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曹月紅校長,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她留給我的印象是善良、溫婉與堅韌。其實,我們很少聊語文或教育,但能不斷聽到她成長的消息,而且越來越“嚇人”。起先,只是聽同事說,常州的曹老師上課非常棒,后來就是全國賽課特等獎了;起先,只是說她已是區里的骨干人物,后來便成為了“一把手”,作為朋友,自然由衷地高興!直到接到“命令”,要寫一寫曹月紅,我才開始收集有關她的資料,嘗試理解她的語文教育。讀她如散文般的文字,我感受到的是她“一心向著兒童”;問她有關教育理念,她沒有明言,只好再讀有關她的事跡材料,我感受到的是她想著“為孩子們多做點事”;再找她的課堂實錄,她踐行的是“多為兒童成長行方便”……
曹老師似乎天生就是好老師,她好像不需要多強大的理論自覺,因此她的文章也不太愿意從理論的角度來證明她的行動是多么合理!但你讀來,卻一定折服。難怪我的導師朱小蔓教授一再提醒我,女教師的教育學與男教師不一樣,因為女性是天然的情感教育專家。的確如此,我放棄了更華麗的表達,只是用最普通的卻個人以為最貼切的“朝向建構愛與學習的共同體”來概括曹月紅和她的教育追求。
一、愛的關系——走進孩子的心靈
柯爾曼報告告訴我們,師生關系是影響學生發展最為重要的因素;教育實踐史也告訴我們,如果師生之間真正建立了愛的關系,那便是最為成功的教育。實際上,教育從來不缺少愛的教育經典,如亞米契斯《愛的教育》,內爾·諾丁斯的《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這些都在訴說,好的教育是通過心靈的力量起作用的。如果你能走進孩子的心靈,你們建構了愛的關懷,老師才會成為孩子們前行的引領者。曹老師沒這樣說,卻是這樣做的。
瞧:教師節來臨,畢業了的孩子會給她送來最特殊的禮物——親手疊的“千紙鶴”;她的嗓子啞了,孩子會讓媽媽煮上一瓶梨子水送給她;課間批改作業時,孩子們愛圍著她,“嘰嘰喳喳”地講個不停,偶爾還會送上最貼心的“服務”,伸出稚嫩的小手給她捶捶背;做了媽媽,畢業的孩子會不約而同地去看望她,只因那是跟他們一起快樂長大的“大姐姐”,曾經給予了他們無限的關愛……
之所以把這些看似瑣碎的點滴故事再引述一遍,我想強調愛的關系建構,需要完整地了解每個孩子,孩子的家庭生活、情感生活、學習生活等都是相互聯系的整體。這是建立愛的關系的關鍵。通常,語文老師和學生,建立的是教語文和學語文的關系,而曹老師和學生,建立的是完整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她的教育走進了學生的心靈!
二、愛的課堂——像孩子一樣學習
愛的課堂,很難界定。但人們總能找到一些問題并在解決后形成一些行動指南,如關注孩子們的學習需求,如形象與情感優先,如努力縮短師生的心理距離,如多方便兒童的學習……但在曹老師看來,她似乎只有一個問題——如何讓各種各樣的孩子在課堂上釋放自己學習的能量與歡樂?經驗也似乎只有一條: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像孩子一樣學習。
曹老師的學習很有“孩子氣”:她大量地閱讀文言文、現代文,分析研讀教學案例,但她一直想孩子會怎樣讀這些書;她認真地錘煉自己的朗讀,在聽朗讀磁帶,看朗誦視頻的過程中,不斷與文本、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但她始終在想,孩子們會怎樣讀;為了讓自己過于硬直的粉筆字筆畫變得柔美,她將小黑板搬回家,每天見縫插針地練上一段時間,領略漢字行筆、運筆的意蘊之美,但她想孩子們會“怎樣寫”,該怎樣讓孩子們寫得更好……
像孩子一樣學習,這是獨特的學習方式,但我以為這也是最有教育學意義的學習。這是自覺經驗兒童學習的過程,自然也會在課堂中深刻反映,這是《識字2》的一個教學片段:
師:這一課非常有意思,老師先帶小朋友去爬爬山好不好?你想爬哪一座山?
生:我想爬最左邊的那一座山。
師:這個小朋友表達得很清楚,你覺得它像什么?
生:我覺得它像大象。
師:能給它取個名字嗎?
生:我準備給它取個名字叫大象山
師:能不能取個帶上它鼻子的名字
生:象鼻山
師:帶大家讀。鼻這個字也很有趣的。最早的時候,“鼻”這個字是用自己的“自”來表示的,后來就多了下面的部分,慢慢地就變成了我們現在這個字。誰有好辦法來記住這個鼻字
生:我用加一加的辦法來記,上面是個自,中間是個田,下面是橫撇豎
師:我們來一起寫一寫這個字(一起書空)
師:看仔細,最后兩筆不出頭,能記住這個字嗎?
上面是個——自,中間是個——田,下面是——
展示一個小朋友寫的,找寫對的,都寫對的。
師:誰能用這個字組個詞?
眾生(很活躍):鼻子、鼻孔、鼻腔……
還是關于這個“鼻”字,在課尾寫字教學中,曹老師授之以漁,引導學生針對上中下結構的字運用“一看中心,二看寬窄,三看細節”的讀帖方法,認清字形,關注細節,規范書寫。
這個“鼻”的教學可謂精致!這個精致來自于對兒童學習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如果你和曹老師一樣,常常像孩子一樣學習,你就能設計出這樣的教學活動。曹老師從現象入手,把自己置身于兒童,研究兒童怎樣學習。雖然“愛的課堂”很難說清楚,但實踐者總能找到自己的辦法,這或許就是愛的力量!
三、愛的課程——大家一起學
從根本上說,學習是學校的起點與歸宿,促進學習、改善學習、提升兒童學習的品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曹月紅校長在多種場合,用她女性特有的柔軟與親和力,引領大家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共同學習”的場域之中,“大家一起學”,這本來就是學校應有之義!這里的“大家”,包括老師,包括學生,還有家長(如家長進課堂活動)。這和曹老師“像孩子一樣學習”是一脈相承的。當然,師生共學始終是學校教育的核心。
在曹老師的引領下,她和她的同事們首先向學生學習,調查研究學生的興趣與需要;他們向理論與名家學習,總結成功的經驗;最為重要的是在實踐反思中像孩子一樣學習,從而理解為兒童的學習。她們的學習是卓有成效的,例如語文教育:
大家對六年的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設計,明晰不同階段的研究重點:
低年段:大量識字、多識少寫、提前閱讀的研究。將國學經典、詩歌經典、兒童文學經典閱讀的教學與低年段語文教材有機結合,增大學生的識字量,在豐富多樣的識字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中年段:精選與小學中年段語文教材內容相輔的國學經典、詩歌經典、兒童文學經典、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并在課堂教學中巧妙融合起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大量閱讀,同時加強寫作的指導,使學生通過日記、小練筆、習作等形式提高閱讀與寫作能力的研究。此階段的閱讀經典傾向于整本的書,如:《夏洛的網》《愛麗絲漫游奇境記》《論語》精選部分,《必背古詩75首》中后40首等。
高年段:將國學經典、詩歌經典、兒童文學經典閱讀的教學與高年段語文教材有機結合,引領學生閱讀《水滸傳》《三國演義》《湯姆索亞歷險記》等大塊頭的經典書籍,同時,結合習作課以及日常的語文課,強化習作指導,從而把閱讀、習作緊密聯系在一起,有效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研究。
依據語文課標要求,結合年段目標、教材特點,我們確立了白云小學語文課程內容——主題式閱讀。它以教學主題為核心,在整合教材內容與課外課程資源的基礎上,充分重視師生的個體經驗,通過多個文本間的碰撞交融,實現課程主題意義建構的一種開放性的語文閱讀立體教學模式。
“學習作為意義與關系之重建的實踐”,這在曹校長的團隊中變成了現實,她們改變了實踐中的語文課程結構,當然也在改變著學校中的課程文化。當豐富與開放成為學校課程的主題詞時,大家一起學成為必然,教師成為首席關愛者更具價值!愛與學習的共同體才越來越成為可能!
學校正在發生重大轉向,其根本轉向可歸結為:建立愛與學習的共同體,幫助學生學會關愛與學習。我發現,曹月紅老師正朝向改革的深處奔跑!
(張康橋,溧陽市實驗小學,213300)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