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變遷,管樂越來越在人們的生活中出現,本文以單簧管教育為例,闡釋了業余管樂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希望為管樂教育的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管樂教育;單簧管;策略
一、西洋管樂的概述
管樂,顧名思義,就是指以管發聲的樂器及其所奏的音樂。西洋管樂是從西方傳到中國的一組樂器,英文名叫Wind Instruments。隨著時代的變遷及人們的需求變化,管樂越來越為人所熟識,并活躍于各種大小場合,為人們展示著它的風姿。
每一件管樂器的制造,都是經過上百道工序,由手工制作而成。從外形到內涵的聲學原理結構看,每件樂器成品都可以說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西洋管樂器按照發音方式方法的不同,可分為吹孔氣鳴樂器,單簧氣鳴樂器,雙簧氣鳴樂器和唇簧氣鳴樂器。其中長笛、短笛音色嘹亮;薩克斯具有詩意般的音色;大管聲音低沉穩重;雙簧管猶如一位翩翩有禮的紳士,“語言”溫和親切;銅管組的成員們像威武挺拔的戰士,聲音堅定有力。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莫塞爾曾說過:“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
二、單簧管教育
單簧管起源于古希臘,產生于十七世紀末,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傳入我國。從最早的只有七個音孔,沒有鍵子,也沒有喇叭口經過發展到后來的六個鍵子,1812年德國單簧管演奏家繆勒對其改進發明十三鍵形成繆勒體系,1844年克洛澤在前基礎上加入了二節管使音準更加準確形成了繆勒體系。單簧管高音區音色嘹亮、清脆,中音區音色純凈,低音區音色很低沉、渾厚。幾乎所有的木管樂器組都有單簧管。
不是所有的音樂學習者都要走向專業化,不是所有的音樂培養都是職業路線,興趣是學習音樂的最大動力。越來越多的家長讓孩子學習管樂,是想讓孩子有一技之長,盡早的接觸音樂,在音樂的氛圍中陶冶情操,享受音樂帶給人們的喜悅,在學習、生活中能快樂的成長。成年人學習管樂,能釋放工作中的壓力。老年學習管樂器,有益于身心健康。單簧管教育近些年來發展穩定,大量的各普通高校、中小學都成立了管樂團,文化宮、藝術培訓、社區活動中也都有單簧管教育。
作為器樂教師,一方面我們要教授學生一定的技術,可以讓學生有最好的能力去演奏樂器。另一方面,教師要幫助學生培養和提高審美意識和綜合素質,發掘學生難以察覺的能力,以音樂表演的形式來表達他們自己最深層的一些東西。學習演奏樂器和表演音樂都是一項長久復雜的學習,在這過程中,就需要一位有耐心、有想象力、有要求的教師。
在教學中,上課是教師與學生唯一的接觸點。上一節成功的課和培養一位思維靈敏和努力學習的學生的關鍵,是要看教師選擇怎樣的方法上課,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選擇上課的方法。但總體上是在期待、引導、推動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3]如在學生組裝樂器的時間,與學生聊聊最近聽了什么樂曲、參加了什么活動,試圖建立一種充滿活力的氛圍。一旦課程真正開始,我們就要“期待”著最佳狀態。教師期望要練習的作業學生都已經練習好了,在接下來的上課過程中,教師的期待會隨著學生吹奏的水平發生變化,這時教師要用正確的指導引導他們的思維,努力讓學生來解決技術上和音樂上的問題。在引導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眼神和反應,選擇適當的方法來引導教學。整堂課程都要是在前進的,教師要用熱情和鼓勵不斷的推動教學,經常贊揚學生,消極的手法是不會取得成效的,在布置作業時要多樣化,根據學生的情況而定,不要過多或提出不切實際的技術要求。
單簧管教育,學生的吹奏正確與否也是檢驗教師教授水平高低的標準之一。其中包括學生的嘴型、節奏、音色、手指技巧等。單簧管是一種很難演奏得很準的樂器,口型的不同發出來的音色就有變化。不同的元音字母在口腔中形狀的不同,所發出的聲音完全不同。如一個“o”(噢)的口型,一個“e”(咦)的口型發出來的聲音是不一樣的。節奏是學習任何樂器都應該掌握的基本要素中的重點。學生在家庭中的練習,是發現問題再到解決問題的過程,要給學生制定周密的計劃。每天練習多長時間,練習的內容,并讓學生記錄。教師定期舉辦一些小型音樂會,或者帶領學生參加音樂活動,鼓勵學生在音樂會上演奏。
三、管樂教育的發展背景、現狀及存在問題
我國的管樂教育起步較晚,與西方國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管樂教育最早從國外傳入我國,首先是在北京、廣州等地活動,到19世紀末,我國建立自己的西洋管樂隊。到近代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清政府于1903年在天津開辦的軍樂訓練班,也稱為軍樂學校,學院畢業后分配工作,但到新年還要回到天津參加考試,這是最早的管樂教育。 第二階段以曾志高、高壽田等人于1908年在天津創辦貧女院為代表,該院在中國音樂教育史上首次把西洋樂器列入學習的課程,該院的管樂隊也成為中國學校管樂團發展的基礎。第三階段以肖友梅于1927年創辦的上海國立音樂院為標志,該院培養了大批優秀的音樂人才,也為建國后的音樂教育發展提供了有益的養料。發展至今數百年,管樂在中國已有相當深厚的地位,現今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發展管樂課程。
現如今我國管樂藝術的發展無論是在技巧上還是意識形態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并且向著國際化、通俗化的方向發展。而業余管樂教育也隨著發展,每年都會有中央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等高校舉辦的業余管樂考級,上海每年舉行中華號角——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管樂藝術節),每年還會在全國舉辦青少年藝術大賽等活動。盡管如此,從單簧管教育中我們也發現了業余管樂教育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教育理念問題
之所以稱為業余管樂教育,在給它定位時應該秉承“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但一些教師卻只注重技術方面的培養,很大時間忽略了學生的感受,沒有意識去找到學生發現美得眼睛。業余管樂教育不是培養專業技術型人才,學習一門樂器不僅僅是只在學習樂器,更多的是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想象力、合作力、道德修養等,故在推進業余管樂教育工作時,必須先明確自己的教育理念。
(二)教育方法問題
很多教師的教育方法過于死板,沒有靈活性和針對性。上課就一直讓學生吹奏,遇到問題時,教師也就簡單講解,沒有示范,一帶而過。一些非音樂專業的高校開設管樂課作為選修課,卻沒有專門的教材,教育方法僅靠一些經驗。也許在技術技巧上達不到專業管樂的水準,但要明白要達到我們的教育目標遠遠比純練習技術的難度要大,所以我們的老師要想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去實踐。音樂教育重要的不是“教”,而是把人人皆原本的潛能喚醒、誘發出來。
(三)師資水平問題
因為是業余管樂教育,師資水平參差。教師人員有可能是音樂院校或非音樂院校在校的大學生,教學經驗比較缺少。也有可能是五六十歲的退休音樂人員,他們思想老套,對先進教學設備教學方法不能很快適應。還有一些老師一身多職,即要教小號、長號、大號還要輔導薩克斯管,這樣導致整體師資水平不高,缺乏業余管樂教育的音樂教育者。
四、解決策略
(一)管樂教育應當注重培養興趣的訓練方法
不管是專業的管樂教育,還是非專業的管樂教育,都應該扎實的進行基礎音樂教育訓練。如:口型、長音、節奏的練習。這些是根基,要花時間、精力去練習。雖然這些練習起來比較枯燥,但要是找到一些簡單、有趣的方法,學生也會喜愛的。專業的管樂教師會讓學生吹長音時,從最低音吹到最高音或者最高音往下吹到低音,這樣是練習了長音,但時間長了學生就疲倦了。但如果在吹長音時,教師能鋼琴伴奏,簡單彈幾個和弦,這樣不僅聲響效果好聽,也讓學生能感受到與老師的合作。或者教師可以游戲進行長音訓練,教師先吹奏一個音,要求學生吹比老師吹的音高二度或者低三度音的長音,這樣學生需要動腦筋思考,不是在那只動手指沒有動腦的吹長音。或者讓學生閉著眼睛,去聆聽每個音的聲音,聲音是否平直,放松身體,引導學生吹出優美的聲音。
在練習節奏時,可以讓學生自己編寫幾條節奏,可以是教師規定的幾種節奏型隨意組合在一起,也可以是學生自己創編再讓學生自己演奏,幾名同學可以比賽,互相來指正吹奏。這樣學生之間可以交流溝通,培養了學生的交往能力。在遇到比較難的節奏,如三連音、切分時,教師示范很重要,但學生如果還是難以理解,可以身體、動作和語言配合來講解。管樂教學不能只讓學生吹奏,音樂的學習應該是全身體的運動。三連音可用拍手、左手拍左腿、右手拍右腿這樣來讓學生感受三拍子。附點時讓學生想象在騎馬,和學生一起做出騎馬動作來練習。
教材的選擇和使用對學習管樂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下面筆者列舉每個專業幾本有趣、生動的教材供大家參考:長笛《魔術長笛合奏曲集》 《好萊塢經典音樂長笛重奏曲集》;單簧管《單簧管天天練練》《每日必練單簧管經典小品》《好萊塢經典音樂單簧管重奏曲集》《單簧管流行金曲50首》;薩克斯《真的很有味道斯克斯名曲集》《康美之戀》;雙簧管《雙簧管中外名曲集》 《雙簧管演奏入門與提高》;大管《每日基本功訓練30》;小號《兒童小號啟蒙》 《人人喜愛的小號獨奏曲集》;圓號《快樂圓號教程》;長號《快樂長號教程》;大號《大號基礎教程》。
(二)管樂教育應加強藝術實踐活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業余管樂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盡早的帶領學生進入音樂的殿堂。而藝術實踐就是一個平臺,給學生們一個展示的機會。多參加藝術實踐,不僅能鍛煉自身適應社會的能力,而且能開闊眼界,看到其他人的各種表演,聽到別人的樂器演奏。多次的實踐活動,能較快辨別音樂的質量,更能提高自身的修養和文化底蘊。
(三)管樂教育必需合理組建好管樂樂隊
現在很多中小學、甚至大學、社會人士都有組織管樂隊,這樣把大家組織起來一起訓練,一起演出,是管樂教育一種很好的方法。在聲部練習時,可以了解和學習其他樂器,有些樂器是互通的。如會吹中音號,學習長號、大號就容易多了。會吹奏單簧管,薩克斯也很容易學會。在合奏時,演奏者全身心的融入音樂中,使整個身心受到陶冶,是一種難得的美感體驗,也是一種凝聚力的完美體現,也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及文化素養。
(四)管樂教育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作為管樂教師,要加強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的建設,要通過大量的培訓和實踐,找到一條適合與自身的教學方法,也要能因材施教教導好每一位學習管樂的學生。管樂教師還要多參加國內外各種交流活動,吸收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如奧爾夫教育體系,使用游戲的教學方法,使用“原本性”的元素這些理念,促進管樂事業的發展。
五、結語
在現今社會,學習樂器的人員越來越多,以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我們應該抓住這樣的機遇,努力擴寬視野開展管樂音樂教育。現在的樂器教育使很多人觀念扭曲,抱著一種是為了考級、升學的目的。而業余管樂教育,更多的是要讓學習者放松自我,以興趣為導向,提高審美能力進而完善自我。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不管是專業還是業余管樂音樂教育事業將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白殿凱.西洋管樂在音樂教學實踐的探索[J].音樂大觀,2014(13).
[2]張力.狠抓管樂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J].試題與研究,2011(2).
[3]科林·羅森[美].單簧管[M]章濱譯.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147.
[4]宋堯堯,姜晨,叢永駐.西洋管樂教學的發展歷程[J].網友世界·云教育,2014(16).
作者簡介:郭麗欣(1989—),女,漢族,甘肅張掖人,在讀研究生,藝術學碩士,單位:四川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研究方向:音樂教學法。
指導教師:雍敦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