一步強調這個不穩定的和聲效果,最后在f小調的D7上反復后進入再現部。
在整個展開部中主要展開了主部主題的材料,發展手法常用調性游移、材料重復、模進,在織體來源上主要是主部主部的第一個單元材料和連接部以及結束部部分材料展開。
再現部中回到主調,發展手法依然是將四個單元做短句、模進、變化和收縮的處理,結構上沒有變化。連接部在F大調上經過3小節再次反復倆次后出現了呈示部中結束部的織體樣式。副部主題調性回歸到主調上,材料依然是主部的倒影寫法。音型化的結束部依然占有龐大的空間,以此完成副部未完成的任務。
從第205小節開始運用展開部的材料來作為展開式尾聲,第一部分為主部的材料位于低聲部高聲部是分解和弦音型,第二部分上下聲部換位后低聲部織體有所變化,第三部分是用結束部材料進行展開,分別在降b小調和f小調上展開。228小節樂曲再次將屬準備呈現然后進入副部主題的又一次再現,然后進入結束部。這樣等于在尾聲里把樂曲的主部、副部、結束部都再現了一次,尤其是對副部的重點強調。
尾聲的展開性寫法是這首作品的獨特之處,也被成為第二展開部。尾聲之所以有較大發展意味,原因是樂曲通篇使用了主部主題的材料為主要材料進行發展,為了避免材料的單一化,所以作曲家使用了在尾聲繼續展開的思路來實現奏鳴曲式為音樂作品中矛盾最為沖突的體裁。
樂曲的調性可以看到本曲的調性布局基本上是按照典型奏鳴曲式的調性布局規律設計的,這主要體現在呈示部中的主部與副部必須是調性對比的。本曲主部為 f 小調,副部為平行大調
再現部的主部和副部都必須回到主調上來,實現“調性附合”。本曲再現部中的主部是主調 f小調, 但副部沒有在開始就回到主調, 但在最后尾聲的第二再現部中副部還是回到了 f 小調,實現了“調性回歸”。展開部中由于材料主要集中在對主部的展開,那么必須有積極的調性展開來配合才能使得樂曲發展有動力,本曲的展開部有 十二次的調性變化:主要是向下屬方向系統調的展開。#g小調-E大調-e小調-c小調-bA大調-bD大調-bb小調-bG大調-b小調-G大調-c小調-f小調。總的調性展開的原則主要是建立在三度和五度關系上,主要的調性仍然是集中到下屬方向,在關系大調上有長時間的停留,成為展開部不同調性的中心。 另外呈示部主部第一次陳述時,就有向上方小二度遠關系調的轉調,樂曲一開始就暗示了本曲的富有戲劇性展開,為以后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可能和空間。尾聲雖然展開性較強調性變化較為豐富,但大部分時間還是在主調f小調 上,作曲家利用主調回歸將龐大的展開和多變的調性收回到主調中。
樂曲一氣呵成,材料簡約而集中,結構豐富多變,龐大的尾聲將未盡的語言得以徹底釋放,樂曲四大部分彼此呼應但極具平衡感,是貝多芬的妙筆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