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馨 胡文慧
摘要:捷克著名的歌唱家亨利·費爾迪南·愛因斯坦說過:“表情是歌唱的靈魂。因此,只有當聲音加表情同樣完美時,歌唱才可能被稱之為為〝藝術〞。然而在我們學習聲樂的過程中往往比較關注歌唱技巧的表現而忽略了歌曲情感的表達,這樣唱出的聲樂作品就缺乏表現力與感染力,就會讓觀眾感到索然無味。那么做為專業學習聲樂的我們就更應該不斷提高自己,使自己具備這種能力。那么怎樣去提高這種能力呢?
關鍵詞:聲樂;聲樂技巧;二度創作;情感表達
一、強化基本功訓練,掌握純熟的聲樂歌唱技巧
聲樂的主要表現形式的演唱,一首優秀的歌曲必須要經過歌唱者的演唱才能讓聽眾接受它、欣賞它。要使歌曲演唱的聲音圓潤、優美、動聽,過硬的基本功和純熟的演唱技巧缺一不可。我們要強化聲樂基本功的訓練,無論是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都是通過呼吸、發聲、咬字吐字三個要素去鑄造良好的歌唱聲音。
(一)歌唱中的呼吸
擁有良好的聲音首先要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加強對呼吸的控制,對于歌唱力度和氣息的變化實施恰當的調整。呼吸是歌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歌唱的靈魂。呼吸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歌唱的整體。呼吸來源于生活,但又與生活中的呼吸有著很大的區別,因此,呼吸是歌唱中必須訓練的一部分。
例如一首激昂熱烈的歌曲,由于情緒激動,越唱越興奮,氣息力度就會越來越大,以至于失去控制容易唱高。當演唱一首悲壯沉重的歌曲時,速度慢并且樂句長,往往氣息不足,如果控制不好音就容易低。所以,掌握良好的呼吸是演唱的基礎。
(二)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
要掌握科學的發生方法,就必須先了解參與歌唱的發聲器官結構和技能,個唱中,以頭腔共鳴為主,適當地運用口腔共鳴和胸腔共鳴,三個共鳴配合使用。聲帶發出的聲音很小而且單薄,很不好聽,不能成為歌唱的聲音,要靠共鳴把聲音擴大和美化,才能成為歌唱的聲音。應該說沒有共鳴的歌唱是沒有穿透力的,也談不上好的音色,而發聲訓練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歌唱共鳴運用自如。歌唱的發聲是非常自然的發聲狀態,它要通過練聲使日常發音的語言自然狀態在歌唱時進入藝術發音狀態,這就需要我們進行系統的訓練。掌握正確的、科學的發聲方法就是我們聲樂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掌握正確的咬字、吐字方法
聲樂歌唱的重要特點就是音樂與語言的結合。許多歌唱家都認為歌唱中的咬字是必須要注意的問題,而且是歌唱家強調的重中之重。要求除了歌唱者保證準確、優美、動聽的聲音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要求,就是將歌曲中的歌詞正確而清晰地傳達給聽眾,讓聽眾能聽清、聽懂,才能真正的把聽眾帶入音樂的世界當中。由于歌曲的情緒、風格之不同,因此在歌唱時的咬字、吐字的方法也應有區別。例如像《采蘑菇的小姑娘》,它的情緒和曲趣是輕盈、歡快、活潑,對這樣的歌曲演唱要求,就需做到咬字清晰、有彈性,聲母到韻母的過度要快,不能拖泥帶水,特別是結尾處的“塞羅羅……”要唱的既清楚又靈巧。而舒伯特的《搖籃曲》是一首深情、優美、柔和,抒發母親對寶寶愛撫之情的歌曲,要求字與字之間要唱的連貫、圓滑,聲母的過渡就要稍慢些,以增強其柔和親切之感。
二、以全面具體的分析和二度創作,深化對作品內涵的理解
在聲樂學習中,我們要唱好一首歌,除了具備基本的理論知識;良好的嗓音條件和聲樂技巧;一定的文化、音樂修養之外,十分重要的就是我們對所演唱作品的內涵有深刻的理解,而這種理解則基于對作品內容喻藝術表現手法的認真分析,再經過恰當的演唱處理后,才有可能準確地表達出作品的內涵,從而獲得作品所希望的藝術效果。
(一)對聲樂作品的深入分析
演唱者高超的聲樂技巧會為作品的演繹增光添彩,而對作品的理性深入的分析是演唱好作品的必須,二者互為一體,不可厚此薄彼。
1.分析歌詞與時代背景:
歌曲與純音樂作品不同之處在于有歌詞,通過歌詞我們可以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弄清詞作者的創作意圖。例如,歌劇《江姐》中的《紅梅贊》,僅僅從字面上理解是贊頌紅梅的品格,但是實際上是歌頌革命者對革命的忠貞,傲對反動派,以及對革命必勝的信心。我們只有把握好了作品的背景和內涵,才能通過演唱完整的表現出來。
2.分析音樂結構:
在分析歌曲作品歌詞、背景之后,對歌曲的音樂部分還需要做一定的分析。分析作品的結構形式有助于深化對歌曲作品的理解。
3.了解掌握歌曲的音樂風格:
在分析一首歌曲的時候,一般都離不開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民族等因素。不同的地區或民族,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這種不同在音樂上則表現為各具特色的地域或本民族特有的音調。曲作者常常會有意識地運用自己比較熟悉的某地區或民族的音調作為素材,例如,新疆民歌《思戀》,我在演唱這首歌曲的時候,首先根據自己的理解總結出新疆民歌的特點,同時老師又對我進行了引導和啟發,使我想象到了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女在思戀著自己的心上人,感覺就像微風輕輕拂過臉龐,并且加上新疆民歌特有的三拍子節奏,使整首歌韻味十足。這樣就容易使我唱出歌曲的風格。
(二)演唱者對作品的二度創作
聲樂作品不像文學作品或繪畫作品那樣只要其作者創作完成,就可以直接供人們欣賞了。聲樂作品必須通過演唱者,才能把作品傳達給欣賞者,實現其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所以聲樂又是需要由表演進一步再創造的藝術——即二度創作的藝術。
在我身邊,有許多同學學習聲樂已經很多年了,在花費了大量時間完善聲音技巧之后就停頓不前了,導致在演唱一首聲樂作品時,聽起來聲音似乎很好、技術性很強,但卻沒有生命、沒有靈魂,很難讓聽眾感覺到美感。其實聲樂藝術重要的是對情感的投入和對表演的分析及理解,要讓詞、曲的靈魂通過演唱者自然地流露出來,能使聽眾從中得到心靈深處的共鳴,這才是較成功的表演。沒有經過二度創作的聲樂作品也是不完善的,很難被欣賞者接受并體會其內在的意義。
三、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
情感是歌唱的生命、藝術的靈魂。一位歌者演唱的成敗,不僅要有扎實的基本功,更關鍵地在于藝術表現的深刻感人,能否體會詞情,以及透徹地理解音樂的內涵。詩人白居易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好的藝術作品必須從心出發,才能成為傳世佳作,成功的演唱必須唱心,在修飾歌曲時先運情,在動聲之前先動情,才能以己之心去感人之心。
(一)把握情與聲
聲與情是聲樂藝術最根本的造型因素。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是一切聲樂藝術美的創造標準。“情”在歌唱中起主導作用,是“聲”的靈魂。情感直接影響著聲音。聲樂的情感表現主要源于對作品的深入體驗。通過對作品深入、全面、細致的分析,挖掘與體驗出詞曲的內容與情感,我們才能傾情傳達給大家。
(二)情感想象與情感表達
演唱時的感情和情緒要做到準確、真實、鮮明,同時在情緒的形成,轉折,發展上合乎情理,這就必須有藝術想象的參與。在聲樂藝術中,要善于將生活中的這種情感表達的自然方式,經過藝術的創造和適當夸張,恰當的運用到歌唱的語言表現中去,就能使歌聲具有情感的魅力。通過帶有情感的反復練習,歌唱者就能把情感記憶轉化為現實的歌唱情感,使歌唱情感融入到演唱過程中,使演唱時的發聲動作、歌唱狀態和聲音聽覺上都帶有強烈的情感特征,促進歌唱情感的形成和穩定。
總之,在聲樂藝術中,歌唱的藝術表現力是一項充滿創造性的藝術活動,要想歌聲感人肺腑,動人心弦,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需要歌者把樂譜和歌詞準確地完成后,通過恰如其分的情感表現塑造音樂形象,準確表達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才能達到有感情,有魅力的演唱效果。這樣才能使一首作品真正的達到一定的高度、時期充滿藝術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陳穎,淺談聲樂藝術的情感表達[J],音樂天地,2005(09)
[2]丁珺,聲樂藝術的靈魂——情感[J],消費導刊,2007(09)
[3]沈湘著,李晉瑋,李晉瑗整理,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