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玲

項目來源:重慶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科研項目:巴渝文化視覺呈現與傳播策略研究 ——以重慶火鳳凰為例,項目編號:15SKG225;重慶工程學院校內科研基金資助項目:火鳳凰文化創意產品研發與推廣。
摘要:巴渝文化在各個領域都有豐富的體現,從中可以提煉出許多視覺造型元素,本文從典型領域提取了巴渝文化的典型代表,提煉視覺形態元素,并試圖梳理巴渝文化的傳播現狀。
關鍵詞:巴渝文化;視覺;傳播
一、巴渝文化概述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雖然巴地包含了重慶又遠大于重慶,但是巴渝文化卻是貫通重慶古今的主流文化。在此特別說明本論文所涉及的巴渝文化就空間而言,僅探討今重慶直轄區域。二、巴渝文化的視覺呈現
巴渝文化在各個領域都有豐富的體現,從中可以提煉出許多視覺造型元素,如:吊腳樓造型、太陽鳥造型;巴渝舞造型;巴渝十二景等,如圖1所示。
圖1 ?巴渝文化中的視覺造型元素
(一)巴渝地區歷史文化圖騰
1.太陽神鳥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太陽鳥就是鳳凰和金烏。鳳凰被賦予了美麗輝煌和崇高無上的含義。太陽神鳥圖騰,出現在2800年以前的古蜀,約先秦時期。現存金沙遺址出土的這個“太陽神鳥”金箔整器呈圓形,整體感強,現收藏于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圖案采用鏤空方式表現,分內外兩層,內層周圍等距分布12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由4只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2005年8月16日被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足見其分量。
2.白虎與巴蛇
說道巴渝文化不得不說的巴文化,而巴蛇與白虎又是巴人的圖騰崇拜。在重慶地區我們可以發現一些蛇與白虎的圖案;甚至,大家常說的左青龍右白虎,中的白虎也來源于本土文化。白虎與巴蛇的視覺形態也在重慶地區多處出現。
(二)川劇、巴渝舞等巴渝文化藝術
王川平先生曾說,竹枝詞以及至今流傳的三峽民歌、三峽號子、重慶山歌、銅梁龍舞等群眾性巴渝民間藝術,都強烈地抒發著巴渝之情。
川劇與巴渝舞是巴渝文化中的瑰寶,其藝術形態豐富多樣,對于巴渝文化各方面研究都具有很強考證意義和認知價值。川劇,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云南部分地區,川劇的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川劇臉譜恰如其分的利用了不同的顏色搭配表現不同人物角色。巴渝舞則是古代巴渝地區非常流行少數民族歌舞。是古巴人在同猛獸、部族斗爭中發展起來的一種集體武舞。分支為僚人的“羽人舞”、江南的“盾牌舞”、土家族的“擺手舞”,以及川東的“踢踏舞”。
(三)巴渝地區美食代表——火鍋
火鍋,幾乎成了重慶美食界的代名詞,古稱“古董羹”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火鍋配上巴渝地區的火辣辣的海椒,其畫面不由讓人垂涎三尺。
(四)巴渝十二景
巴渝十二景分別在1760年、1989年、2008年以及2015年間各有評說。由最原始的版本來管中窺豹。古巴渝十二景得名于清乾隆年間的巴知縣王爾鑒,他在巴渝山水中圈定了十二處最能代表巴渝美色的景致,讓其流芳百世,距今已有近三百余年歷史了。古代巴渝十二景分別是:金碧流香、黃葛晚渡、桶井峽猿、歌樂靈音、云篆風清、洪崖滴翠、海棠煙雨、字水宵燈、華鎣雪霽、縉嶺云峽、龍門浩月、佛圖夜雨。
(五)巴渝特色建筑——吊腳樓
吊腳樓算是老巴渝、老重慶很具代表性的又一視覺形態。巴渝地區多山而潮濕人們根據實地情況,將建筑的一部分懸空撐起,這就是吊腳樓。重慶山地住宅建筑的吊腳樓形式很多,多為穿逗、捆綁方式有用木柱、磚柱或石柱。吊腳樓一般都存在于自然條件比較苛刻的地方,“洪崖洞”正是典型代表。巴渝地區的人們很懂得如何依附自然、順應自然、和自然生活在一起。我們在這類的建筑中能充分感受到人與建筑、建筑與自然的親和與隨意。
三、巴渝文化的傳播現狀
(一)有專設文物建筑保護基地、機構等
為了更好地進行巴渝文化的發掘、研究、著述和普及傳播,部分地區有專設文物建筑保護基地、機構等。比如有2006年11月28日,成立的重慶市巴渝文化研究院。有以重慶本土文化巴文化為魂,從建筑、雕塑、地刻、博物館、研究協會、歌劇院等方面全面展現巴國歷史文化,配有巴人博物館、巴國歌劇院、巴國名人歷史長廊等展示中心的巴國城。還有重點陳列了巴渝地區清末民初頗具民俗工藝的巴渝民俗文化村。有坐落于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四路85號,的文物保護單位巴渝文化會館(曾戴笠公館)。還有彌漫著濃濃的巴文化氣息巴文化公園等。
(二)利用巴渝文化+,進行傳播
圍繞巴渝文化這一主題,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構建代表性文化產業及配套的綜合服務設施的逐漸建立。如以巴渝文化為主題的民間博物館——重慶寶林博物館。將體現巴渝文化的吊腳樓、洪崖洞遺址、巴渝餐飲融為一體,打造的洪崖洞,形成餐飲、旅游、運動、文化休閑相結合的城市形象名片,向人們展示巴渝文化的魅力。
巴渝人民喜歡“擺龍門陣”及講故事、聊天,這種口口相傳的傳播方式經久不衰,民間口頭文學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直至今日喜歡“擺龍門陣”依然是重慶民間文學的一大特色。通過這種方式巴渝文化也得到一定范圍的傳承。
另外還有“學習巴渝文化,傳承文明精髓”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等活動在各地陸續開展。標志著“川江號子”、“巴渝木偶”、“蜀繡”、“川劇”等等一系列具有重慶本土氣息的“非遺文化”將成為該校學生的日常學習“新元素”。
四、結語
總體而言,國內學界對巴渝文化傳播主要集中于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文化學,地理系學等學科的研究,而對視覺呈現傳播的機制比較匱乏。綜上所述,在目前形勢下,充分參考國內外現有研究成果,以視覺呈現為主要研究對象,對新媒體時代巴渝文化的視覺呈現與傳播的理論建構,實施策略與評估機制進行研究,有利于巴渝文化傳播的科學性與持續性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巴渝文化會館地方微博.華龍網.2011-05-03
[2]王其韻.中國民居--白描畫典藏[M].北京:中國建筑出版,2015
[2]王川平.中國地域文化通覽(重慶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