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共同獲得發展和成功”,這是新時期我們江蘇省東臺中學的辦學理念,也是大家所追求的教育的理想境界。這句話中的“我們”,不僅僅是作為受教育者的學生,還包括了學校中的每個人,所有的教職員工,甚至是家長和關心我們學校的社會人,都應該在教育、學習和服務的過程中得到不斷的發展,從而在不同的層次與不同的層面上獲得成功。“我們”,還不單單指的是人,也包括學校本身,其品牌,其形象,要靠學校所有的人共同打造;其成功,其發展,更要靠學校所有的人共同努力。事實上,“發展”與“成功”,這是兩個并列的概念,不分時空,不分對象,只要大家在其自身所在的層次與所處的位置上,再向前邁出哪怕小小的一步,就是發展,就是成功。這句話中的“共同”,則體現了合作、雙贏與共享的時代精神,每一個在東臺中學工作與學習的人,每一個關注并參與促進著東臺中學發展的社會人,都在與學校一起成長,共同獲得發展和成功。
提出“讓我們共同獲得發展和成功”這樣的辦學理念,主要基于四個方面的思考。
一、“讓我們共同獲得發展和成功”的歷史與現實的基礎
江蘇省東臺中學,有著千年的教育積淀和百余年的辦學歷史,正如我的老師、揚州大學李坦先生在《江蘇省東臺中學碑記》中所言:
東臺之學以書院顯。北宋真宗時,晏元獻公殊蒞職西溪,勤政興學,為創晏溪書院,且讀書講學于茲。史謂“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而晏公興學,自晏溪始。晏公去后,范文正公仲淹旋踵至,垂帷授生徒。仁宗朝,晏、范二公先后為宰輔,一書院并出兩丞相,誠晏溪之盛事,杏壇之佳話也。西溪之名,由是大著。其后九百年間,雖代有興革,而流風余韻,終不稍替。
清季廢科舉,學堂興焉。光緒三十一年十月十二日(公元一九零五年十一月八日),縣人于臺城魁星樓立東臺縣中學堂兼師范學堂,人咸以“兩堂”名之。董其事者,鄉賢夏公寅官也。公字虎臣,光緒十六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旋辭歸,以興學育人為務。“兩堂”之籌經費,定校址,擇良師,夏公出力尤多;而課程之置設,一以學部所頒為依歸。其所擘畫者,若學校之規模,教學之程式,管理之法門,莫不合乎矩度,宜為后世法也。此東臺中學發軔之期。篳路藍縷,創業維艱,夏公之德,至今人猶思之。
其后,學校經歷了承續之期、救亡之期、發展之期,本世紀初進入再發展之期。2003年8月,隨著北海新校區的正式啟用,學校面臨新的挑戰,也擁有了新的發展機遇。
北海新校區是學校百年歷史上的第四次大搬遷的校區。占地面積213畝,建筑面積近9萬平方米。一條南北向的大路,將校區分為東部建筑區,西部運動區,一靜一動,功能獨立。東部由南向北又分為行政區、教學區、生活區。辦公樓、圖書樓、報告廳等建筑在南入口處圍合成一個半圓形廣場,給人以特有的親和力。教學區處于“靜”區,并且以六道連廊將其與辦公樓層層連接,形成圍合的整體。學生生活區與教學區之間以池塘、綠化隔開,融益智、怡情、游息于一體。形體獨特的辦公樓和體育館接近城市主干道,給東臺城帶來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學校整體辦學規模也不斷擴大,學生、教師數量空前增多。一個年級的班級從原來七八個增至二十七八個,教師也在兩三年中或調進或分配了七八十人。最多時,全校班級數上百個,師生數上萬人,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其個體的差異性、錯位性都迅速凸現出來。
如何在新校區傳承學校百年文化?如何在大規模辦學背景下保證優質教育資源不被稀釋?如何與時俱進地追求更高的教育教學質量?特別是怎樣找準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最佳平衡點與結合點,以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數據來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辦老百姓們滿意的、看得清摸得著的教育?諸如此類的問題,都給我們帶來了新的考驗。
百余年來,學校一代代人始終堅守用特色鮮明的辦學思想引領教育的時代。1905年開校時,以夏寅官堂長(校長)為代表,確立了“務本求實,重在育人”的辦學目標;上世紀90年代,以李志成校長為代表,提出了“以育人為本,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思想等等,都極有價值。進入本世紀,筆者與時俱進,提出了“讓我們共同獲得發展和成功”的辦學理念,其實跟前任的諸多校長的教育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只是在不變的教育宗旨中,加入了時代的精神印記,努力詮釋得具體一些,全面一些,也更有個性、更為人本而已。
提出“讓我們共同獲得發展和成功”的辦學理念,也汲取了幾千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和”“樂”教育的精華。“和”,更多地源于孔子“禮之用,和為貴”的思想。(《論語·學而》)“和”,既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原則,也是進行教育、培養人才的最高標準。而對于“樂”,孔子也有過經典的論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可見“樂”是孔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是孔子重要的教育主張和教學原則。我們提出了“讓我們共同獲得發展和成功”的辦學理念,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因材施教”的與時俱進,“有教無類”的分層推進,“教學相長”的齊頭并進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孔子“和”“樂”教育思想的承繼。
我們深知,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僅僅是個體的發展,更要努力促進整體的發展,也為個體發展提供更好的時空平臺。學校作為一個整體,其重要的任務在于促進有機體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和諧發展,努力讓每一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每一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夠在各自的層次與層面上發揮作用,學有所得,教有所長,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同時成就學校,真正使學校中的所有人都形成一個共同發展與成長的整體。而“讓我們共同獲得發展和成功”這一辦學理念,融合了歷史的傳統與時代的精神,必然能夠成為提升學校品位、品質和品牌的力量之源。
二、“讓我們共同獲得發展和成功”的理論支撐
沒有實踐基礎的理論,肯定是空洞的理論,同理,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必定也是盲目的實踐。如果我們的辦學行為能夠建立在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理論基礎之上,那么在科學的實踐中凝煉出的“讓我們共同獲得發展和成功”的辦學理念也就自然獲得了科學的理論支撐。
1.哲學基礎
科學發展觀是指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這是中國共產黨黨章規定的黨的指導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性,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學校的教育就是要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全面發展觀、協調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觀,真正使教育服務于包括學生、教師等在內的一切人的發展,服務于學校的和諧發展,以期實現共同發展和成功。
價值觀的價值更多的是由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程度而決定的。當主體在某一方面存在某種需要時,客體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主體的需要,這就形成了客體對于主體的價值,而離開了主體的需要去談客體的價值是毫無意義的。所謂價值觀,就是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價值觀又有正確和錯誤、先進和落后之分。要形成和踐行正確的價值觀,必須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一步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教育的價值由教育滿足人們需要的程度決定,當我們的教育活動能夠滿足或者是部分滿足社會群體或個體的需要時,教育自然就具有了真正的價值。我們提出“讓我們共同獲得發展和成功”的辦學理念,力求讓學校的教育滿足各方面的發展需要,具有一定的價值潛質,符合正確價值觀的要求。
2.心理學、教育學基礎
教育實踐活動的心理學基礎,一般包括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激勵理論等等,這些理論對于指導我們進行教育教學活動來說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例如主體教育理論,其主體教育具有科學性、民主性、活動性和開放性等四大特征。教育者要根據社會進步和個體發展的需要,通過啟發、引導受教育者內在的教育需求,創設寬松、和諧與民主的教育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并規范各種教育活動,努力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能夠自主、能動和創造性地進行認識、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再例如陶行知“生活教育”中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理念,加德納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多元智能理論等等,體現了學生和教師的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都是我們明確辦學方向、制定具體工作目標、設計教育教學活動的理論依據,我們的辦學就是要更加關注學生和教師的發展,并探討促進發展的教育舉措,能夠更具有號召力、親和力,從而激發學生和教師自主提升的內在動力。
3.“老三論”基礎
俗稱為“老三論”的信息論、控制論和系統論也能夠為我們提出的辦學理念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例如,系統論要求把事物當作一個整體或系統來考察,更多地強調整體與局部、整體與外部環境、局部與局部之間的有機聯系,具有整體性、目的性和動態性的基本特征,其所揭示的整體原理、動態原理、反饋原理以及最優化原理等等,都為我們辦學理念的凝煉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依據,也為我們的辦學活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指導。
三、“讓我們共同獲得發展和成功”直面基礎教育存在的三大問題
基礎教育是以提高整個民族素質的根本價值為基礎和前提的,因此,其主要任務應該是育人,而不是選拔。當然,強調基礎教育的這種核心價值,并不意味著否定其擔負的向高一級教育和學校提供和輸送合格生源的任務,尤其是對于我們這些江蘇省四星級高中學校而言,更需要在落實基礎教育獨立價值目標時,有所側重和有所凸顯其“提供和輸送合格生源”的重要功能。
可是在目前的基礎教育改革與實踐中,不少人對基礎教育中“基礎”的認識顯得狹隘化、短期化和片面化,這些可能與我們對基礎教育的價值認識有一些誤區相關。
所謂狹隘化,就是把“基礎”僅僅理解為學好學校所開設的國家課程,在國家課程中又更多地著眼于那些要考試的、知識性強的內容,或者是當前社會上趨之若鶩的、急功近利的內容。這些科目中的多數知識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重視的是學習成果的最終展示特別是考試的分數,而一旦考完則沒有太多的意義,很少是為學生未來美好生活而做準備的。
所謂短期化,是指把基礎教育當作眼前的“工業”來抓,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忽視改進與激勵的功能,常常采取統一的評價標準、統一的培養模式,去培養統一的所謂人才。過分強調工具性,忽視本體性,只是滿足于近期的、可測量的考核和能夠評價的標準。過分關注“量”的呈現,而忽視“質”的表現,造成一些學生離開高中學校大門后仍然還是個“高中生”。
所謂片面化,是指教育的對象始終是一維的,只聚焦于學生,不少學校甚至提出“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之類的口號,忽視了教師也是具有生命力的個體,忽視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對學生和學校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失卻了“教學相長”所展示出的意義和價值,更失卻了合作共贏、共享的時代精神。
我們認為,教育事業和其他社會事業一樣,必須有一個判斷是非的標準,而這個標準,只能是教育本身的客觀規律和黨的教育方針、國家的教育法規等等。一個真正懂教育的、對國家和人民負責任的、有擔當的校長,應該正確面對來自社會的升學壓力,積極向家長和社會宣傳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并努力實踐教育制度和新課程的改革,正確處理國家利益、學校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即使在兼顧實現個人近期目標的時候,心中也應該守住一條底線,擁有一個尺度,全面踐行我們的辦學理念,遵循教育規律,忠誠黨的教育方針,辦社會認可的學校,做人民滿意的教育。
四、“讓我們共同獲得發展和成功”基于教育價值追求的三個話題
新課程改革十多年了,其基本理論和實踐更多地在于關注學生發展,強調教師成長,重視以學定教,就課程功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方式、課程評價標準以及課程管理等諸多方面實行改革,應該說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們的學生、教師和學校也在與新課程同行,共同發展,共享成功。基于實踐著的新課程、我們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在此突出三個話題進行再討論與再認識。
整體性。學校作為一個整體,教師、學生等等都應該是構成這個系統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中教師更為重要。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國家督學李希貴曾提出“教師第一、學生第二”的觀點,強調要成就學生必須先成就教師,強調學生為主體,學生為中心,并不排斥“教師第一”的觀點。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最大可能地促進學生發展,當學校把教師放在第一位時,相信教師也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教師的專業素養的提升關系到教育質量的產出,教師的發展水平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和學校的發展。同時,教師又需要依靠學校發展所提供的平臺來施展才華,從而實現自身的發展。因此,必須打破單一的發展模式,構建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利益共同體,盡可能地發揮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滿足自身的發展需求。重視“整體性”,就是讓教師、學生和學校一起發展和成功,追求教育“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在內的價值取向。
發展性。高中教育是學生一生中重要的基礎教育,主要為學生成人與成才奠定基礎。學校教育的價值不只是滿足眼前的需要,還要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如果只是把繼承和掌握人類歷史上積淀下來的文化知識作為基礎教育的價值判斷和唯一選擇,顯然是狹隘的,也是不負責任的。當今的社會,更要求其成員具備終身學習與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只有這樣的人,才能面對廣袤的陌生世界時不驚惶失措,不迷失方向,并能善于運用自己的學習和創造能力去解決富有挑戰性的新問題。因此,我們認為高中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基礎”之涵義,就是要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為了長遠地實現這一目標,也要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創造條件,使得教師能夠及時了解掌握前沿的學科信息,以適應社會對教育不斷發展的要求。重視“發展性”,就是踐行科學發展觀,促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發展,以贏得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生命性。教育工作直接面對的是生命,關系到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師生生命的成長,在教育中,沒有什么東西的價值能比人的生命成長的價值更為重要。重視“生命性”,將使學校諸多方面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閃耀著生命的光輝,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就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我們的學生正處于個性發展、形成的重要時期,處于生命中成長最快、最富有學習可能、最需要廣闊的學習時空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中的教育影響的價值,對于學生而言,將遠遠超出本階段而延續到終身。因此,我們的心目中不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發展的人,處處從發展、成長的角度去關注人,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而作為學校的管理者,眼中要有教師,要關注教師的情感體驗,實行人性化管理,創設促進教師發展的良好氛圍。只有教師的生命幸福和創造,才有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學校和諧而可持續的發展。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思考,我們還提出了“我強”“我能”“我行”“我先”的四個“我”:學校的發展,在乎“我強”,與時俱進地建設有特色的學校;教師的發展,在乎“我能”,進一步打造有特點的教師;學生的發展,在乎“我行”,不斷培養全面而又有特長的學生;校長的發展,在乎“我先”,努力成就有思想、有特質的校長。從這四個方面,具體演繹和踐行“讓我們共同獲得發展和成功”的辦學理念,使得辦學理念真正能夠落到實處,并成為全體教職員工對教育的基本理解和終身追求。
(王兆平,江蘇省東臺中學,2242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