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衛銀
摘要: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研究和傳承劉國鈞精神,精心打造“劉國鈞”校園景觀、活動平臺和宣傳陣地,在劉國鈞精神觀照下開展文化育人實踐,成效顯著:學生自信、自立、自勉、自強和“自由”,成為具有自信陽光氣質、文明有禮品質和創新創業特質(簡稱“三質”)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劉國鈞精神;文化育人;載體;成效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6C-0022-03
一、文化育人的實施背景
教育部魯昕副部長2011年10月視察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常州劉國鈞高職校”)時曾說過:“職業學校不僅要給學生知識和技能,還要給文化。”常州劉國鈞高職校是以“劉國鈞”的名字命名的。劉國鈞及其所創立的大成企業文化就是學校文化“得天獨厚”的文化源泉。劉國鈞是我國近現代蘇商中的杰出代表,中國紡織工業的先驅,被譽為“紡織巨子、民族驕子、中華赤子”,社會學家贊揚他是“實業蘇民”和“經緯裕國”。劉國鈞精神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包括愛國愛民的價值觀、識才用才的人才觀、精益求精的質量觀、創新創業的發展觀、以人為本的幸福觀等。
常州劉國鈞高職校始終弘揚劉國鈞精神,秉承“幸運教育,幸福成長”的文化育人理念,旨在培養具有自信陽光的氣質、文明有禮的品質和創新創業特質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具體來說,就是培養學生成為具有自信陽光氣質、文明有禮的現代文化人,具有創新創業特質的現代職業人,成為從學校到企業成功跨越的現代幸福人。
二、文化育人的主要目標
提煉內涵。立足劉國鈞“名人文化”內涵,進一步挖掘、整理劉國鈞精神遺產,提煉和培育常州劉國鈞高職校文化育人的內涵。
付諸實踐。實施“優才培養”和“讓優秀成為習慣——五個一”兩項工程;開展創新、創意和創業“三創俱樂部”活動;構建“國鈞講堂”、“劉國鈞杯鋼琴邀請賽”、“校企金秋聯誼會”和“就業創業明星評選及頒獎”四個活動平臺。
文化育人。拍攝三部校園文化專題片,即《學校的文化魅力——校園景觀線》、《學校的文化魅力——教學工廠線》、《學校的文化魅力——師生幸運線》,培養“三質”(自信陽光氣質、文明有禮品質和創新創業特質)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三、文化育人的實施過程
學校在傳承劉國鈞精神過程中,從物質文化、活動文化到精神文化全方位、立體式、寬領域地文化育人。
(一)精心設計“劉國鈞”校園景觀,增強環境文化育人功能
學校景觀圍繞“國鈞精神、幸福成長”的理念進行設計。呈半弧型的學校大門展現著學校的親和力和“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劉國鈞紀念館、劉國鈞半身銅像、大成路、廣益路、劉漢堃體育館、劉菊秀圖書館、璧如園、工業雕塑“百年紡機”等都凝聚了劉國鈞艱苦創業的精神和造福桑梓的愛國愛家鄉情懷,進一步增強了環境文化育人功能。
(二)搭建“劉國鈞”活動平臺,增強活動文化育人功能
劉國鈞精神是學校活動文化的源泉,學校通過打造獨具特色的活動平臺,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
1.實施“優才培養工程”。劉國鈞說過:“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為一等人才,只懂管理不懂技術為二等人才,只懂技術不懂管理為三等人才”。“寧愿花100大洋雇一能人,絕不花25大洋雇一庸人”。學校通過“優才培養”工程造就更多的一等人才。學校“優才培養”工程包括“技能優才”(由技能尖子和苗子組成)和“管理優才”(由學生干部組成)兩支隊伍。
2.開展“讓優秀成為習慣——‘五個一工程”主題教育活動。劉國鈞強調精細管理,學習日本企業管理思想,強調“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讓優秀成為習慣——‘五個一工程”是學校傳統的主題教育活動,“五個一”是指:培養一項職業禮儀;堅守一米線;練就一項終身鍛煉的方式;參與一項公益活動;克服一種陋習。學校引進企業7S(清掃、清潔、整理、整頓、安全、節約、素養)管理文化(最早從日本引進)培養人才。
3.開展“三創”俱樂部活動。創新與創業是劉國鈞傳奇人生的主旋律。劉國鈞深知要想贏得市場,技術革新和管理改革是關鍵。馬寅初評價劉國鈞創辦的大成廠8年產值和利潤增長8倍的奇跡在于劉國鈞不斷創新和勇于創業。學校設有“三創(創新、創意和創業)俱樂部”,設“三創指導辦公室”,開設“三創”選修課程;建有“三創”展室;開展“金點子”沙龍活動;建有“‘財富夢學生創業一條街”。
4.舉辦“琴·誼·星·堂”活動,引進傳統文化、高雅文化與企業文化進校園。劉國鈞被譽為“儒商”,他創辦的大成公司有“忠信篤敬”廠訓,印發《格言聯璧》;創作《廠歌》,創辦企業刊物《勵進月刊》,以提升員工的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學校每兩年舉辦一屆“劉國鈞杯鋼琴邀請賽”;每年舉辦一次“校企金秋聯誼會”;每兩年舉辦一屆“就業創業明星評選及頒獎典禮”;周周開設“國鈞講堂”。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三)打造“劉國鈞”宣傳陣地,增強精神文化育人功能
學校依托“四個一”載體,即“一館一會一團一套”傳承“劉國鈞精神”,培育學生人文精神,助推學生素養提升。
一館:劉國鈞紀念館。劉國鈞紀念館是常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常州市同心文化示范基地,參觀劉國鈞紀念館已成為學校每年新生入學的教育必修課。
一會:劉國鈞研究會。研究會由劉氏、查氏成員和社會賢達及師生共同組成,定期發布《劉國鈞研究會簡報》,開通“劉國鈞研究會網站”。現已成為常州劉國鈞文化中心的重要分支機構。
一團:劉國鈞精神講演團。講演團以學生為主體,在各學校、企業、社區義務宣傳劉國鈞創業創新精神,并錄制了八集專題講演視頻。講演團成員在每學期開學典禮上講一則劉國鈞故事。
一套:校園文化系列叢書。繼《從劉國鈞到劉國鈞職教中心》后,學校又續編《從劉國鈞到劉國鈞高職校》《國鈞講堂廿七講》和《傳國鈞精神,走現代職場》等校園文化叢書。
四、文化育人的條件保障
奠定基礎。學校以“劉國鈞”命名,興建劉國鈞紀念館,成立劉國鈞文化中心和劉國鈞研究會,這為學校文化育人奠定了扎實基礎。
打造團隊。學校以“劉國鈞”命名,培育了一支優秀的文化育人團隊。該團隊由長期工作在學校管理、德育管理、教學一線的富有經驗的領導和教師組成,他們是“劉國鈞”精神的傳承者、實踐者、推動者,這為學校全方位的文化育人提供了人才保障。
理論研究。學校承擔完成了江蘇省高校哲學社科類課題《劉國鈞精神觀照下的五年制高職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研究,其研究緊密結合學校的文化育人實踐,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這為學校文化育人提供了理論資源和實踐指導。
五、文化育人的成效
學生更自信。劉國鈞精神已成為學校文化育人的源頭活水,“劉國鈞精神及其大成企業文化”已走進師生心靈。學生自信陽光的氣質、文明有禮的品質和創新創業的特質已成為劉國鈞高職校學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以電子裝調技術國賽冠軍、省狀元杯狀元閆瑞陽同學為例,他在獲獎感言中說道:“參賽之路非常辛苦,過五關斬六將,每當想退縮的時候,總想到劉國鈞創業的故事,又鼓起了信心,勇往直前,從自信走向成功。”
學生更自立。通過文化育人的系列活動,學生深刻領會了劉國鈞精神的內核。在劉國鈞精神全方位的熏陶下,學生領會了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積極參加“青春飛揚國鈞夢——個人出彩,為國添彩”主題教育活動;“讓優秀成為習慣——‘五個一工程”已成為劉國鈞高職校學子的一張名片;每年寒暑假及平時的節假日,約有92%的學生走進企業開展專業實踐和調研活動;學校開設北京光華學院的創業課程,14家學生商戶在公開競標中獲勝并進駐學校“‘財富夢學生創業街”。
學生更自勉。劉國鈞的庭訓是“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他還常講,“靠人都是假,跌到自己爬”。每年新生開學典禮上,校長講話的主題就是“進劉國鈞高職校的沒有學困生,或許你是低著頭進來的,但一定會讓你抬著頭出去的。”不少學生一開始帶著因中考失利的失落、迷茫進校,經過一段時間的劉國鈞文化的熏陶和引導,學生們有了自勉的意識和行動,重新找到了自己發展的坐標和路徑,學校的“百團(社團)大戰”、“游行節”、“男生女生節”、“校園吉尼斯”、“國鈞杯技能節”等受到學生廣泛歡迎。
(四)學生更自強。不少職校學生是外來的新市民,家境條件不佳,還有的家庭是城市低保、特困家庭。劉國鈞孩童時代的處境(“一日三餐元麥糊,夜臥一張竹編床”)以及后來的不畏艱辛、勇于創業的精神和最終的輝煌成就讓這些孩子產生了共鳴,充滿了希望。他們在家庭生活、專業學習、技能訓練以及社會實踐方面處處顯自強。在2014年江蘇省職業學校技能大賽中,學校榮獲21塊金牌,位居金牌榜首,這與學生的自強精神是分不開的。
學生更“自由”。“自由”不是隨心所欲和目無制度紀律,而是指在校期間學生的智、情和意得到訓練和體驗,幸福成長。劉國鈞當年被譽為“一個人幸福一座城”。學校為了學生的“自由”,開設選修課、任選課、網絡課程;組建社團聯合會和“以愛之名”義工聯合會;考試卷因人而設A、B、C三類;構建學生在校期間非專業能力和素養培養體系。
在學校推進文化育人的過程中,在劉國鈞精神觀照下的文化育人的目標是清晰的、措施是得力的,依托劉國鈞名人文化也開展了一定的文化育人的經典活動,形成了固定陣地,廣大學生的價值觀和綜合素養有了很大的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有了顯著提高。當然,尚存一些問題:服務于現代職業教育的劉國鈞文化體系仍需繼續挖掘、整理;在實施文化育人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聯系劉國鈞文化元素;需進一步考察文化育人的成效及對畢業生在職場和人生中的影響。
(責任編輯:張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