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琳璐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課程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學生的語文水平能否適應他們當前和今后的各種需要,已被廣大家長和教師關注。以往的教學都是老師講為主,重在知識的灌輸,學生只要及時的消化吸收就可以了。這樣的課堂沉悶甚至無趣,學生的學習很被動,興趣也隨著時間慢慢地消退了。這樣的惡果就是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能力,遇到問題就是消極的等待。因為沒有自主地學習文本,對課文也缺乏深入的探索和深刻的理解,將來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只會機械的使用一些閱讀技巧去解答相應的問題,文本本身具有的文化內涵,情感價值觀常常被直接忽略,優秀文學作品的價值也打了大打折扣。于是我想要使學生學好這門課,當下就必須改變這種傳統的教法,要使學生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就要提高課堂效率,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革,這樣才能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的目的。本文就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探索談談幾點辦法。
一、形式上改變課堂教學的模式
1.課前小演講
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如何合理利用非常重要,既要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又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達到課堂的最高效率。首先我在課堂的形式上做了改變。上課最初的五到十分鐘里,我安排了演講這一環節。每次1-2名學生以自愿或在已準備的前提下讓他們說說愿意與大家分享的有價值的事情,可以是自己身上發生過的,可以是自己見過的一幕,也可以是分享近段時間的閱讀體驗或感悟等等。這一環節需要學生去觀察身邊的生活并發現生活中的閃光點,需要他們去閱讀,去思考,以及站在講臺上需要勇氣,需要用流利的語言去表達他們要傳達的意思。因此這個小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滿足自我展示的欲望,督促他們做生活的有心人,豐富寫作素材,可謂一舉多得。在我的實踐下,我發現這一環節學生都很感興趣,準備的學生很認真,都想把最好的自己展現給同學看,聽的同學是津津有味,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收集素材的能力等多項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小組合作探究
演講結束后,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課堂教學,按每小組六到八個人來分組,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接著老師針對教學目標由淺入深地向各小組提出思考和討論的問題。小組成員對每個問題先獨立思考,然后分享各自的見解,有分歧和不一致的地方積極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慢慢地生成有效答案,最后各組展示自己的成果,老師給出評價和建議,完成教學任務。通過這種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在活動中他們積極地思考,熱烈地探討,在肯定自我或否定他人的爭辯中,真正地通曉文章的內涵和主旨。學生由之前知識接受的被動者,變成課堂的主導者,老師也變身為課堂的引導者,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歸還給學生。這樣的課堂模式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變濃了,成功感變足了,積極性變強了。所學即所得,課堂效率大大提高了。
這種模式還有一個優勢就是人人參與討論,優秀生帶領后進生,讓后進生也必須參與到討論中去,他們在討論中學習,在討論中獲得自信,享受成功的趣味,有助于他們擺脫學習的困境,使自己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內容上實現教法與學法的和諧統一
小組合作探究的弊端就是容易流于形式,小組合作在眾多的成功課堂上頻繁出現,所以但凡公開課,小組合作探究就被老師運用到課堂上來,一場熱鬧的課堂結束后,本課的知識也許是學會了,但學習的方法仍然糊涂不清,下次的學習仍然不知道該怎樣去學。所以上課除了形式之外,更重要的還是教師指導學生收獲良好的學習方法,形成老師教法和學生學法的統一。因此,只是流于課堂的形式,教師表演得再精彩,學生討論地再熱烈也不會使全體學生真正掌握語文學習的關鍵。學生個體不一樣,理解能力有高低,在教學過程中,討論的問題應該有一定的梯度,每個人都必須有獨立思考的空間,而不是只考慮優生的發展,或一連串簡單的問題造成課堂的虛假繁榮。這樣的做法是不公平,也是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領路人,學生需要慢慢長大,我們最終都要放手,教會他們獨立的學習方法,才是真正地為學生的未來著想。
那么,怎樣利用有效的形式來實現教法和學法的統一呢?1.充分的備好每一節課,熟悉教材,不斷優化自己的教學設計,才能很好的駕馭課堂。2.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活動單”,活動有梯度,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并形成互幫互助,實現共同成長的格局。3.學生根據“活動單”上的內容先自助學習,使自己對文本有初步的認識,在已生成自己獨立答案的基礎上,討論合作,補充完善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最后展示各小組的答案。4、學生及時總結歸納學習經驗,小組間進行交流,老師適時點撥和補充,生成語文知識和方法。
三、感情上重視課堂的情感教育
語文課具有豐富的內在感情,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語文教學要進行思想教育,要著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教材入選的每篇課文都是有思想情感教育因素的。教師如果不注重情感教育,即使課堂上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肯定還是覺得索然無味,因為他們沒有感情上的共鳴和美感上的滿足,這樣的課堂也是無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因此,在課堂上,我注重學生的朗讀體驗,通過朗讀感受情感,理解情感。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通過反復的朗讀,揣摩語言,學生不但受到美的感染、感情上的共鳴,而且本課的知識也學得很好,技能也自然掌握到手了。還有一種途徑就是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從自身的角度去理解去感悟文本的情感,往往也能引起他們情感的共鳴。如朱自清《背影》一課中,父親爬過月臺買橘的背影讓作者潸然淚下。如何去體味這種濃濃的父子情?我是讓學生去聯想自己的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情景,當時就有學生回憶到了自己夏令營時送別的父母流露出的不舍擔憂的眼神,和自己離開后對父母深深的思念,由此理解了父母的對自己的關愛之心,萌發了對父母的感恩之情,這一課的情感目標這樣得到了落實。
總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需要我們教師去積極地探索,并在探索中大膽的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要把教師良好的知識與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學生的學習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以及興趣、心理特點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開創語文課堂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