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制度建設的作用,早就有“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等說法。僅以班規而言,在我們做學生的時候,經歷過不少班主任,有的班主任立過班規,有的從沒提過,有的是成文的規定,更多的還是口頭即興的“圣旨”,還有的朝令夕改,不一而足。
時下,精致管理、管理育人的理念日漸深入人心,班規、班紀建設被提上了重要議程。于是,不少學校規定每班都得有班規,并且要張貼上墻。據我在多校的觀察,這方面問題不少:有的班規是從網上下載稍作改動的,有的甚至一字不改;有的班規內容過多過細,有五六十條,難以執行與檢查;有的班規僅幾句空洞的口號,缺少具體的內容等等。
由人及己,20多年前,我走上了教師崗位,并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漸漸領悟到班規的重要性。在管理育人、學生主體的新教育理念指引下,我對班規與班級管理有了新的思考。
作為班主任,每新帶一個班級,第一件事就是談班級管理的重要性,主要講“班級無小事,事事有教育”“管理無小節,細節必優秀”“學生無大小,人人是主人”,充分了解學生的個人訴求,在這一基礎上制定班級公約。如何制定班規?也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由剛參加工作時我自己親自制定班規讓學生執行,到我提出大方向由學生去具體制定落實,再到由學生自己制定我提建議修改調整;由當初的五六十條班規,把從早到晚、從宿舍到教室、從教學區到活動區包括食堂都一項項關顧到的復雜規定,到目前只有十多條“不準”的規定;從單一地針對學生,到既對學生又對班主任,進而擴大到所有的科任教師;從正面規定與獎勵懲罰相結合,到反面禁止與獎勵懲罰相結合;從班長值班到班干部輪流值班,再到目前的全體學生輪流值班等等。在這一過程中,班規建設呈現出一條變化主線:從為班主任和科任老師服務轉變到為學生發展服務,從約束學生的自由轉變為盡可能多地賦予學生自由和發展的機會。
目前,我所帶的班級的班規有16條“不”,它是這樣形成的:由每個學生針對班級管理中最關心、最感興趣的方面提出一到兩條“不準”,一下子收到了60多條,我們組織學生代表、班干部、全體學生一起討論,通過放棄、合并、改變等方式形成了現在的16條,并在全班表決通過。這一班規的基本特點是粗線條、全覆蓋、可執行、效率高、效果良。
在制定班規的過程中,我形成了一些思考。
第一,班規與學生的自由。班級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地方,班級管理的過程伴隨學生成長的過程,學生應該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班級管理要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學生也應該獲得盡可能多的自由,班級管理要保證學生有最大限度的自由,這是班規的立身之本,也是班級管理的終極目標所在。有多少班級往往就有多少不同的班規,而有的班規只有了了數語,不能真正落實班級正常管理的要求,更談不上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必須進一步加以完善;有的班規過于繁瑣,干擾了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必須去繁就簡;有的班規只在正面做出規定,執行起來往往漏洞百出,最好能從反面加以規束,把“只要不做法律不允許做的事就有自由”這一思想落實到班規的制定之中,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的權利和自由,這也是制定合理化班規的要義所在。
第二,班規與科任教師。班規是學生之間為了維護良好的班級生態而制定的游戲規則,是學生自我約束的規則,牽涉到班主任無可厚非,但有的班規條目把科任老師也囊括進來,如“科任老師上課時,學生要遵守課堂紀律”等等。就目前的班級管理實踐看,有的學校把問題的責任推給了班主任,而有的學校則推給了科任老師,導致個別科任老師煩惱不堪,甚至影響了師生關系、科任老師與班主任的關系。新課程強調學生的自主管理,我以為,盡可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施自主管理,最好不要把科任老師簡單地拉進來。
第三,班規與懲罰。根據我國法律及相關教育政策,教師無權懲戒學生。但我們發現不少班級的班規中,都有超越權限的懲戒性相關條款。如有的規定學生遲到要罰站,作業錯誤要罰抄若干倍,相關班級管理考查中扣分影響班級集體榮譽要罰款,個別班級甚至規定涉及某些問題要連帶家長問責等等。我們也與一些班主任討論過相關規定的合理性,有的把責任推給了學生,說這是學生進行的自我管理,有的則不置可否。我們也與一些學生討論過懲戒的話題,一些學生說這是班主任在引導,也有的學生自己覺得有必要。其實,作為班規,其主旋律應是保障學生的學習生活的自由,而不是讓學生去主體化地被管和被懲罰。從權利角度看,教師無權懲戒學生,學生之間更不能互相懲戒。班規應是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的工具,班規的執行不能也不應該以外在的強制力來保證它的執行力,而應以有效激發學生向上的內驅力、向善的感召力等道德的引領作為合理內核。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班級的主人,要落實這些理念,班規的貫徹執行主要應以學生自我管理為主,班主任及相關老師協助為輔;應以構建班級良好的內在道德氛圍為支撐,輔之以班主任的說服教育;應以引領向善、向上為主導,輔之以必要的懲戒,這才是正確的班規執行之道,也是優秀班主任的治班之道。
(周步兵,高郵市第二中學,2256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