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云臺山,養育了他的淳樸與厚重;滾滾黃海潮,靈動了他的思想與智慧。35年的從教經歷,20余年的學校管理的經驗,使他成熟睿智,淡泊從容。
愛老師,他贏得了教職工的敬重;愛學生,他贏得了學生和家長的愛戴;愛事業,他謀求學校發展,創新教學模式,向教育科研要質量,向全員德育要效益,向特色辦學要成果。他以校為家,無私奉獻,帶領全體教職工默默耕耘,在特色辦學的道路上奮力開拓,努力為港城教育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他,就是我們的校長蔣慶鎖。
創新管理模式,走特色發展之路
蔣校長在擔任連云港外國語學校校長之初,就明確了學校的發展定位,提出了把學校建設成“省內一流,國內知名”的發展目標,走“初中品牌化,高中國際化,整體特色化”發展之路。他首先提出了“發展學校必須優先發展教師”的辦學理念,全面實施“四大工程”,即教學視導工程,青藍結對工程,名師引領工程,全員讀書工程,為名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他堅持用教育智慧構建現代學校文化體系,以“文化建校,文化治校,文化育人”的辦學思想打造有文化品位的內涵式學校。2010年,他審時度勢,抓住全省建設“校安工程”的契機,多方奔跑,多方籌劃,爭取到了外國語學校“校安工程”的開工。在整個工程建設過程中,他更是不辭辛苦,放棄休息日和假期,抓質量,搶進度,直至病倒在校園里。當2012年9月校安工程如期交付使用后,他又帶領相關人員積極打造校園文化環境,如今,校園內由他倡議的“一軸三區”規劃已付諸實施。在通過校園硬件實現“文化建校,文化育人”的基礎上,他又深思熟慮,高瞻遠矚地提出了“讓莘莘學子從連云港外國語學校走向世界,打造未來!”的辦學思想和“主動發展,創新發展,特色發展,優質發展”的辦學戰略,并在管理實踐中提煉出了“愛崗敬業、真情奉獻、攻堅克難、鑄造輝煌”的連云港外國語學校精神,努力為“文化治校”注入堅強的文化底蘊。
師夷長技以自強
“再過一個月,你們就將真正走出國門,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外面的世界固然很精彩,但精彩的人生還需要自己去創造。走出國門,這只是你們漫長人生旅途中邁出的第一步……”新年伊始,在我校第一屆中澳VCE課程班畢業典禮上,蔣校長的一番叮嚀與鼓勵,再次感動了現場的所有家長和學生,如雷鳴般的掌聲和著激動的淚水道出了他們心中難以言表的感謝之情。
2010年,現任校長蔣慶鎖接過了連云港外國語學校探索特色教育之路的接力棒,手捧“UEI”“小語種”等特色辦學成果,他沒有滿足于現狀,而是思深憂遠地提出連云港外國語學校作為全市唯一一所完全中學,如果僅憑現在的辦學狀態,一定會被競爭日趨激烈的教育環境所吞噬,學校一定要進一步發現和探索特色辦學的新路子。
早春的北京,乍暖還寒,天又下起了毛毛細雨。正在北京培訓的蔣慶鎖校長為了參加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舉辦的“UEI模式英語課程研討會”,穿著單薄的衣衫,背著一大包UEI英語課程材料,一大早就趕到了會場,讓主持會議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法政學院院長楊富斌博士感動不已,楊院長把自己多年來從事UEI英語課程研究的心得毫無保留地與他交流,讓他受益匪淺。他積極籌劃并不懈努力,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合作成立了“國際教育項目基地”,每年都組織UEI課程班的師生赴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研修。
為適應港城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需要,蔣校長在學校開設了日語、韓語、德語等小語種課程基礎上,加大師資投入,又招收韓國留學生。至今,學校已經接收了16批近500名韓國短期和長期國際學生,他們在學校獨立設置的班級里完成漢語基本知識的學習后,進入中國學生的班級,與本校學生共同學習。在學習漢語語言知識的同時,學校還開展多種多樣的漢語特色文化活動:美術剪紙、中國版畫、傳統音樂、民間舞蹈、龍舟比賽、中國武術、包餃子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韓國學生親身體驗到了中國文化的魅力,使韓國學生能夠進入中國友好家庭體驗生活。目前,在連云港外國語學校學習的韓國留學生已先后有30多人被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錄取。
同時,為了讓更多的學生走出國門,在國外接受高等教育,他引進了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開發的“VCE課程”,成立了“VCE國際課程基地”,開辦了“國際課程班”,開啟了港城教育國際化的先河。目前,學校已有近160多名學生高分通過雅思考試,被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公立大學錄取。
兩屆VCE課程班在2013年和2014年的澳洲高考中均創造了輝煌,全體同學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澳洲墨爾本大學、莫什納爾大學等著名高校的錄取資格,畢一愷同學以ATAR93.75的成績居于維多利亞州全體VCE考生的前6.25%,得到了維多利亞州教育部海外課程管理中心的特別嘉獎,中國所有VCE考生中只有5位得此殊榮。這一路走來,蔣慶鎖校長所做的不只是理念的引領,更是榜樣的踐行,是教師們感情的依托。
2014年5月24日,從華東師范大學舉辦的第四期長三角名校長高級研究班回來的蔣校長又舉起了新的指揮棒——“通過這次學習交流,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外國語學校要想更好地發揮自身特色,必須深入地和國外優秀大學無縫對接。”說干就干,經過多次考察,2014年暑假,中美GAC&ACT課程班落戶外國語學校,直通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4個國家,有出國意愿的同學可以通過不同的課程到國外名校進行深造,大大節省學生在國內學習的費用和時間。
此外,他帶領學校一直致力于在國外開設孔子課堂,正在申辦中的有澳大利亞、美國、韓國等國家,現在,澳大利亞方面已經基本同意了學校的申請,美國的孔子課堂進展也很順利。
在大力推進學生交流訪問的同時,蔣校長還特別重視師資培訓工作,先后派出200余名教師赴泰國、日本、韓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德國、美國等國交流學習,先后有多名教師受國家漢辦或外辦委派,分別到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孔子學堂、泰國等國家的中小學從事短期或長期的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廣泛推廣了漢語資源,傳播了中國文化。學校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接受不同社會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以亮點紛呈的國際交流彰顯個性化的辦學特色,他把外國語學校的國際化特色辦學推向了更高更廣的平臺。
“……無論走到哪里,同學們都要記住,我是中國人,我是連云港外國語學校人。繁榮昌盛的偉大祖國是你們堅強的后盾,日新月異的外國語學校,是你們寧靜的港灣……”這是新一屆中澳VCE、中美GAC以及韓語國際班的學子們每天都要溫習的功課,這是蔣慶鎖校長在2014級國際處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這是他對走出國門學子的殷切希望,“師夷長技以自強”,他更希望歸國的學子們能肩負起國家興亡的責任,這也是他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最終情懷。
甘作春泥更護花
《禮記·禮遇》云:“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蔣校長經常說,“作為一名好教師,就要甘為人梯,培養出比自己更出色的學生;作為一名好領導,就要甘當青年教師的人梯,培養出比自己更出色的教學能手。作為一所完全中學的校長,他把培養青年教師的工作看得很重,認為這是關系到教育教學改革成敗的大事。
連云港外國語學校有92個教學班,380名教師中30歲以下青年教師有136名,占了全校教師總數的三分之一還多。鑒于青年教師人數多的狀況,蔣慶鎖校長提出了實施培養青年教師成長的“朝陽工程”,以幫助青年教師迅速成長。
每當招聘的新教師到學校工作,蔣校長就主動與他們結成對子,簽訂“傳、幫、帶”合同,深入到他們的教學課堂,腳踏實地地指導他們上好課,還手把手教他們如何批改作業。
作為江蘇省英語特級教師、連云港市首批港城名師,經過30多年的摸索,蔣校長在英語教學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然而他把自己的一切經驗全部無私地傳授給了青年教師。對青年教師業務成長,他不知費了多少心他大力鼓勵青年教師冒尖,讓他們開展多種競賽比武活動、參加培訓等。聽說青年教師李夢歆要參加連云港市“優質課”比賽,蔣校長連夜幫她研究教材,設計教法,修改教案。當看到李夢歆老師獲得市優質課大賽一等獎時,他從內心發出了微笑。
對于培養青年教師,蔣慶鎖校長還有一個人人共知的“秘密武器”——他喜歡通過給老師寫寄語的方式來引領青年教師。
蔣校長總是有針對性地反復聽一些年輕老師的課,并一一座談分析,針對存在的問題給他們寫下了“這樣教下去行嗎”的寄語;然后反復跟蹤這些老師,支持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購買學習材料,派他們外出學習。經過一段時間后,又給大家寫這樣的寄語:“我們應該深知:三尺講臺,不是愿上就上,想怎么站就怎么站的,應時刻自問我的教學準備好了嗎?我有這樣的天分去做嗎?教育教學,不是想說就說,愿怎么教就怎么教,應常常反思我的能力提高了嗎?我為了提高能力都做了哪些努力?評判自己的課堂教學,不要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是要時時想想,假如我是學生,我喜歡這樣的課堂嗎?……”
“這是蔣校長公開的寄語點評課堂教學。還有好多是針對個別教師的,特別是提不足的,為了保護老師的積極性,蔣校長是不公開的。但是,每個被點評的老師都心悅誠服。”剛參加工作的仲啟陽老師說。老教師朱海燕說:“每篇寄語,沒有什么豪言壯語和激揚文字,就是一事一議,語言質樸又溫暖;像是書信,更像是朋友間的促膝長談,既娓娓道來,又引思篤行,我教了快30年的書卻愿讀樂品。應該說這種溝通方式抓到了青年成長的點子上……”
“我們都覺得,進步慢了都對不住學校和蔣校長。”已成為學校骨干教師的年輕老師說。看到他們的成長,蔣校長又為他們寫下了“靜悄悄的變化,既讓人高興又令人感慨”的寄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關懷教師的心靈世界,才是真正在關心教師的生命質量。
“我到外國語學校三年了,蔣校長就和我們一起過了三個中秋節,卻沒有和家人一起過”,來自山西的年輕女教師段曉燕說。而這一點,來自陜西的年青教師李鋒老師感觸最深。2011年8月,他研究生剛畢業便來到了連云港外國語學校,他的未婚妻也跟了過來,在人地兩生的連云港,李老師兩人的艱辛可想而知,蔣校長知道后,親自幫他們租了房子,還讓愛人從自己家中拿來日常生活用品給他們。更讓李老師難忘的是那一年的國慶節,他和他的未婚妻舉行婚禮,因為剛到連云港工作時間短,家中也沒來人,本來他準備只邀請剛認識的幾個同事湊在一起熱鬧一下就算了。可沒想到的是,當天,蔣校長帶領學校的領導和許多老師一起來為他舉辦婚禮,從婚房的布置到結婚物品的準備,甚至于連伴娘都幫他們安排好了。
蔣校長說:“發展學校必須優先發展教師,青年教師是學校的希望與未來,對青年教師的培養要做到如春泥護花,給其營養,助其綻放。”經過幾年的培養打造,很多青年教師成長起來了。目前學校已有十多名年輕教師走上了教育管理崗位,二十多名青年骨干活躍在市區名校校園里;42名成為省、市、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以“培青”工作為任務的“朝陽工程”更顯勃勃生機。
奔跑在課改的征程上
“傾心讓學生動起來,著力讓課堂活起來。”這是蔣慶鎖校長天天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為了將課堂改革引向深處,他帶領全校教師北上衡水杜郎口,南下洋思東廬,涉足十余個省市,行程數千公里,每次學習回來都要舉行大規模的研討活動。在一次次的推進中,他的實踐智慧不斷放大,他的教育思想不斷凝練。2012年9月,他提出了“生·動課堂”教學改革的整套方案,在方案中,他全面闡述了教學改革的意義和目的,明晰了教學改革的路徑和方向。兩年多的孜孜探索,“生·動課堂”的實踐經驗受到了市教育局的高度評價與廣泛推廣,可是蔣校長卻謙虛地說,我們的教改還在淺水區,我們必須堅定地走下去。
“發展學校必須優先發展教師”這是蔣慶鎖校長的核心辦學思想。他還經常說,教學改革干部要先行一步。2013年9月,蔣慶鎖校長參加了教育部組織的長三角校長高級研修班,研修第二階段是到學校掛職學習。因為掛職學校都是長三角的名校,他每到一所學校首先想到的是將自己學校的教學分管校長和年級主任帶過去,跟著他一起學習、聽課、參加活動,探求教改真經。他的同學開玩笑說:老蔣啊,你這不是自己一個人來學習的,你恨不能把學校所有老師都帶過來,你真是賺大了。蔣校長每天就是這樣不停地尋找資源、挖掘資源、整合資源、利用資源,他的大資源觀激活了整個團隊,使學校成為整合各派力量和各種資源形成的權力共享、責任共擔的多元合力的發展共同體。
在教學改革的推進過程中,蔣校長感覺最大的阻力來自于學校的老教師,他及時召開了一系列座談會,充分聽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對于老教師更是一對一地深入交心,直至他們疑惑盡消。“教學改革需要等待,需要耐心地等待教師的自我覺醒,自我成長。”蔣校長在課改過程中始終秉持這一觀點,不激進、不魯莽、不應景,做接地氣、草根化的教學改革,因此得到了全校教師的高度認同,老師們帶著這種認同感自覺自動地進行探索實踐,收獲了累累碩果。
當課改成果逐漸顯現的時候,蔣校長又將目光轉向了課程改革,為學生開發了豐富的課程,讓學生自主選擇,實施選課走班。目前,學校開發了近百門校本課程供學生自由選擇,學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愛好和意愿來選課,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八年級五班的王同學是個典型的調皮大王,讓班主任很頭疼。他對學習沒有興趣,三天兩頭打架,還自詡是替天行道的俠士。他說他的志向是做一名軍人,馳騁疆場,保家衛國。學校組織網上選課時,王同學一看到“現代武器與物理”,就毫不猶豫地摁下了確認鍵。可是,兩節課下來,他就坐不住了——本來是奔著“現代武器”去的,可沒想到還涉及物理知識。而物理,自己壓根兒就沒怎么學。沒辦法,為了最愛的“現代武器”,他硬著頭皮把扔到床底的物理書找出來。老師講到激光炮,他就惡補光學知識;老師預告下節課內容是航母的供電系統,他就死摳電學部分。最近,為了弄清楚核武原理,他把大學核物理的教材都借來了。他的變化還發生在物理課上,以前物理課趴著比坐著的時間長,現在卻是目光炯炯,全神貫注。有這個狀態,還需要和他談物理成績的話題嗎?在王同學身上,對現代武器的興趣借助校本課程這個媒介傳導到物理課堂,而物理課堂的學習狀態也是可以嫁接到其他學科上的。如此一來,校本課程的邊際效益便能逐漸放大。
從課堂教學改革走向課程改革,蔣慶鎖校長追求的是人的現代化,追求的是順應人性、尊重個性的教學。他說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追求學生學業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研究能力的提高和心胸視野的開闊。要加強研究,減輕負擔,提高效益,這是教學的魅力所在。他經常要求老師們在教學改革過程中運用一點狼性法則: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強的動物,它們不將任何事情當成理所當然,而傾向于親身體驗,大自然的神奇、新奇永遠令狼驚喜不已。狼總是會有對周圍環境的興趣,因而他們能不斷在環境中發現食物,了解危險,從而有力的生存下來。因此,要培養孩子超強的學習能力,培養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會做個明亮之星,工作會有源源不斷的新創見和新靈感。
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這是我們教學改革的真正出路,也正是蔣慶鎖校長倡導“創造更適合孩子的教育”的初衷,他愿意為了這個初衷,永遠做港城教育的守望者。
(趙大中、祁昌永、王梅、陳昌春,連云港外國語學校,222006)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