釗傳鑫
【摘要】在苦難之中譜寫歡樂,在歡樂之中創作音樂,這就是貝多芬一生的寫照。傾聽他的音樂你會時不時的感覺到生命的復雜,變化萬千。貝多芬一生寫了9部交響曲,每一部都是絕世佳作,而這第九交響曲被公認為代表交響樂的最高成就。它是貝多芬一生的巔峰之作,說他是一部交響曲,我認為更應該稱它為貝多芬一生與命運抗戰的斗爭史,它囊括了貝多芬的全部,苦難與歡樂并存。
【關鍵詞】貝多芬;第九交響曲;苦難的;歡樂的
命運是悲慘的,但是因為有音樂變得快樂。
1770年12月16日偉大的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于德國的波恩,這個男孩注定是要被成為世界人民的偶像,年幼時就能獨立完成一些鋼琴曲的寫作。但凡有音樂的地方都能看到貝多芬的影子。就貝多芬的作品數量來說,他并不是一個高產的作曲家,一部歌劇、5首鋼琴協奏曲、9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等作品,相比較起來大大的少于同為古典主義時期“維也納樂派”代表的莫扎特、海頓、柴可夫斯基(浪漫主義,非維也納樂派)這些人,海頓(104部交響曲、23部歌劇等)莫扎特(20多部歌劇、50部交響曲等),但沒有一個人的影響力和成就可以超越他的,集古典之大成,開浪漫之先河說的就是貝多芬。
貝多芬幾乎用他的一生在創作音樂,交響曲可以說是創作重點之中的重點。一生中完成了9部交響曲,其中第九交響曲是所有作品中最為重要的一首,對他本人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就是貝多芬一生的寫照。羅曼-羅蘭曾說過:“貝多芬的一生,猶如暴風雨的一天”。悲慘與痛苦伴隨了他的一生,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作品有他太多真情實感的參透,這是一部對自己人生總結的交響曲。
貝多芬從一出生就是不幸的,少年喪母,父親酗酒,戀愛失敗、導致終身未娶。26歲換耳疾,之后完全失聰,這正好應正了中國那句古語“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正是有了這些悲慘的遭遇再加上貝多芬本身高超的創作技巧才造就了他作品的無法超越性。更是這些遭遇使他的意志得到了磨練,他從不屈服于權貴,熱愛自由,擁抱一切,由于出生地的關系,從小他就受法國和德國的啟蒙運動影響,“自由、平等、博愛”是那時候人們所追求的,可以說沒有這些啟蒙運動的影響就不可能產生這么高尚而又偉大的貝多芬。
早期的貝多芬經常都浠勒的文學作品,《歡樂頌》就出自于他書,最終這個被貝多芬作為第九交響曲最后樂章,也是全曲的核心。整首作品都體現了貝多芬從苦難到歡樂,從黑暗到光明的典型思想。
第九交響曲的第一樂章:
奏鳴曲式為不太快的莊嚴快板,d小調是整個第一樂章的主要調式。本樂章的主要特點是:莊嚴、緊張、嚴峻,是一位經歷了千難阻礙凱旋而歸的英雄的宏大場面。兩大主題不斷作斗爭,這正是象征著貝多芬內心世界及其復雜。第一主題:嚴峻有力,塑造出斗爭之艱苦,給聽眾強大的聽覺上的沖擊力,充滿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壯的色彩,弦樂從一開始便出現由強到弱,逐漸加強,到加入全部器樂,整個主題威嚴有力,氣勢如虹,排山倒海。第二主題:轉入B大調,整個樂曲又一次進入苦難發展時期,給人聽著是那么的感嘆,但是馬上又進入了積極的性格,好像是對“命運”的動機的反抗。整個樂章大部分都是發展部,并以很形象的對位為基礎,但主要還是以第一主題為主,圍繞第一主題展開的,第二主題我覺得就是起了一個對比作用,悲劇一直是這個樂章給我們展現的主要形象,雖然在尾聲部分有明亮大調出現,這只是為了更好體現作者內心深處堅信能看到未來,一定可以勝利的堅強意志。
第二樂章:
詼諧曲式為活潑的快板,d小調。傳統的交響樂結構一般是按照快——慢——快的結構走向,但是貝多芬打破了古典交響樂的這一傳統?;顫姷目彀?,明朗振奮,充滿了活力。同樣有兩個主題,不同于第一樂章的是,這兩個主題相互補充,而并不是內心的斗爭。作者用三樂段的結構,在一開始就出現了主題動機,貝多芬用主導動機的寫作手法使得主題與主題、樂章與樂章精密聯系,主題與樂章相交替出現,這一主題與奧地利民間一種舞蹈(連德勒舞曲)在特征上非常相似。樂章第二主題轉入C大調,帶有一點舞蹈色彩,和第一主題的b小調相互補充。樂章最后不難聽出,逐漸急促起來,此時的作者內心應該是非常的不安。
第三樂章:
變奏曲式為如歌的柔版,降B大調。作者在經歷了痛苦的斗爭之后,最終還是恢復了平靜,理智,靜觀的思考中來。這與前兩個樂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充滿了詩意般的抒情性。兩個主題相互交替對比再加上變奏的手法。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程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作者已經脫離了之前那種深深陷入復雜內心斗爭中的情形。而第二主題完全是貝多芬內心的真實渴望,帶有一點浪漫主義的色彩。與前面的樂章相比,寧靜優雅,旋律平緩,卻不是柔美。作者儼然完全回歸到了理性世界,“偉大的樂章就此誕生”法國著名作曲家、評論家柏遼茲這樣評論的。如果說前面兩個樂章是激烈的戰場,那么本樂章可以說是戰爭后短暫的平息,在這個樂章最后,作者其實已經開始在為第四樂章(最后樂章)做準備和過度了,他開始為聲樂做鏈接了,之后就出現了一個很長的引子,這就是前三個樂章和第四樂章的橋梁,把前面三個樂章都有意的引入到四樂章中去。
第四樂章:
變奏曲式為急版,D大調。如果說前三個樂章是作者在經歷了那么久的苦難之中的掙扎后并回歸到理性世界的短暫思考,那么本樂章我們可以理解為作者痛苦之后終于回到了歡樂上,思想已經達到了理想的狀態。本樂章加入了大合唱,是人聲與器樂的完美結合,這是整部曲的核心精髓。作者將它分為連個部分:先出現序曲后再加入人聲。再出現“歡樂頌”之前,作者用了大部分的器樂表演,他將前三個樂章中出現的都一一回憶了一遍,在回憶完這些痛苦的經歷后,在再現了前面樂章中的每一個主部主題。然后才是本樂章中的主題出現,首先出現的是一個非常氣憤的急促短句,這與三樂章最后形成了明顯的對比。接著是器樂月器樂之間相互斗爭,一次次的我們以為要出現人生了,可是作者沒有這么安排,繼續往后發展。
整個序曲是那么的驚心動魄,有木管慢慢帶出了“歡樂頌”主題,理想之都整緩緩向我們走來,歡樂的主題慢慢的變清晰,這就是貝多芬的理想國度,這是有多么的不容易,在經過了額這么多的鋪底后人聲終于浮出水面。這是一個壯麗、輝煌的場面?,F場是那么的激動人心,它呼喚著我們每一個人,激動人心的歌詞和優美的旋律配合的相得益彰。整受樂曲在《歡樂頌》上得到了升華,樂章在最后表演到了極致。人樂合一。
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在交響領域里取得最高的成就,它凝聚了貝多芬一生的心血,它是貝多芬的一部斗爭史。在1824年,貝多芬親自在維也納指揮演唱了他的第九交響曲,獲得了巨大成功,這也是他最后一次出現在聽眾面前??嚯y與歡樂并存,我想這就是他的一生了,貝多芬將痛苦帶去了天堂,卻將歡樂留給了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