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貴州因為多民族雜居的原因,保留著源源流長的民族性的音樂文化資源,由于它長期處于較閉塞的地理位置,發展速度受經濟狀況的制約,民族音樂文化得以較完整地保存。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又該何去何從,是值得大家深思的話題。本文主要從如何才能更好的傳承和發揚貴州少數民族音樂及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未來的發展兩方面進行了簡要地闡述。
【關鍵詞】貴州;少數民族;民族音樂;傳承;發揚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是世界音樂發展長河里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世界音樂文化領域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有著獨特的魅力和的價值。而我國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世界民族音樂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支流。
一、貴州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現狀及其傳承問題
貴州民間的少數民族音樂由于其活動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所以它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只是一種原生態的文化,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它并不是真正的音樂藝術。就中國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存在著很多的不穩定因素,這種不穩定表現在其生態環境的脆弱上。貴州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很多年輕人為了生計出外打工,這讓貴州少數民族音樂面臨著斷代傳承的問題,長此以往遺留在民間的寶貴音樂文化將會面臨很大的危機,甚至面臨消失的危險。面對這樣的現狀,貴族少數民族音樂學者聯合專家組一起努力做了一些大膽而又積極的嘗試,嘗試的結果就是: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責任必須從娃娃抓起,才能讓燦爛的少數民族文化得以繼續發揚。最近幾年,貴州發起了“多彩貴州”歌唱大賽等一系列的音樂活動,并且取得令人睹目的成果。大賽中還專門設立了原生態組別,這在全國音樂會演中屬于首創。這一舉措使得流傳于少數民族田間地頭的原生態音樂走向了舞臺,并且以一種嶄新的形象展現在了廣大人民群眾眼前,比如苗族的情歌、苗族的飛歌、、八音坐唱、侗族大歌等都讓大家眼前為之一亮。近幾年,政府一直在采取保護和搶救民族音樂文化的措施,歷經 8 年的努力,令人振奮的是2009 年 9 月 28 日,貴州的侗族大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獲得成功申請,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貴州政府在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工作上及后期的宣傳工作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努力。當然除了優秀的侗族大歌,苗、布依、彝、土家等少數民族的優秀音樂也應該思考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問題,個人認為可以仿效侗族大歌的發展模式來傳承。 除此之外,貴州的民間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還要依托于專家學者們加強對它們的深入研究,進一步對寶貴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進行及時有獎效地搶救。
二、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未來的走向
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要想得到長足的發展,需要進行必要的理論研究,并且要建立良好的傳承渠道。我們現階段所研究的這些民族音樂文化是彌足珍貴的,它是各少數民族世代生活中的原創產物,所以在傳承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各民族的現狀進行,盡最大努力不讓其瀕臨滅絕。
社會的發展,推動著各民族的生活環境及勞動方式發生著日新月益異的變化,在民族音樂文化上如果不加以發展,單單的采用傳承的方式進行,那么這些珍貴的音樂文化就會在人們的忽視中慢慢成為音樂文化中的“化石”及“標本”。要想把貴州少數民族音樂發展成為具有崇高民族精神內涵的世界性音樂語言,就應該進一步加快步伐——致力于繁榮和發展少數民族的音樂創作工作,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發揚光大,并邁著有力的步伐走向世界的音樂殿堂。在發展少數民族音樂的過程中,單一的民族性會讓我們失去更多的發展機會,我們應該開放我們的音樂文化,讓它更好的融入世界音樂文化當中, 只有讓民族精神與世界精神很好的結合,才能使得我們民族的音樂文化蓬勃的發展,我們應該堅定發揚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走向世界的決心。我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一些敢于突破傳統的作曲家們,把一些全新的理念應用于音樂創作上,并且大膽吸收和借鑒西方作曲理論與技巧,這一標新立異的舉動讓民族音樂有了更多的沉思與思考:中國的民族音樂到底應該走一條怎樣的發展道路?
各民族的音樂的特點表現在:一是有著各自獨特的文化屬性,二是有著各自的地域屬性。正是因為如此,那些具有民族性的民間文化在走出國門時就難以融入到世界的大潮里,由于它與世界文化在溝通與交流上存在著某些障礙,就會影響到全世界人民對我們優秀文化的了解。由于民族音樂文化價值的不可替代性,就需要我們在創作音樂的過程中,要保留民族音樂的獨特價值,但又需要創新它的個性,使其具有世界的可流通性。我國的民族音樂創作主要有歌曲和民族器樂作品的創作,然而這些作品與全國的創作水平還有一段差距。這里要說的是中國民族器樂并不是只能用民樂隊來演奏和創作,我們保留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的同時,又讓它具備了融入世界音樂文化的特質,所以有時候我們借鑒西方的作曲理論進行創作時,其實并沒有抹殺掉我們民族音樂文化的特性。就現階段來看,貴州的器樂曲和民族歌曲還仍然以原生態的形式存在著,在創作和發展上走得非常緩慢,在這種比較原始的狀態下,我們可以靈活思想,借鑒其他國家的優秀創作手法或者學習其它民族優秀的作品,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并且得以在世界范圍內傳播。
結束語
就我國目前形勢下的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面臨的問題來說,大家應該在傳承和保護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發展和繁榮民族音樂創作,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審視貴族少數民族音樂,才能讓它在全國及至世界的音樂大舞臺上展現出其特有的藝術魅力,發出璀璨的光芒。
參考文獻
[1]張中笑.民族音樂學與貴州[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1.
[2]崔有昌,羅華穎,吳得祿.貴州生態地理環境下的少數民族多元性音樂文化[J].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
[3]李麗婭.貴州少數民族音樂與原生態唱法淺議[J].貴州民族研究,2012.
作者簡介:潘麗珍(1994—),女,苗族,貴州省黃平縣人,貴州民族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