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11月29日下午,美妙的弦樂與鋼琴聲,縈繞在武漢“物外書店”,一場“弦樂四重奏專場”古典演奏會在這里舉行。與其它演奏會不同的是,每當一首曲子演奏完,演奏家都會對樂器、演奏曲目和作曲家做解讀,向聽眾普及古典音樂知識。此次演出中的弦樂四重奏包含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以及一把大提琴,來自武漢愛樂樂團的演奏家們將莫扎特、柴科夫斯基等名家的曲目一一演繹,行云流水的演奏將聽眾帶入了一個古典的世界,武漢愛樂樂團小提琴首席李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聽眾進行了詳細解說:“如果將弦樂四重奏比作人,小提琴就像是一位博學的人,因為主旋律總在它身上,大提琴則像一位長者,負責穩住大家的心神,而中提琴扮演的角色則像是一位中年婦女,有些絮絮叨叨,聲音卻很溫和。”李嘉的解說讓更多的人對不同的樂器的音色以及在演奏中所扮演的作用有了很形象的認識,本論文將主要就中提琴在不同的演奏場合下的角色扮演作出詳細論述。
【關鍵詞】中提琴;演奏場合;角色扮演
中提琴并不像小提琴以及大提琴那樣被大眾所熟知,它的發展歷程并非一帆風順,在現代提琴中,中提琴雖面世最早,但它在很長時間內因為尺寸的不確定,使得演奏技術難以掌控,音域又夾雜在大提琴與小提琴之間,所以導致中提琴的作用經常被遺忘,甚至是直接被取代,所以早期中提琴的研究者和相關作品少之又少。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中提琴曾只擔任強化管弦樂低音的任務,演奏內聲部的和聲,此種不被重視的狀態直到近代才得以改善,中提琴開始演奏重要的旋律或過門樂句,而且有時也擔任獨奏樂器,其略具鼻音感的音質,給人一種悲妻沉重的感覺,中提琴雖然缺少小提琴的溫軟音色,卻具有獨特的表情和相當豐富的音質,有著無可被取代的作用。
一、默默奉獻者——習慣性擔當伴奏
中提琴是提琴族中的中音樂器,外形及結構與小提琴基本相同,只是形體略大。中提琴演奏家塔貝亞·齊默爾曼曾在她的網站上也曾這樣描述中提琴:中提琴只是一個更大的小提琴。在中提琴和小提琴的世界里,A弦、D弦、G弦是他們的共同點,由于小提琴高音E弦的聲音亮度和金屬質感,使小提琴處在了領導地位,而使中提琴待在了陰暗處。中提琴的發展和歷史與小提琴十分相似,但在獨奏的場合缺少小提琴的適應性,只好居伴奏的地位,使演奏的聲音更和諧。
但面對中提琴不被看好的態度并不意味著對它作用的否定,在2014年,一把估價4500萬美元的罕見斯特拉迪瓦里中提琴被拍賣,創下歷來出售最高價樂器紀錄,這似乎向世人肯定了默默無聞的伴奏者背后的藝術價值。正如中提琴演奏家戴維·亞倫·卡彭特所評價:“中提琴有時被認為是小提琴的沒人愛的姊姊——很少在聚光燈下,以較少的著名演奏家演奏,用更少的音樂會專門為他們演出。但恰恰是這些所作所為,已經使中提琴如此寶貴地獲得了二等公民地位。”試想一下,如果樂隊中缺少中提琴的伴奏,那么小提琴與大提琴之間將會存在一道生硬而難以逾越的鴻溝,那時,小提琴與大提琴不像在配合,而更像在“抗爭”,使整個樂隊失去和諧、平衡。另外從和聲方面講,中提琴同樣起到積極的粘合作用,使整個樂隊在音響上達到豐厚、飽滿、純正的效果。所以中提琴至始至終都是一位偉大的奉獻者。
二、情感支柱者——突破性擔當獨奏
在西方樂器藝術的發展史上,弓弦樂器憑借自身特有的音色和魅力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演奏技巧豐富且復雜,使得作曲家們為之在進行著不斷探索與創新。當前隨著藝術形式多樣化的發展,弓弦樂器逐漸在室內樂、管弦樂、獨奏樂中嶄露頭角,并擔任重要角色,中提琴作為弓弦樂器中的聲部擔當,相關作品雖少,但其作用卻不可被取代。由于中提琴有著結構緊湊的C弦,所以它的低音具有一種奇特的澀味,略帶沙啞,有木頭、泥土和單寧的回味。法國著名作曲家柏遼茲曾在《配器法》中作出這樣的評價:“中提琴的優良品質被人忽視為時最久。其實它與小提琴一樣靈便。它的低弦發出一種特有的、粗澀的音響,而高音卻表現了悲傷與熱情。它的音響特性一般接近深刻的憂郁,與其它拉弦樂器有明顯的區別。”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16世紀德國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被后人稱之為“歐洲音樂之父”,巴洛克時代下,巴赫創作出的音樂作品種類豐富,涉及到合唱、獨奏、合奏等多個藝術領域,為當時音樂的發展與文化的進步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在巴赫眾多作品中,極具創新性的還屬《勃蘭登堡協奏曲》,其創作技巧的與眾不同,和聲運用的別具一格,曲式上的巧妙連接都堪稱一絕,成為早期協奏曲的成功典范。《勃蘭登堡協奏曲》中最令人驚艷的要數中提琴的使用,在當時,中提琴并不被大眾多看好,而巴赫在第六首中卻使用兩把中提琴來擔任獨奏角色,似乎在專門為中提琴雙中提琴二重協奏曲,這一創舉也為后來中提琴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世人對中提琴的偏見有所改觀。
在《勃蘭登堡協奏曲》中第六首的總譜行數是最少的,僅有六行,在第一、四、五首中,協奏的每一個聲部都配有一個專門的樂師,而在第六首中巴赫為了能夠盡情展現中提琴的優勢與特點,選擇親自演奏中提琴第一聲部,可見他對中提琴的重視程度。第六部《勃蘭登堡協奏曲》中沒有小提琴的聲部,交由兩把中提琴來擔任旋律的主角,在該曲的第一樂章中,以A主題的卡農形式開始,氣勢磅礴,復調和主調互相結合,第一中提琴首先開始旋律,第二中提琴錯開半拍,緊隨其后,同度音符,布局規范嚴謹,其余的四個聲部輔助前行,輕快而舒緩;B主題出現后,中提琴與大提琴互相配合,展開一個五聲部的卡農,新的組合與互相烘托,使整個聲部變得豐潤而飽滿。在第二樂章中,大中提琴處于休止的狀態,演繹柔版,但慢地十分合適,帶給人一種和平的心境;第三樂章中,采用民間舞曲的載體,體現了巴赫音樂中外來因素的新鮮特點,第一中提琴和第二中提琴聲部的互相交換以及中提琴與大提琴間的互相配合都清楚自然,在快節奏中卻穩步前進。中提琴特殊的音質時藝術賦予了豐富的情感,第一樂章中平淡中體現著歡快,又不失詼諧;第二樂章舒緩的節奏體現著重重的憂郁;第三樂章中歡快明朗,張弛有度,顯得工整自由。整個演奏情感服從內容的變化,情感與理智平衡有佳,對比有序,展現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三、總結
中提琴是管弦樂隊中極富特殊性的聲部,它擔任伴奏游刃有余,擔任獨奏情感表現力強,從音域角度講,它介于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間,仿佛一座連接小提琴與大提琴的橋梁;從表現藝術角度講,它更是一種情調的調節劑,填補了小提琴和大提琴音色間的空當。中提琴能夠演奏出復雜的樂句,能夠表現出連接和支撐其他聲部的渾厚音色,小提琴的聲音明亮、清晰,演奏旋律光彩、迷人;大提琴聲音沉穩、低亢,具有亮澤通透的特點;而中提琴音色隱逾、柔和中帶有傷感,使演奏獨具誘惑力和感動性,所以他在樂隊中既是一種補充,更是一種創新。這也決定了它在樂隊演奏中不可被取代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馬曉明.巴赫第六《勃蘭登堡協奏曲》中提琴聲部結構與演奏分析[J].藝術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5(2):19-21.
[2]宋濤.淺析中提琴在樂隊表演中的應用[J].音樂時空,2014(21): 123-123.
[3]劉璐璐.中提琴在交響樂隊中的作用和地位[J].黃河之聲,2013 (11):26-27.
[4]錢宇幸.和諧的憂郁-交響樂作品中的中提琴的運用[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3):92-93.
[5]張金鑫.分析中提琴和小提琴演奏方法之間的差異[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01).
作者簡介:胡小文,國家三級演奏員, 自幼學習小提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之后,跟隨尹富源教授學習低音提琴,大學畢業考入江蘇交響樂團任職至今!在團期間,曾獲江蘇省音樂舞蹈節“器樂演奏獎”,新加坡國際管弦比賽“五重奏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