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衛君
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我發現農村初中大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不濃,自從讀了《師道逶迤》這本書,書中這些優秀教師寶貴的思想、獨特的教學方法使我久久不能忘懷,留給了我更多的思考空間,冥冥中仿佛找到了自己的成長之路。在語文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讓每一個孩子都愛上語文,結合對《師道逶迤》的閱讀,特別是于永正老師的三本五重教學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和課程觀。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鑒于此我結合自己在工作中的經歷,在語文教學上談一下粗淺的認識。
一、多關注學生
語文教師自古以來形成的師道尊嚴的思想嚴重的束縛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能把學生當成朋友來對待,時間長了,學生也就會討厭上語文課了。在我們班,有一名學生在我的語文課上,經常睡覺,不寫作業,我也從來沒有找他談話,后來,我發現問題可能出在我身上,利用一次課余時間,我找他談了一次話,才知道他不是不喜歡語文,而是害怕學不好,怕其他同學笑話他,我幫他克服了這種自卑的心理,經常鼓勵他,表揚他,后來我發現他變了,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改善,從這一次事件,我發現不論是否是班主任,都應當多關注學生,讓學生帶著自信走進語文課堂。
1.傾聽學生
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一定要傾聽學生的需求、傾聽學生的呼聲、拿出自己的真誠與學生交流,學生才會喜歡上我們的語文課。在學習胡適《我的母親》時,從學生認真地交流自己受了母親哪方面的影響時,我體會到了學生那純真的情感,從學生討論自己的母親是怎樣管教自己的,自己的母親是如何疼愛自己的。在這討論交流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學生的心聲,原來在每一個孩子內心深處,都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在這一堂課,我傾聽到了學生的心聲,觸摸到了學生對親情的渴望,教師和學生在這一課中共同交流、共同呼吸,在討論交流中感悟到親情的美好,教師和學生達成默契,這其中包含著交流和對話,平等和接納,專注和傾聽,是教師和學生交流的平臺。
2.及時關注
當傾聽關注學生成為一種習慣時,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會有新的發現。在這一段時間里,我慢慢發現學生對老王有著更多的同情,對蘆花蕩中老英雄多了些崇拜和敬仰,對皇帝的新裝里騙子的行騙行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當前的學講課堂中,我采用了小組討論交流法,沒想到學生在交流中爭得面紅耳赤,不知不覺感覺自己已經成為學生的朋友,在教學的過程中,與學生共同感受學習語文的快樂。
3.及時對話
語文教學是有情有義、有情有趣的教學,在這一教學過程中,自然少不了與學生對話,在教《列夫·托爾斯泰》中,學生對托爾斯泰充滿了崇敬與贊美,并由此引發了學生課后探究托爾斯泰的興趣。《我的第一本書》中作者說“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引發了學生對童年往事的回憶,并由此引發了學生對苦難生活的體會,感悟到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內涵,學生會帶著這個問題去查閱舊中國相關資料,學生也可能在與教師的對話中產生新的話題:師生在討論牛漢父子情深,也有的學生提出喬元貞的命運仍然在貧困地區的孩子身上延續著,這能給我們怎樣的人生思考?總之師生間這種對話是開放的,是學生間心靈的溝通和對話,所以在教學中,時刻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成為語文學習的快樂者和愛好者。
二、關愛學生
教師的職責和責任深深的告訴我,不能拋棄每一個學生,不能丟下每一個學生,不吝嗇自己的語言,努力用放大鏡來找孩子的優點,深愛孩子,親近孩子,與孩子平等交流、平等對話,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讀了《師道逶迤》中,韓汝芬老師對弱智兒童的愛,深感到自己做的還不夠,作為二十幾個孩子的語文老師,更有責任和義務去關愛孩子。我班有一名叫王思源的孩子,上課從來不注意聽講,所有老師的作業他也從來不做,當然語文作業也不做,我準備找他談話,找到他時,我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他正在拼力的堵著水龍頭,當時他的全身早已濕透,看到這一幕,一種莫名的感動涌上心頭,難道這樣的孩子還不值得惹人憐愛嗎?為什么我以前沒有發現他的美麗呢?望著這個大男孩,我想了很多,我們做教師的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我何不揚長避短,把他變成全班注意的焦點呢?于是我讓他擔任了班里的紀律委員,給他一個展示才華的機會,我找他談了一次話,他竟然淚流滿面,純真的臉上寫滿了受寵若驚的感激,表面上看起來有點害怕,可是眼神中卻洋溢著欣喜,從此,他煥然一新,以一種全新的姿態投入到了班級工作中,班級的紀律因他的擔任出現了煥然一新的局面,意想不到的是,課堂上又多了一雙專注的眼睛,作業也及時上交了,在一次語文的月考中,他竟然考到了優秀的行列,我的心也因此而變得明朗起來。
三、博聞強記
快快樂樂地上課,扎扎實實地教學,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的夢想,可是只簡單擁有教學方法,充其量是一個教書匠,永遠不能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從讀了《師道逶迤》這部書后,深感到自己和名師比起來差距太遠,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于是我就開始重視文本閱讀,利用課余時間,加強對文史知識的閱讀,唐詩宋詞的研讀、以及古漢語字典的解讀,在閑暇之余,和我校的老教師交流感言,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很多自己沒有的閃光點,堅持不懈地讀書、踏踏實實地做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堅持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己的行為,并且還養成了寫日記,教后記的習慣,這一年多來從未間斷。于永正老師的話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里,堅持就是特色,落實就是就是效率,很多人的成功就是來自于堅持到最后,于永正老師對語文的堅守、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的語文課是許多語文教師夢寐以求的至高境界,回想自己這幾年來的語文教學,簡直是白教了,直到現在我才明白,在這之前,我是在教課本。直到這以后,才明白自己要轉變這個觀念,要教學生,用語文課本來引導學生學語文。漸漸地我發現自己在語文課堂上,多了些幽默、少了些嚴肅,多了些動手、動口時間和空間,少了些沉默和沉悶的氣氛。我把自己這種堅持讀書的理念傳達給學生,只要是語文課,我就讓學生在課堂上出聲地朗讀,即使看課外書、讀報紙,我也要求他們出聲地讀,讓學生在反復地誦讀中,加深對文本的解讀,去領會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漸漸地我發現,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明顯的提高了,表達能力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博大的思想見地,優秀的教育專家,教學方法上的自成體系給了我深深的震撼,我想伴隨著自己在年齡上增長,自己將在語文教學這條路上會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