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杰 李書宇
【摘要】世間萬物都以獨特的方式存在于世界,那音樂又是以什么方式存在于藝術世界?本文擬從漢斯立克所倡導的形式來探討音樂的本體。希望這種嘗試,能為音樂美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音樂;本體;形式
世間萬物都以獨特的方式存在于世界,音樂又是以什么方式存在于藝術世界?本文擬從漢斯立克所倡導的形式來探討音樂的本體。眾所周知,本體探討事物的終極存在,是該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質。同理可知,音樂本體所探討的問題就是音樂的終極存在,是音樂區別于其他藝術的特殊本質。
一、本體問題最早由巴門尼德提出。而本體論概念,則最先出現在德國哲學家郭克蘭紐和法國哲學家杜阿姆爾的著作中,后被德國哲學家沃爾夫采用,沿用至今。
具體過程如下:
第一階段:以古希臘的伊奧尼亞、柏拉圖、畢達哥拉斯、亞里士多德為代表。
第二階段:以中世紀的宗教哲學家為代表。
第三階段:以反宗教哲學的笛卡爾為代表。
二、歷史上音樂本體的觀點:
(一)數即音樂本體。
(二)理念即音樂本體。
(三)形式即本體。
三、漢斯立克的本體研究。
首先應說明,從目前找到的資料看,并未發現他對音樂本體的直接論述,本文所闡述的內容,是根據他的美學理論做出的歸納總結。漢斯立克的美學理論是一個復合體,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赫爾巴特、奈格利、齊美爾曼等人的影響。
漢斯立克的音樂美學研究,主要集中于《論音樂的美》。寫作原因就在于當時在音樂理論界彌漫著情感至上的美學論調,人們把情感當作音樂的內容,不去研究音樂美的本質。為此,漢斯立克提出了自己的主張,認為“音樂的內容就是樂音的運動形式”,“音樂美是一種獨特的只為音樂所特有的美。這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的美,它存在于樂音以及樂音的藝術組合中。優美悅耳的音響之間的巧妙關系,他們之間的協調和對抗、追逐和遇合、飛躍和消逝,---這些東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直觀的心靈面前,并且使我們感到美的愉快。”1從漢斯立克的論述中我們發現,無論音樂的內容、還是音樂的美,都與音樂形式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既然本體要追問事物的終極存在,那么音樂本體就應是只為音樂存在的本質,在這里漢斯立克發現了問題。如果說音樂的本體是情感,那么其他藝術也可以把情感當作自己的內容,音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因此,只有把形式這個概念當作音樂的本體,才更符合他的理論實質。
但是,我們必須要說明的是,漢斯立克所說的形式,根據現有的資料來看,至少有十余種不同的含義,例如,形式可以是事物的各組成要素及其安排、可以被感官感知的整體呈現、與要素相對時可以用來表示事物的外在疆界等。
那為什么說漢斯立克的美學理論可以概括總結為音樂形式本體論呢?筆者認為,既然本體所探討的問題是事物的終極存在,那么這個存在也許可分為兩部分:一是感性存在,就是漢斯立克所說的(1)“什么是形式呢?也就是樂音本身”2;(2)“在交響曲、序曲、奏鳴曲、詠嘆調、合唱曲等中,人們把樂曲的組成部分,即連接起來的各部分和各分組的結構稱作形式,更明確地說,即各部分之間在序列、對比、重現和展開等方面的對稱性”3即音樂所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那部分,可以被我們的感官所感受到的整體樣式,換句話說就是音樂中聲音的組合方式,這種組合方式豐富多彩,可以創造出不同種類的音樂作品,這些音樂可以被看作是感性存在。這應感謝亞里士多德,是他把對本體的研究從理念引入到感性王國。另一部分是理性存在,漢斯立克認為“形式這一概念在音樂中的體現是非常特殊的。形式不是空洞的,而是充實的;不是真空的界限,而是變成形象的內在精神”。4也就是說,在這部分存在中,本體有著從感性存在中升華出來的質的規定性。形式概念非是簡單的聲音排列,而是有著決定聲音排列的特質。這來自于柏拉圖的貢獻。
有人說,漢斯立克的形式其實就是柏拉圖的“理念,”對此筆者保留意見。因為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認為,在具體事物中質料因與形式因更為重要,質料因使某物成為某物具有可能性,具體到音樂就是聲音,而形式因才是使某物成為某物的必然性因素,具體到音樂就是使音樂成為音樂的特殊本質,包括聲音的組織原則以及影響聲音組織的精神內涵。所以,漢斯立克的形式也許應該是來自于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兩位哲學大家對于形式概念的認識之和,也就是可感樣式與理念或內在精神的結合體。
參考文獻
[1]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年第2版,第49頁。
[2]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年第2版,第113頁。
[3]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年第2版,第114頁。
[4]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年第2版,第52頁。
作者簡介:
王雙杰(1976—),男,漢族,山東濟南人,北京大學藝術學碩士。包頭師院音樂學院教師,陰山音樂文化研究所所長。
李書宇,女,漢族,內蒙古包頭人,首都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包頭師范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