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青 李勁松
【摘要】筆者拜讀了管建華教授的《后現代音樂教育學》這部對中國后現代音樂教育理論研究領域產生重要影響的著作后,深受影響。本文,筆者希望藉由管教授的啟發,梳理《后現代音樂教育學》書中的重要觀點與理論,結合自身思考,對當下我國音樂教育進行討論,以引發人們對當前我國音樂教育的反思。
【關鍵詞】《后現代音樂教育學》;管建華
一、內容解讀
管建華教授在《后現代音樂教育學》中,從后現代及音樂教育學兩個角度入手闡釋當今世界在音樂教育領域的諸多發展并思考及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音樂教育的方向和理念。通過分析與解讀后現代音樂教育學思想的研究,管建華教授反思并批判當前中國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的主客二元論思想及體系音樂學,并將胡塞爾現象學理論中的“生活世界”的概念引入了音樂教育,以結合我國音樂教育現狀與自身教學經驗構想并初探了我國后現代音樂教育的諸多問題。
全書共五章,分三個部分進行論述。
(一)后現代的哲學視野與理論研究
第一部分分為前三章。首先,管教授從“全球化”帶來的“巨大的歷史變革”①展開,從教育、哲學、音樂及音樂教育實踐等領域闡釋了哲學的后現代轉向及對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產生的巨大影響,為我們展現了處于后工業社會的音樂教育現狀。隨后通過后現代的文化視野,管建華教授探討了科學、哲學、美學、心理學、人類學等諸多學科及文化生態觀對音樂學科的影響。音樂是文化的、是生態的,音樂的本質與普遍性也是多元化的,對音樂“美”的解讀是相對且有差異的,是基于理解與解釋的。后現代學科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學科交叉更加頻繁,對音樂學科及音樂教育的研究步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中國的音樂教育學“也將開始它的學科轉型”②。管建華教授最后介紹了雷默等六位教授主要的后現代音樂教育研究者的理論及思想,他們認為西方現代性的音樂教育存在諸多弊端,而推崇“強調多元、崇尚差異、重視邊緣、反思音樂學理、推進理解、否定中心和等級”③的后現代音樂的教育思想。
(二)音樂教育學的范式研究
全書的第二部分,管建華教授通過引用和解讀埃利奧特、伽達默爾及周憲教授等學者的論著與觀點,對“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的哲學基礎做出了反駁,轉而提出應該將“音樂作為文化”來建構音樂教育的文化哲學,要將音樂視野轉向世界多元文化音樂,要將課程開發范式轉向課程理解范式,使音樂課程不再僅僅作為“技術興趣”而應該轉為文化的文本解讀,并理解理性背后的“生活世界”。管建華教授認為音樂現象教育學才是解決“科學世界”危機,讓音樂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方法。隨后,管教授介紹了音樂教育的生物學范式,它拓展了“物理學模式”學習方法的局限,可以重新審視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認識音樂文化的意義與價值。在實際教學中,管教授呼吁并制定一系列策略將音樂人類學作為共同課,在音樂類課程教育的補充,以彌補對音樂人文性與文化學基礎的認識的不足。在面對音樂教育學理論碩士研究生的教育時,管教授提到了“自制課程”的后現代課程范式,一并提到了相關教材與教學策略。
(三)展望21世紀中國音樂教育
在全書的最后一個部分,是管建華教授結合多年來對后現代音樂教育學研究和中國音樂教育現狀的思考。當中國尾隨其他發達國家步入太空時代后,以星際視野,面對地球文明,需要開展新時代的音樂教育。同時面對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現狀,新的文化策略呼之欲出,我國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建構迫在眉睫。由于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逐步推行高等教育國際化,作為我國的高等音樂教育的實踐者和研究者,管教授談到了五大問題,分別是國際化的音樂教育課程的挑戰、國際化的音樂教育研究的挑戰、國際化的音樂教育學術交流、國際化交流中本土音樂文化交流、國際化交流中的相互性與平等問題。同時,國內也清楚的認識到開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要性,對在我國開展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等一系問題展開了討論。
二、啟示與思考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不斷發展,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沖突也越來越頻繁,與經濟實力相適應的文化軟實力亟待提高。面對“全球化”的深刻變革與后現代思潮的沖擊,管建華教授對我國音樂教育體制、音樂教育觀念、音樂課程體系等諸多問題進行了審視與反思,準確把握了后現代音樂教育學的發展潮流,對我國開展后現代音樂教育事業非常具有啟發性。
(一)多元文化的對話,回歸生活世界
首先,國內的音樂教育需要打破以阿德勒音樂學體系的教育基礎,以解決體系音樂學造成的量的問題,即“現代性壓迫下的音樂教育的問題”與“音樂教育中的文化中心與文化邊緣的問題”④兩個方面。面對西方音樂的現代性壓迫,可以從轉變“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觀念入手,因為作為審美教育基礎的純粹美學是建立在主客觀認識論基礎之上的。人類通過主觀感受對客觀事物進行評判和描述,此時主客是二元分離,彼此對立的。需要指出的是“美”的概念并不是超越時空的,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的時間,對“美”的理解不盡相同。盲目的追求審美的音樂教育,具象化了對作品的研究,忽視了音樂的“美”與其功能及產生這種音樂背景的聯系,束縛了對“美”的理解與解釋,致使音樂創作動機單一化,聽眾接受目的單一化,欣賞價值單一化,面對非西方的多元文化產生的不同音樂,失去了創作、理解與賞析的能力。
面對文化中心與邊緣的問題,需要將“單一文化和單一學科的音樂教育學轉向多元文化和多學科的教育學”⑤,進行世界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則緊扣當今世界,讓學生的音樂學習回歸生活,體驗生活,真正做到讓“世界成為我們的課本”。要融合“全球化”與“地方性”,在開拓學生多元文化視野的同時,需要學生理解本土音樂文化,確立自我的文化身份,增強學生對不同文化音樂的適應與理解能力,讓學生用開放、寬容的心面對外來音樂文化,自覺參與、發揚本土音樂文化,積極了解、理解外來音樂文化,做到通過生活了解音樂,通過音樂了解文化。
(二)正視音樂學科的性質,把握教學方法
后現代音樂教育要求我們重新審視音樂學科的人文性質,不同于自然科學定量與定性的研究標準,音樂教育并不是孤立于文化傳承之外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生物圈承載了其音樂,音樂是需要回歸到文化的語境中去理解的。在以西方音樂為主導的教育課程體系中,音樂是技術性的,音樂是樂譜的準確再現,可以用音高、節奏、強弱及和聲進行等一系列標準量化音樂的演奏,而不符合這套標準化技術規范的音樂,則為冠以“不科學的”、“落后的”等評價。西方音樂體系讓學生“為音樂技術專業而學習,從根本上喪失了對音樂學習的文化目的和意義的思考”⑥。根據理解課程范式將音樂課程理解為社會文化歷史中的文本,通過懸置西方科學的音樂概念去描述與解釋具體的音樂與文化現象。
在課堂教育中,教師的地位與身份也發生了轉變,教師在課堂上的權威地位被打破,使教師與學生由原來生硬的教學關系轉變為更加緩和的交流與引導關系。面對不同的學生,教師要尊重學生間的差異,發揚個性,因材施教,要“建立一種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共同創造和發展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的任務并不是教會學生某項技能或是某種音樂,而是對音樂文化的一種介紹與解讀,讓學生了解到世界上還有其他文化的音樂的不同形式。
(三)把握后現代思潮,開展跨學科研究
后現代音樂教育者需要準確把握當前的學科定位。音樂教育學科面臨“由‘科學主義的研究方法轉向人文學科的研究方法即哲學解釋學”⑦的學科轉向,音樂教育的方法論與存在本體論深受解釋學哲學影響。同時,由于“理解是人類存在的根基”,音樂人類學對世界音樂文化的態度,給音樂教育學帶來了新的思維與角度,通過對文化多樣性的觀察與理解,可以反思當前音樂教育出現的種種問題與矛盾。作為音樂教育者不能脫身于文化之外,需要深入不同音樂所處的文化環境去了解其他文化中與音樂相關的哲學、美學、人類學等相關學科并展開“視界融合”,這就要求音樂教育者需要具備:開放的視野,以儲備各個時期、形式、風格、文化的音樂,包括最流行的音樂文化;扎實的理論水平,有能力深入細致的比較不同文化的音樂,并深入拓展至與之相關的文化;較強的學習能力,隨著音樂的發展與文化的更新,可以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堅持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保持自身的創新性。隨著“全球化”效應而產生的信息技術革命使當前正處于知識信息爆炸的時期,文化的競爭更為激烈,唯有音樂教育工作者準確把握音樂教育發展潮流,更新自身學術理論水平才能做到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世界音樂教育。
注釋:
①管建華,《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第3頁.
②同上,第204頁.
③同上,第208頁.
④管建華,《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第198頁.
⑤同上,第204頁.
⑥管建華,《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第126頁.
⑦同上,第62頁.
參考文獻
[1]朱玉江,《音樂教育的快文化研究:對話·融合·重構——管建華教授<后現代音樂教育學>讀后》, 人民音樂,2007年11期.
[2]管建華,《后現代音樂教育學》,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3]蕭梅,韓鐘恩,《音樂文化人類學》,廣西科學技術出版,1993年.
[4]伍雍誼,《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5]于曉晶,《后哲學文化為基礎的學校音樂教育》,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6]管建華,《以經典力學到相對論的音樂王國》,中國音樂學,1993(3).
作者簡介:
王竹青(1993—),男,安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音樂學。
李勁松(1972—),男,合肥師范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音樂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