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有夜不歸宿現象,晚上在單位加班也經常打電話告訴我。對我很關心體貼……”“家庭道德鑒定書”這樣的考核模式,曾一度引發人們對其是道德證明還是作秀的爭論。
各級各地在通報貪腐官員案情時,常有“道德敗壞”的表述。做人講道德,為官講官德;道德失范必然傷及社會“元氣”,官德淪喪定會侵蝕黨的執政興國的基石。
官員失德凸顯考核之重
近日,一段視頻在網絡上流傳并引發熱議:山西太原古交市客運辦主任任長春語出驚人,“國家規定是狗屁”、“我說他誰是腐敗就誰是腐敗”。這種任性、不講口德的行為,不禁讓人聯想到之前頻頻爆出的官員“雷人語”、“爆粗口”、“日記門”、“開房門”、“造假門”,以及一些官員落馬后被揭出的與貪腐行為伴生的道德敗壞問題。
有媒體總結了官員失德的種種表現:趣味低級、生活腐化,濫用權力、以權謀私,官氣熏天、橫行霸道,貪婪瘋狂、欲壑難填,膽大妄為、不擇手段,信念喪失、求神拜佛,欺上瞞下、謊報虛夸。
一些失德官員,常常善于偽裝自己,以達掩人耳目之目的。比如廣東省茂名市原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楊光亮,在茂名他從不在外過夜,連他老婆也沒有發現他包養情婦,但事實上,楊生活奢侈糜爛。再如天津市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李寶金,他每天按時上下班,絕少晚回家,對老婆恩愛有加,直到鋃鐺入獄時,他老婆才知道她眼中的“模范丈夫”還有位“紅顏知己”。
官德是官員應恪守的基本職業道德,是官員工作生活、思想行為的規范與準則,是從政之道、為官之本。由于官員在社會生活中地位特殊、身份特殊,處于領導地位,握有公共權力,官德一失,即離腐敗不遠。不僅如此,官德水平的高低,還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抓好道德建設,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模范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樹立良好道德風尚,爭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范者、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潔操守。
官德缺失,成為一道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2011年,中組部曾印發《關于加強對干部德的考核意見》,強調要把“德”的考核結果體現到干部的選拔任用、培養教育、管理監督等各個方面。某種意義上講,正是部分官員的道德之殤、失德之痛,倒逼著官員道德考核評價體系的建立。
官德考核難點重重
那么,如何讓以德為先的“軟指標”真正轉變為選人用人的“硬杠杠”?
“從沒有夜不歸宿現象,晚上在單位加班也經常打電話告訴我。對我很關心體貼……”這是幾年前某地一干部在擬提拔公示期間,妻子向縣委組織部出具的家庭道德鑒定書,被媒體公布后,引發了人們對“家庭道德鑒定書”是道德證明還是作秀的爭論。
近年來,不少地方都在探索官德考核制度化。官德考核的標準可謂多種多樣:有的將生活方式不健康、不孝敬父母等列為一票否決事項,有的規定提拔干部先征求其父母、鄰居甚至小區物業的意見,有的直接采用“對妻子是否忠誠”這樣直逼社會道德底線的標準,有的把是否經常做家務也納入官德考核標準。
有專家認為,在目前我國官德考核沒有統一的、具體的、操作性強的標準的情況下,各地的探索是有積極意義的。而一旦落實起來,事情并不那么簡單。各地制定出臺的官德考評辦法,有的一出臺便輿論大嘩,有的實施一兩年即偃旗息鼓,有的甚至在征求意見環節就不了了之。
問題主要出在標準空泛化和方法簡單化。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莫紀宏看來,官德考核很難,因為“德”是人的一種內在本質,很難通過直觀的形式去直接了解和把握。受到“德”的內在性、隱蔽性和談話對象個人水平等主客觀因素的制約,素材收集也比較困難。由于觀察和評價主體的立場不同,有時甚至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特別是對于職務較低的考察者來說,有的不想也不敢實事求是地給職務高于自己的領導干部作出官德結論,只能避重就輕、避實就虛地作出空泛結論,結果就將官德這項重要的考察內容變成了考察工作中的一般性問題。
骨頭再硬也要啃下來
考準確實不容易,但也并非完全不能做到。需要解決的是考核標準不確定,考核要素不明晰,考核方法不科學、不規范,考核結果缺少準確性以及結果運用不足的問題。
2014年底,中央辦公廳印發的《2014-2018年全國黨政領導班子建設規劃綱要》提出,要以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黨性觀念、保持高尚道德情操為重點,圍繞解決一些領導干部道德失范等問題,大力加強黨政領導班子建設。在付諸實踐過程中,決不能淺嘗輒止、蜻蜓點水。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官德考核這塊骨頭再硬也要啃下來。
多地為此進行探索,雖爭議不斷,但也各有可取之處。
江西提出“六看六察”識深識準干部——看干部對重大問題的思考,察其見識見解;看干部對群眾的感情,察其品質情懷;看干部對待名利的態度,察其境界格局;看干部處理復雜問題的過程和結果,察其能力水平;看干部在重大關頭、關鍵時刻的表現,察其立場態度;看干部日常生活的小事小節,察其作風形象。“六看六察”,有能力方面的考察,但更多的是人品道德方面的透視,比較全面系統。
上海市奉賢區委組織部采取“考德五步法”,即以干部個人諾德、民主測德、民意查德、談話問德、聯動審德的辦法,對干部德行實行全方位、多角度考評,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考德鏈”。
山西省陽泉市開發的考核評價系統,包含5大類、48小類、103項考核指標,細化量化干部工作、生活、交友等方面的德行表現,使“德”的考核可比較、易衡量。
遼寧省本溪市堅持正向測評與反向測查相結合、“八小時”內外考核相結合、定性考核與量化測評相結合,把關鍵時刻、重要事件中的表現作為主要途徑,同時重視一貫表現、注重群眾公論。
專家提醒,在干部選拔任用中走群眾路線值得肯定,然而要注重民主測評和民意調查的廣泛性、代表性,又要兼顧知情度、關聯度。這樣做,才能有效避免考核評價失真失實。
(《中國紀檢監察報》201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