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歷史悠久,上下幾千年,流傳著數不勝數的兒歌童謠,河南作為中原地區的代表,也流傳著很多傳統兒歌和童謠,經過歷史的洗禮和時代的變遷,中原地區的傳統兒歌童謠逐漸沉淀下來,經過河南各級文化部門和學者的搜集整理,流傳于河南地區的傳統兒歌童謠大概有五六千之多,面臨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音樂文化的多元化趨勢,我們的傳統兒歌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本文主要從如何正視傳統,學習繼承傳統,以及結合新思路對傳統兒歌童謠的創新等方面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中原地區;傳統兒歌童謠;繼承;創新
傳統兒歌童謠多是指廣大勞動人民口頭創作的歌謠,一般情況下是無旋律音高的吟誦,但一般都是有節奏的誦讀歌謠,并且具有濃重的地方氣息和生活色彩,現代意義上很多傳統的歌謠被劃歸到兒童文學當中去。從語言特點上來看,傳統歌謠具有語言簡練、活潑;句尾押韻、朗朗上口;易于接受和傳唱,從功能意義上來看,傳統歌謠一般表現一定的情感或知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因此流傳民間,歷經千年,形成厚重的文化底蘊。
中原地區以河南省為主要代表,流傳與河南這一帶的傳統兒歌童謠以洛陽、開封、商丘、信陽、焦作等地居多。在這么多的兒歌童謠當中,根據兒歌童謠所表現的內容,大概可以劃分為這樣幾類:知識類、風俗類、情感類、宗教類以及政治類等。比如知識類兒歌,流傳于洛陽地區的這首《蔬菜十二月》兒歌:“正月菠菜才發青,二月栽上羊角蔥,三月南瓜籽入土,四月竹筍頭發青,五月黃瓜大街賣,六月坬子彎似弓。七月茄子頭朝下,八月辣椒滿枝紅,九月柿子紅似火,十月蘿卜上秤稱。十一月白菜家家有,臘月蒜苗綠瑩瑩。”兒童經過這首童謠的學習,可以很明確的知道什么蔬菜在什么季節成熟,是一首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知識類歌謠;再比如這首流傳于洛陽地區的情感類歌謠《迎客》:“我家小狗叫阿黃,來了客人它先忙。搖頭擺尾施禮儀,貓腰昂首先開腔。爸爸門前去迎客,媽媽趕快下廚房。叔叔阿姨快請坐,俺沏新茶您先嘗。”這首歌謠充分體現了熱情好客的一家人,從小教育孩子待人接物之道和熱情好客之心。
流傳于中原地區的兒童歌謠還有很多經典作品,需要我們去不斷發掘、繼承、學習和創新,進而普及。下面本文主要從學習與繼承和創新與普及這兩個方面進行初步的探討和研習。
一、學習與繼承
傳統兒歌童謠涉及的面比較寬泛,從生活習俗到知識情感再到時事政治都有涉及,對兒童尤其是學前兒童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啟發功能、同時對開發兒童智力、培養孩子的情商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比如這首《地球、月亮和太陽》“地球圓,看不見,月亮圓,有時彎。月亮繞著地球轉,地球繞著太陽轉。我們坐著大地球,自己不動它也轉。自轉一圈是一天,公轉一圈是一年。一天走路八萬里,一年滾動三百六十五個圈。”通過這首童謠,兒童不僅可以感受語言上的律動感,更重要的還可以通過誦讀,了解地球月亮和太陽的關系,啟發孩子感知時間觀念,所以說它具有很強的啟發教育功能。再比如這首《檢查身體》“小隊伍,排整齊,醫生給咱查身體。稱稱身體有多重,量量長了幾厘米。聽聽心肺怎么樣,瞧瞧牙齒齊不齊。咱像小樹快快長,好為祖國多出力。”這首童謠可以鼓勵孩子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培養孩子的愛國精神和情操。
當然流傳與中原地區的諸如這樣優秀的傳統兒歌童謠還有很多,需要我們不斷發掘,進行學習和繼承。如何更好的進行普及教育和創新教育,本文主要試著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嘗試教育。
二、創新與普及
(一)增加故事情節,讓孩子扮演和模仿
流傳于洛陽地區的這首《春風娃娃》“春風娃娃真勤勞,靜靜悄悄一路跑。找到小河撓撓癢,小河醒了嘩嘩笑。找到小草拍拍頭,小草醒了穿綠袍。找到麥苗推一推,麥苗醒了要竄高。找到樹枝搖一搖,樹枝醒了捧花苞。春風娃娃你真好,我們歡呼春來了。”這首兒歌在教學當中可以讓孩子對春風、小河、小草、麥苗、樹枝各個角色進行扮演,幼兒通過觀察春天到來后的各種景象,進而進行模仿,既可以增加幼兒的觀察能力又可以讓更多的孩子體會角色扮演的樂趣,也可以更加形象的感知春天。
(二)手指或團體游戲,讓孩子玩中學
《量詞歌》“一張桌子兩杯茶,三顆柳樹四朵花。五條魚兒水中游,六只鴨子岸上耍。七本書,八幅畫,九面彩旗呼啦啦。十個娃娃排排坐,滴滴答答吹喇叭。這些量詞要記清,千萬不要弄淆它。”這首歌謠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可以借助手指游戲讓孩子通過誦讀和更準確的控制每根手指表示一到十的數字,不僅可以開發兒童智力還起到了讓孩子對數字概念的初步認識。
(三)歌舞結合,感知音樂與肢體律動
《螢火蟲》“我是一只螢火蟲,小巧身軀有本領。白天在家睡大覺,黑夜曠野去飛行。我是一只螢火蟲,隨身帶著小燈籠。綠色熒光閃閃亮,為我飛行來照明。”這首歌謠,我們可以進行簡單編創旋律,并配上舞蹈動作,讓幼兒感知音樂的高低和肢體的律動進行結合為孩子們的學習增加樂趣。
(四)圖畫結合,更形象、直觀
這首流傳于信陽地區的《十二月花名》“正月茶花香又香,二月蘭草開滿崗,三月桃花紅似火,四月梨花賽粉妝,五月桅子開罷了,六月打馬下海棠,七月還有七星劍,八月又聞桂花香,九月菊花做菊酒,十月芙蓉不怕霜,冬月雪花紛紛下,臘月還聞梅花香。”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幻燈片進行展示,每個月份的花通過觀察圖片,孩子更加直觀的感知季節變化和各種花的花期、形狀等知識。
通過以上的分析和教育方式探討,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歌謠的魅力與價值所在。因此,在針對幼兒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更多的結合新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不斷創新的學習和教學,進而可以將流傳在各地區的傳統歌謠逐步普及和推廣。
參考文獻
[1]趙金昭.傳統兒歌、游戲的育人功能與傳承[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2009(4).
[2]曾志平.傳統兒歌魅力探源[J].成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9).
[3]趙金昭.洛陽傳統兒歌[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12).
[4]付玉蘭.信陽民歌研究[M].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2(6).
作者簡介:李娜(1984-),女,河南寧陵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