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師 耿學剛
【摘要】美聲唱法的教學是聲樂教學實踐中的重要課題之美聲唱法以其長久以來的科學發展,一直在聲樂教學實踐中進行著不斷的探索研究,而民族唱法尤其是少數民族原生態唱法在近年來被教育工作者開發與利用,使得我們在原生態唱法中發現了許多值得聲樂教學實踐探討的新內容。原生態唱法作為中華民族藝術瑰寶,在被我們保護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在我們聲樂教學實踐中的學習運用和借鑒,如何將原生態唱法科學合理地運用到我們美聲教學中,使其在不斷完善和發展科學唱法的教學過程中,讓更多的美聲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從中受益,為我所用,進而發揮其更重要的功能,是我們聲樂教育工作者當前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美聲唱法教學;原生態唱法;思考;對策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于原生態的傳承和保護力度的不斷增加,使得眾人的目光逐步投向原生態這個巨大的市場。進而使得原生態唱法也給廣大藝術工作者們帶來更多的思考和原生態唱法因其獨特的演繹形式,別具一格的音響效果,深邃的歷史文化,貼近自然的民族義明,都讓世界為之一振。那么,原生態唱法在美聲教學中借鑒與運用是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和聲樂學習者當下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在聲樂教學實踐中關于美聲唱法教學研究思維的思考
眾所周知,美聲唱法是一種科學的演唱方法。它要求演唱者對于氣息的合理運用,身體各個部位的的協調。美聲唱法之所以能在現代社會依然收到重視和傳承有一下原因:首先,美聲唱法所發出的聲音是因為美聲以一個“美”字為核心,表達的是美好的聲音。故此,美聲在其聽覺效果上是美的,讓人感到愉悅的聲音;其次,美聲唱法在其傳承和傳播上,因為其科學性,能有更多的受眾和學習者,其科學性導致教學有法可查有法可依,雖然聲樂教學沒有同定方法,但是在目標上卻是有共同點的,導致在教學上可以有的放矢,同時美聲唱法因其科學性也導致其教學方法合乎科學道理;再次,究其發展,我們可以了解到,美聲唱法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是經歷不斷的改革,不斷的變化,讓美聲唱法日臻完善,雖無盡頭,但始終是有方向的。在其發展之初,美聲唱法的服務地位較高,其演繹作品專業性強,美聲唱法能夠長期傳播,在其作品的題材和體裁上也是日益增多的,覆蓋面也越來越廣。
細細探究聲樂的教學方法,就其基底而論,我們不難發現,任何的聲樂演唱都逃離不開幾個基本點,美聲唱法也不例外。一是氣息;二是腔體共振導致的共鳴;三是解決各個音區的音色;四是綜合以上的控制表達;五是情感處理。在美聲基本教學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問題,如氣息的運用、使用;共鳴腔打不開;咬字不清晰;中音不穩,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綜合控制力不夠,強弱輕重解決困難;樂曲感覺處理不到位等等。解決這些問題,往往在美聲教學中都是重點,但也都是難點,甚至有些時候在教師解決技術問題之后,凸顯出音樂感覺和天賦的問題。
二、在聲樂教學實踐中關于原生態唱法在聲樂教學中認識的探討
在這之間我們不免經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中國有很多少數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或者很多地區的人民總是歌聲嘹亮。但是他們并沒有經歷過任何的專業的聲樂教育教學,也沒有過多的專業接觸,甚至有的都沒有接觸的現代媒體,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接觸過音樂,但是,真的就好像俗話說的“生下來就會唱歌”。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不禁要從專業角度聯想劍一種神奇的唱法一原生態唱法。
我們先選擇以下幾個具有代表性特點的原生態唱法作為探究。一是陜北的原生態唱法。
提到陜北的原生態唱法我們并不陌生。其高亢、嘹亮,充滿力量的高音,都給我們展現出黃土高坡人民那獨特的嗓音。其唱法也是獨樹一幟的。在其演唱歌頌陜北和陜北歷史的時候,都使用同樣一種風格和技巧,這種原生態的風格的演唱,讓我們對其高音和聲音力量充滿來好奇;二是彝族的梅葛調、酒歌等的彝族原生態唱法。彝族作為中國少數民族巾的一支秀美的花朵,除了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彝族的音樂尤其是其唱法是獨樹一幟的。彝族的原生態唱法如一些酒歌,在演唱時如同金屬一般的高音,讓我們很難感覺那是人類發出的聲音。這種聲音往往要在我們所認知的高音之上出現一些極限音高。這種音高我們或許可以解釋為泛音方法演唱出來的或者其他,但是其表現出來的音響效果確實是震撼的,就是這種原生態演唱或許可以為我們突破現有演唱美聲作品的高度提出挑戰的方法,也為揭開高音的神秘面紗提供一個閥門;二是蒙古族的長凋和呼麥。蒙古族長調,我們經常能在現代的音樂作品中聽到,也就并不陌生。但是其歷史悠久,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就可見其對于蒙古族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其悠長的旋律,高亢、悠遠、自由、舒緩的演唱風格沁人心脾,綿遠悠長。但在其演唱方法上,氣息的使用方法,使得演唱音的長度更加持久。對于美聲唱法來說,這種氣息支持方法是獨特的。而其演唱出來的遼闊感,也是奇特的,腔體的打開程度,共鳴腔的使用都是不同的,但是卻唱出更為廣闊的感覺可謂神奇。蒙古族呼麥,這種古老的歌唱方式,是蒙古族獨特的由個人發出多聲部唱法的高超演唱形式。這種獨特的演唱形式要含蓋高音、巾音、低音同時發出,將一個人的聲音分為二個部分同時發出聲響,這種奇特的演唱方式在音響效果巾甚至能符合一個基本的樂團要求,將演唱由一個單聲部進行的傳統打破。
綜上所述,幾種原生態唱法在演唱巾的使用的獨特方法和技巧,表現出來的奇特的藝術效果,在傳承過程中沿用的特殊技巧由很多都是值得現代聲樂學習和借鑒的,其傳播和傳承的方法往往可以用之于美聲教學。而我國現代的美聲教學與原生態唱法的交互能夠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有利條件,也為世界美聲唱法教學提供新的空問和新的理論、新的內容和發展方向。
三、原生態唱法對美聲唱教學實踐的借鑒及對策分析
(一)原生態唱法對美聲唱法基本功教學的學習借鑒
原生態唱法在美聲教學基本教學方面是有一定值得開發研究和效法功能的。例如,蒙古族的長調演唱在氣息上的支持的演唱本領;呼麥對于各個音區的鞏同方法,如果沒有各個音區的穩同是不會同時發出三個聲部的;陜北地區的演唱技藝的高亢和力量;彝族酒歌的高音甚至超高音的演唱方法。
(二)原生態唱法特點的傳承方式給美聲教學帶來的參考
我們經常以“能歌善舞的民族”來形容一些少數民族,如蒙古族、彝族、傣族等。也經常以“孩子生下來就會唱歌跳舞”形容一些部落或群體。但是在這背后,少數民族人數相對較少,其音樂表演尤其是歌唱方面經常出現整個民族的表演能力總體較強或人數較多。細究起來,往往這樣的群體在整體群落上是有藝術傳承的。這就是群體的藝術教學。這種藝術教學往往出現傳教整體水平低下,現代文明相對落后,知識水平不健全,甚至還在沿用最與原始的口口相傳模式,但是卻能出現群落整體藝術能力強,藝術表演水平較高的情況出現,這并不是一種個例或特異性的,因為在其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來的文化發展一直出現的成果來看,這種傳播是有其獨特的方法和神奇之處的。
基于此,聲樂教學也是藝術傳播的一種方式,也是將演唱方法傳遞下去的一個過程,在相對落后甚至原始的藝術教育的背景下依然能夠經久不衰的長期傳播成功的“活化石”前,我們是有能夠借鑒的內容的。
(三)原生態唱法對于美聲教學的發展所起到的作用
美聲教學分為廣義的教學和狹義的教學。廣義的美聲教學是指在聲樂教學的大環境下,讓歌者的技巧更為科學和廣泛,讓聲音能更加完整動聽。而原生態唱法正式零散在世間最美的各個聲音,將之用于美聲教育中,既是豐富美聲中更多的聲音,也是美聲教學上的自由化和擴大化。從狹義的角度,美聲教學在教法上和傳承上原生態唱法更直接給我們起到來直觀的示范作用,只待我們探究原委的再利用;原生態唱法因為其對于美聲世界的相對空白,導致于美聲唱法不論在方法上和題材、體裁,作品內容方面,舞美方面,都注入的新鮮血液,對其教學也同樣起到來發展的作用。例如,歷史上因為中國文化和故事的傳播,才造就來偉大的歌劇《圖蘭朵》;一些音色輕巧,帶一些鼻音的法國男中音,把鼻音應用的《卡門》的《斗牛士之歌》中,作品就更多出了斗牛士的豪邁感。而縱觀聲樂,有其是美聲的發展歷史,更是經歷來長久的科學探索、研究,綜合、發展,才有來今天的美聲唱法。如美聲由為宗教演唱,到現在包含生活的細細微微;從“伶人唱法”,到放松的真假聲結合,都是美聲唱法和教學的發展傳承。而更是因為如此,現代美聲的科學發展,更是要匯各家之長,填未有之空白,才能讓美聲唱法及其教學更加豐富和科學,讓更多的藝術不論表現還是作品都更科學,更新,更美好。
四、結語
原生態唱法不論在美聲唱法的廣義教育還是在其狹義教育中,都是有著實際作用的,不論在美聲唱法教育的大環境下,在其傳承和發展上;還是在其具體操作和實踐方法上.都是有著發現性的促進作用的。美聲唱法的教育教學的方法,不僅在于我們對于現有現行的美聲唱法教學的精益求精,更在于我們對于新方法的發掘的淬煉。只有我們在聲樂教育工作者的不停探索,才能讓美聲唱法的教育教學達到更高的尖峰。這不儀是對我們探尋美聲唱法教育工作的要求,更是我們對美聲唱法教育未來提出的要求和做出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