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館在群眾聲樂培訓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技巧輕情感”等弊端,為此,我們認為對群眾進行聲樂培訓既要吸收傳統培訓法的長處,發揮教師的特長,又要順應時代發展,激發學生的潛能,通過多媒體運用等方式實現教學相長。
【關鍵詞】文化館;聲樂;培訓;探索;創新
文化部《文化館、站工作條例》規定:“組織和輔助群眾業余藝術活動是文化館、站的主要工作任務之一。”作為文化館的聲樂輔導老師,我們面對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群眾,需要認真履行職責,用心、用情、用能地輔導群眾,提高他們的聲樂水平。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達,從教師到學生,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都有很大提高,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多,同時群眾的審美能力也在提高,對各類藝術的要求也“精益求精”,在此情況下,群眾聲樂的培訓除了依賴傳統的培訓方法和培訓模式外,還需要適應新的變化和新的要求,不斷深化、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優秀的聲樂人才。
一、文化館傳統聲樂培訓法的長處與缺陷
目前,根據國家的政策,文化館的藝術培訓都是免費的。通過開辦免費藝術培訓活動,不僅培訓老師的專業授課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而且受培訓的學生都感覺到自己的綜合素質也得到了提升。但也有人認為,文化館的免費藝術培訓從開辦到推廣帶有明顯的行政色彩,面對一些對藝術項目課程一無所知、而且興趣較大的中老年學生來說,輔導內容因為學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反而不能講解得深入全面,輔導老師專業水平的發揮提高受到很大的影響,專業能力有所下降。
傳統群眾聲樂理論培訓,一般是口傳心授。也就是老師在上面講理論,學生在下面用心傾聽。這種方式被很多人稱為“灌輸式”培訓,或“填鴨式”培訓,反對者說這種方式缺乏互動性,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學生主動性的發揮,也不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開發。但反觀之,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客觀評價一下這種培訓法,也是有其長處的。哲學上講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發作用,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群眾聲樂培訓,如果教師沒有一定的聲樂理論,那么在實踐中,也很難用精準的聲樂語言指導學生的聲樂動作;反之,學生如果缺乏理論知識,那么對所學聲樂的理解很容易流于表面的動作形式,而不能深刻理解聲樂內涵,也就無法用肢體語言展現聲樂的精神特質。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種比較流行的也被很多教師所推崇的傳統培訓法:實踐法。這一派過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實踐出真知是沒錯的。但如果一切都依靠實踐,那么,人類的知識似乎就不需要積累和傳承了,我們也只需重復實踐就可以了。有些教師也認為需要理論指導,但在實際培訓過程中,卻過分強調技巧訓練,結果,學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論,對教師的動作一知半解,或強制性記憶,或片面理解,一旦讓他們談自己對聲樂的見解,他們就天馬行空,不知所云了。
因此,對待傳統培訓法,我們不能一概否定。過分強調理論或者實踐都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培訓法的創新,需要我們既吸收傳統培訓法的長處,又要順應時代發展,使培訓既可以發揮教師的特長,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
二、群眾聲樂培訓法的創新
群眾聲樂培訓法的創新,需要我們尊重培訓規律,尊重藝術實踐規律,對傳統培訓法有吸收,有突破,不能盲目求新求異。
(一)群眾聲樂培訓的理論要通史與專史結合
群眾聲樂的培訓既要有通史類的講述,有利于學生梳理舞音樂的發展歷史,把握中國聲樂的整體特征;也要有專史的講述,使學生對聲樂有深入的認識,進而更加專業地練習自己所學習和喜愛的歌曲。
以遼南民歌為例,我們不僅要學生了解民歌,尤其是東北民歌的發展歷史,了解其源流與演變,還要了解其基本特征。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的口頭創作,并流傳于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勞動人民中間的一種獨特文化形態,具有強烈的現實性、民族性和地方色彩,其表現形式具有簡明樸實,平易近人,生動靈活的特點。漢族民歌可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東北民歌是指流傳于東北三省的東北小調,分為山歌、薩滿調和歌舞曲等,總體特征是“活”“俏”“浪”“逗”,風格詼諧、風趣、幽默。
我們再看遼南民歌的專史。遼南民歌融合了民歌小調、受滿族薩滿歌舞影響的單鼓音樂、從河北灤州傳過來的影調戲,以及當地民間鼓樂和東北“二人轉”等因素,既有東北民歌火爆、熱烈、高亢、剛直的特點,又有山東民歌質樸、醇厚、詼諧、風趣的特點,并在影調戲的影響下,還具有了細致、曲折、婉轉的韻味。
有了民歌的基本理論為起點,我們再理解遼南民歌的歷史與特征也就不是很難了,而且通過比較,對遼南民歌的地方特色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二)群眾聲樂培訓要“共性”與“個性”共存
群眾聲樂培訓中,有的老師在培訓中經常過分強調某類歌
曲的個性與民族特征,事實上每個民族的聲樂在定型之后,也不是完全排斥其它的聲樂內容及形式,而是在保留自己的核心與獨有的精神內涵基礎上,借鑒和吸收其它聲樂的精髓為我所用,從而使自己的聲樂樣式與內容更加豐富。遼南民歌就是融合了民歌小調、受滿族薩滿歌舞影響的單鼓音樂、從河北灤州傳過來的影調戲,以及當地民間鼓樂和東北“二人轉”等因素形成的,既有東北民歌火爆、熱烈、高亢、剛直的特點,又有山東民歌質樸、醇厚、詼諧、風趣的特點。
(三)聲樂培訓可以適當應用多媒體培訓法
作為群眾聲樂的教師,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學會運用新技術來豐富培訓內容。理論課上,老師在講到某一歌曲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讓學生通過視頻了解文字背后更多的內容,小到一個音符的剖析;大到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讓學員把握歌曲的情感。
總之,文化館開展聲樂培訓的形式應該多種多樣、豐富有效,以適應不同層次的群眾需要。
作者簡介:王園(1982—),女,遼寧阜新人,畢業于沈陽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現為大連市職工文聯音樂舞蹈家協會秘書長,大連工人文化宮文藝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