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合唱對學生音樂技能、審美能力、團隊協作精神、思想道德、人文素養等方面的教育功能的研究目前已逐漸成熟,也形成了眾多受到普遍認可的理論成果,而關于合唱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的研究仍較鮮見,關于合唱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的實證研究則尚屬空白。本研究嘗試用多聲部合唱訓練的手段對高職生的自我效能感進行有效干預,探索合唱在心理健康領域的作用與價值,以期合唱藝術在高職素質教育中發揮出更全面的作用。
【關鍵詞】合唱;自我效能感;高職生
前言
(一)高職生自我效能感現狀
自我效能概念最早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于1977年在《自我效能:關于行為變化的綜合理論》一文中提出,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成就行為的自信程度[1]。自我效能感影響或決定人們對行為的選擇,以及對該行為的堅持性和努力程度;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進而影響新行為的習得和習得行為的表現[2]。
自我效能理論一經提出,便有眾多研究者在不同領域、不同背景下對自我效能感進行了相關研究。在教育領域,自我效能理論也受到了重視。十幾年來,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相關自我效能感研究一直比較活躍,答會明、席麗、豆宏健[3]、孫淑晶、趙富才[4]、李建偉、曹光海、孔祥軍[5]、程慧君、鄒敏[6]等人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影響大學生的學習態度、認知和情緒以及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在極其廣泛領域和極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能促使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協調發展和整體構建。
隨著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入,高職生這一大學生重要群體之一的心理狀況也受到愈來愈多的關注。在針對高職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普遍發現相對于本科院校學生,高職學生相對缺乏自信,對未來職業生涯和生活也相對迷茫,如楊學文的調查顯示“高職生學業自我效能水平不高,其平均分沒有達到學業自我效能感的中等水平”[7],金霞的研究表明“高職生自我效能感與普通院校大學生比相對較低……仍然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常常體驗到較多的無效能感……”[8],因此,在高職教育中自我效能感的培養和提升尤為重要。
(二)合唱是提升學生素質的有效載體
合唱是一門古老的聲樂藝術,早在歌劇體裁誕生一個世紀之前就已存在,且發展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合唱也是聲樂中最高級、最綜合的一門藝術,合唱音樂由多個聲部構成,“縱”“橫”交錯,呈現出多層次、多線條的立體形態。在我國,改革開放后合唱藝術也逐漸擺脫為政治服務的狹隘功能,逐漸回歸本真。隨著高校素質教育的深入,合唱因其參與面廣、易普及、投入少、藝術感染力強等優勢與特點,受到各級教育部門和高校的青睞,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當前,我國高校已基本形成“一校一團”的良好格局,各類合唱活動也異常活躍,合唱活動在提升學生藝術素質、品德素質、人文素質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彰顯。
(三)合唱提升學生自我效能的實證研究尚屬空白
關于合唱對學生音樂技能、審美能力、團隊協作精神、思想道德、人文素養等方面的教育功能的研究目前已逐漸成熟,也形成了眾多受到普遍認可的理論成果,而關于合唱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的研究仍較鮮見,關于合唱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的實證研究則尚屬空白。本研究嘗試用多聲部合唱訓練的手段對高職生的自我效能感進行有效干預,探索合唱在心理健康領域的作用與價值,以期合唱藝術在高職素質教育中發揮出更全面的作用。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用自愿報名的方式,面向杭州職業技術學院2013、2014級在校生進行招生,組成30人的實驗班,作為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的對象。其中男生 17人,女生13 人。實驗前逐一了解研究對象的音樂感知能力、識譜能力與歌唱能力。
(二)研究方法
1.專家訪談法
實驗前對心理學、合唱學和教育學專家、學者進行訪談,就合唱訓練對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進行咨詢與探討,確定問卷,制定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對實驗教學的內容、方法進行磋商,聽取專家、學者對本研究內容的意見。
2.問卷調查法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中文版進行調查,共10個項目,其信度和效度檢驗表明其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7,分半信度為0.90,間隔10天重測信度為0.83。此問卷最早是由德國心理學家Scharz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編制完成的。中文版的GSES最早是由張建新和Scharzer于1995年用于測量香港的大學生,后王才康等人于2001年對中文版的GSES進行了修訂與驗證[9]。共發放問卷60份,實驗前發放30份問卷調查所得數據作為前測,實驗后30份問卷調查數據結果作為后測。剔除無效問卷,共收到28份有效前測問卷和27份有效后測問卷。
3.數理統計法
自我效能實驗前后所獲得的全部數據運用SPSSl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
4.教學實驗法
教學課時為24課時,每周2課時,共12課次。教學內容為8首不同風格的小合唱作品,或節奏明快,或抒情優美,作品長度在16小節以內,合唱形式以二聲部或三聲部卡農、節奏性伴唱、固定低音伴唱為主。每課次主要安排熱身、練聲、作品復習、新作品排練三個環節。
二、在合唱訓練活動中提升高職生自我效能感的實踐行動
班杜拉認為,個體自我效能的建立離不開四種信息源,即:個體的直接行為經驗(成敗經驗)、替代經驗、社會說服和生理心理狀態。這四種信息源是影響自我效能的四大因素。在實驗過程中,教師通過強化這四種因素,運用針對性的干預手段幫助提升自我效能感,如圖1所示。
(一)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分階鞏固成功經驗
直接行為經驗(成敗經驗)是個體在行為習得與操作中的親身經歷,是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因為它可以就一個人是否能夠調動成功所需的一切提供最可靠的證明”[10]。成功的體驗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對自我效能的健康信念,失敗的體驗,尤其是在效能感尚未牢固樹立之前發生的失敗,則會使學生對自我失去信心,產生挫折感,削弱其自我效能感。基于以上理論,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從學生現有能力出發,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在每個階段都給予學生機會獲取成功經驗。
實踐一:
每周合唱訓練前十分鐘,教師都先以單音或單節奏配以肢體動作或身體打擊樂器練習作為課前熱身活動,這一環節因內容設定符合學生現有能力,使學生能較輕松地參與,有信心在集體中嘗試完成教師的一些要求,對自己的合唱能力有了一定認可,獲得初步成功經驗。
在新作品排練環節,考慮到學生的識譜能力較弱,取消了傳統合唱排練的識譜環節,采用聽唱法,分句、分段讓學生直接跟唱,先掌握主旋律聲部,在演唱中用鋼琴和聲、色彩樂器節奏或肢體動作讓學生體會作品風格,如《Bigger Bom》的活潑,《云朵》的優美,《Ram SenSen》的熱情等,是學唱效果達到最佳,這一環節也讓學生再次對自己的合唱能力表示認可,鞏固成功經驗。
在學生掌握主旋律聲部后,教師在學生演唱主旋律的同時用人聲或鋼琴等樂器,加入簡單的二聲部,或二部卡農,或節奏性與和聲性伴唱,讓學生先在聽覺上熟悉多聲部呈現的效果,體會自己聲部的性質與作用,穩定自己的聲部。在與教師和樂器的多聲部合作中,學生感受到自己所擔任聲部的重要性,同時在多聲部演唱中的成功嘗試,讓學生對自己的多聲部合唱能力進一步認可。
在幾次成功嘗試后,在學唱卡農、和聲、節奏聲部以及最后分聲部合作完成作品時,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已比較肯定,因此,雖然這個環節比之前難度大、要求多,但學生仍然會耐心地反復練習,直到順利完成,與集體的成功合作使其成功經驗得以再次鞏固,自我效能感隨著訓練的進行而逐步提升。
(二)集體教學,分組練習,多渠獲取替代經驗
替代經驗是一種間接經驗。通過觀察或想象他人(與自己能力相當者)的行為會獲得替代性經驗,這一經驗也對自我效能的形成產生影響。看到與自己相近的人成功能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加實現同樣目標的信心;看到與自己相近的人失敗,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敗,則會削減自我效能感。在集體多聲部合唱的訓練中,實驗者采用多種方法為參與者提供觀察同伴成功的機會,使其獲取他人成功的替代經驗。
實踐二:
在旋律聽唱環節,教師會不停地反復十幾遍,旋律記憶能力強的同學往往先掌握旋律走向,獲得成功經驗,而旋律記憶能力稍弱的同學則聽到這些同學的成功表現,獲得積極健康的替代經驗,增加信心,隨后幾遍通過努力,在教師與其他同學的共同帶領下,逐漸掌握主旋律聲部的演唱。
在完成學唱環節后,教師采用分組的形式,讓各組在規定時間內分散練習,自主安排小組成員的任務,最后進行分組匯報。在分組練習過程中,需要每一位參與者都投入其中,快速合理分工,有序組織,反復練習。這一過程中,每個小組成員都能更近距離的觀察到小組內其他人是如何成功的。在匯報時,既能獲取自己小組共同努力而得的成功經驗,又能在觀看其他小組的匯報時獲得替代經驗。
(三)鼓勵包容,解釋規勸,無痕滲透言語說服
言語勸說指的是勸說者基于一定有說服力的建議、意見、勸解和解釋來影響或者改變被勸說者個體對自身的自我效能感的一種方法[11],是影響自我效能感的一種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用客觀、肯定的語言進行評價與鼓勵,解釋或規勸,無疑能刺激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與提升。
實踐三:
在多聲部合唱訓練過程中,教師時刻觀察學生,針對學生或好或差的表現及時做出語言上的評價與解釋,言語說服從始至終無痕滲透在每一細小環節中。比如,在節奏接龍環節,在幾輪練習過程中要對每位學生的表現給予評價,“唱得不錯”,“非常好”,“提前觀察前一位同學你會做的更好”,“手的位置再注意一下”,“火車要勻速前進哦”……這些簡單的語言,幫助學生建立信心,調整心態,讓學生認識到只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手段并輔之以持久不懈的努力,最終定能達到最佳練習效果。學生肯定了自己的能力,自我效能感在無形中也得到提升。
(四)多重標準,反饋歸因,全面喚醒積極情緒
個體的認知會受到情緒和心理狀態的反應制約[12]。良好愉悅的身心狀態有利于個體進行行為活動辨別,從而對其行為能力水平的提高有幫助,取得較為滿意的行為成就。反之,個體行為成就則會降低。
從能力的角度來看,合唱中既包含了音樂聽覺和音樂記憶等構成的最基本的音樂感知能力,同時也包含音樂的表演能力,以及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在音樂聽覺中又包括音高感、節奏感、調性感、和聲感等方面能力,因此,教師的評價標準不能單一。在教學初期教師注意觀察每個學生在不同環節中所表現出的不同音樂能力,有些學生音高感強,節奏感弱,有些學生歌唱能力強,調性感弱,等等,教師用多重標準對不同能力的個體進行合理全面評價。
實踐四:
在歌唱環節,音高感與歌唱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可能會出現自卑心理,這時教師及時介入,反饋歸因,讓學生知道每個人所擅長的領域不同,并不是自己沒能力,只是相對于自己所擅長的領域來說,這方面偏弱,但只要通過努力,自己這方面的能力也會得到提高。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及時在不同環節中的歸因反饋,喚醒學生內心積極的情緒,強化對自我能力積極評估,幫助學生在積極的心態下體驗成功,提升自我效能感。
三、實驗結果
通過對學生自我效能量表前測與后測數據統計對比顯示,自我效能的總體水平在實驗前與實驗后有顯著性差異(詳見表1與圖2)。
圖2
表明合唱訓練能夠通過營造團體氛圍,并在團體合作中增強學生的成功體驗,從而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四、結論與建議
(1)研究結果表明,合唱訓練前后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有顯著差異,即合唱訓練能顯著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本次自我效能感前測均值達到31.6,表明當前高職生的自我效能感比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社會對高職生的認同感和高職生的自我認同感較以往有所提升。但在教學初期,教師仍然發現部分同學對自己合唱的能力表示擔憂,也有部分不敢開口。因此,高職生的自我效能感仍有提升空間。
(2)當前高職音樂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在課程設置方面仍以理論與欣賞課程為主,教學方法上“聽得多,實踐少”,學生常處于被動接受學習狀態,參與互動少,學生上課狀態也往往比較懶散,學習效果不佳,對素質的提升作用有限。建議高職院校開設合唱課程,將合唱課程作為提升學生音樂素質、心理素質的重要載體。
(3)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初級合唱課程應注意盡量選擇篇幅短小、富有情趣的作品,讓學生能在短時間內體會到自己與集體合作完成一首作品的喜悅,有了積極的心態和成功經驗,再逐步提升作品難度。一開始作品超過學生能力過多,或作品風格與內容不受學生歡迎,會影響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4)本次研究樣本量偏少,研究沒有安排對照組,實驗結果有一定片面性與偶然性,在今后研究中將進行更全面的研究論證。
參考文獻
[1]Bandura A.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J]. American Psychology,1982,37(2):122-147.
[2]劉以榕,申艷娥.自我效能感理論及其研究現狀[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5(3):3-5.
[3]答會明,席麗,豆宏健.10年來我國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綜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1,24(9):54-58.
[4]孫淑晶,趙富才.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應對方式與社交焦慮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3):305-307.
[5]李建偉,曹光海,孔祥軍.藝術院校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成就動機及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2):134-136.
[6]程慧君,鄒敏.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特點及其培養[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08,2(4):133-135.
[7]楊學文.高職生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標定向與學習策略關系的調查[J].教育探索,2007(2):115-116.
[8]金霞.高職生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健康研究[J].鎮江高專學報,2009,
22(3):69-73.
[9]王才康,胡中鋒,劉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1,7(1):25-26.
[10]班杜拉著,繆小春譯.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14.
[11]劉園園,夏慧言.自我效能感理論研究及其展望[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4(4):119-122.
[12]李浩然,肖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養[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1):57-62.
作者簡介:陳志虹(1980—),女,浙江人,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