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開始,我校開始探索“協進課堂”模式建構,著力打造科學融合教師、學生多元智能,充分釋放教師和學生的學習潛能,在“自主學習”“多元探究”“引領提升”中,積極提升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學習習慣、思維品質和思想情感的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經過五年多的實踐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進入了艱難的完善提升階段,需要教學理論的引領和教學實踐的借鑒。2013年12月我校整體加盟李庾南實驗學校,我們抓住這一難得的契機,積極借力李庾南老師的教學實踐示范和教學理論的引領,將李庾南實驗學校建設和“協進課堂”模式完善提升活動有機結合,打造出既適合我校實際,又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校本課堂文化,進一步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包括獨立自學、群體議論、相機引導三個基本的環節,我校“協進課堂”有自主學習、多元探究、引領提升三個基本模塊,三個基本環節和三個模塊之間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具有較高的契合度。我們以“自學·議 論·引導”教學論為引領,走出了在構建“協進課堂”模式過程中在認識上的一些誤區,我們以“自學·議論·引導”的實踐操作體系為示范和借鑒獲得“協進課堂”實踐的新突破。
一、 在“自主學習”中實現主體自覺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論指出:“我們所說的‘自學包含兩個基本要義:一是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自覺自主地學習,樂于學習,具有良好的學習精神;二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善于學習,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包括良好的學習品質、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核心是要有好的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實際上,李庾南老師所說的“自學”和“協進課堂”的“自主學習”內涵是完全一致的。“協進課堂”模式中明確要求:每堂課學生自主學習時間為5-10分鐘,模塊要求:結合預習目標,進一步閱讀、感知、理解文本,自主學習,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好多老師雖注意到給學生留有必要的自學時間,卻忽視了兩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一是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生不愿學,給再多的時間也是白給。二是對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育。學生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不會學習,給再多的時間,效果也不理想。在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把讓學生自己看書、讓學生自己去學簡單地理解為“自主學習”,把“自主學習”和“多元探究”“引領提升”完全孤立開來,弱化了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中應有的作用,導致“自主學習”的效率不高,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鑒于此,我們學習、借鑒“自學·議論·引導”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積極進行新的嘗試。
第一,變“一放了之”為“智慧引領”。“我們認為,學生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實現有意義、有質量、有效率的自學。”“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既要強調學生的自學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始終堅持發揮教師的積極引導作用。外因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需激發也很關鍵。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智慧地發揮引導作用,促進學生的自學活動向自主學習活動提升。”從這個角度看,自主學習的關鍵不是你給學生自學時間的多少,而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于學習的精神,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我們進行了認真的補課,做到以學定教。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設計學案,注意學習目標的導引,學習過程的指導,學習方法的示范介紹,思維方式方法的引領,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導航護航。根據學情設計教案,及時反饋自主學習情況,發揮教學機智,適時調整教案,推動課堂有效生成。
第二,變“自己學習”為“自覺學習”。“自學·議論·引導”教學論指出:“學生的自學是在教師引導下,積極、主動、自覺地思考,從信息源各種載體和交往中獲取信息而內化的過程。”由此可見,自主學習更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和積極創造性。其實,自主學習首先應該是自己學習,但“自”更應該理解為自覺的“自”,“主”更應該理解為主動的“主”。
一方面,我們積極借鑒李庾南老師的實踐,豐富自主學習形式。“自學·議論·引導”教學論中提出學生的自學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教學中以個體思考、閱讀、鉆研為主的自學;”“二是教學中群體議論為主的自學;”“三是教學中個群結合、練議為主的自學。”在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我們積極打破“協進課堂”三個環節的孤立狀態,進行科學整合,將“自主學習”和“多元探究”、“引領提升”有機結合起來,使之成為各有著重,但相互兼容,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積極推動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和氛圍的創設,努力改善課堂生態,通過看、聽、問、練、記、議等多種自主學習的形式和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學習中,進行自主的認知、體驗、感悟和思考,使“自己學習”真正轉變為“自主學習”——自覺主動的學習。
另一方面,激發自主學習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良好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情感。主體自覺要求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積極地有效地發揮主動性和能動性,在課堂學習活動中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并能自覺地發揮主體作用。主體自覺是一種基于興趣、情感和習慣的學習狀態,這就不僅要求教師在教學思想上牢固樹立起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思想,而且在教學實踐中切實做到重視對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引導學生自覺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為此,我校制定了《如東縣實驗中學學生自主學習習慣要求》和《如東縣實驗中學學生自主學習習慣養成評比活動評價表》,從主動確立目標、自覺預習新知、注意課堂高效、科學完成作業、勇于自我評價的具體操作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興趣,培養對自主學習的喜愛之情,引領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實現自主學習的主體自覺。
二、在“多元探究”中實現“自主建構”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中的‘議論,其實就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形式。‘合作是學習的方式,‘學習是合作的目標和內容。”“在教學中組織議論時,要從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水平、學習情感的實際出發,逐步使議論深入展開。” “有層次地、逐步地將議論引向深入”。反思實踐過程,我們在“多元探究”這個環節存在以下問題:為討論而討論的“作秀”式假合作,缺乏合作學習的效度。不能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開展有層次的、漸進的合作探究,缺乏合作學習的梯度。小組討論過多過濫,什么問題都拿來討論交流;互動方式過于單一,習慣于師問生答,一問一答或是齊聲回答,缺乏深度。針對問題我們進行了認真的補課。
第一,把握合作學習設計的梯度,做到合作學習的主問題的設計與“自主學習”“多元探究”階段的要求協調。自學·議論·引導教學論認為:“‘自主建構大體有四個層次,即自己獨立地學習、積極能動地學習、自我建構和自主創新,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發展狀態。”合作學習是實現學生進行“自主建構”的重要途徑,我們在合作學習的過程設計上做到:以獨立地自主學習為基礎,讓學生在對合作學習的問題有了知識、方法、情感等方面的準備和積累的基礎上展開。以自我建構、自主創新為目標指向,通過合作學習中積極能動的學習,實現自主建構層次的提升。在合作學習問題設計上做到:難易適度,數量適中。由易到難,步步深入,體現問題之間的邏輯性。對于思維含量較高、超出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的問題,教師有導入性、過渡性或延伸性問題作鋪墊,使全體學生都能既愿意“跳一跳”,又“能摘到”果實。
第二,把握合作學習組織的節點,做到合作學習的進程與學生的學習狀態相協調。合作交流始于當始之時,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合作學習不僅需要有充分的自主學習的基礎,而且需要教師準確捕捉自主學習狀態的反饋信息,主動、及時、有的放矢地進行調整,敏銳地捕捉既有充分的知識、方法等方面的準備,又對自主學習中的問題產生強烈的“憤”“悱”之情的最佳時機,展開合作學習,從而有效地推進教學走向深入。合作交流止于應止之態,當學生帶著知識、帶著情感、帶著自己的價值取向,在合作學習中積極思維,大膽交流,大聲表達,整合同伴的觀點,感悟同學的方法,積極提高思維能力,實現知識建構,達到合作學習的效度、深度時才能結束。教師需要的不僅是引導,還要有期待的耐心,絕不可走形式,草草收場。
三、在“引領提升”中實現“最近發展區”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論指出:“引導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體作用的重要標志。它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點撥、解惑、提示、釋疑等方法,發揮引導、指導、輔導作用,尊重學生,確保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激勵意向、啟發思維、點撥疑難、指點方法,讓學生自己會學、學會,懂想、想懂問題,促使學生的全部心理活動積極有效地進行和健康地發展。”而我們在“引領提升”中有時會忽視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尊重,不是啟發思維,而是采用暗示等方法把學生的思路引向教師既定的路線上來,以“牽引”代替引導、指導和輔導,扼殺了學生思維的主動性,犧牲了學生發現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提升的空間和權利。為此,我們進行了新的努力。
第一,引在精要處。“在學生的智力活動中,教師適時引導對學生的思維起到‘誘發‘點撥‘引爆作用。引導不僅是知識層面的點撥、引領,更應著眼于‘學力的形成。”“協進課堂”要求“三不講”: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學習解決的問題,老師不講;課堂上有同學能回答的問題由生生互動交流解決,老師不講;超越學習目標的問題由學生課后查閱資料或生生交流、師生交流解決,老師不講。要求“限時講授”,每堂課面向全體同學的集中講授時間不得超過25分鐘,連續講授時間不得超過5分鐘。以此推動教師做到:“引領提升”必須針對學生自主學習中超越“現有發展水平”而指向“潛在發展水平”的問題,抓住關鍵,找準切入口,簡明扼要,一語破的。
第二,導在發展處。我們借鑒“自學·議論·引導”教學論的“相機引導”的思想,要求教師及時發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中獨特的思考、靈動的創意,展開富有張力的引領,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學習方法的提煉、思維的拓展延伸,思想的深化、情感的升華,“盡快地通過‘最近發展區,達到潛在發展水平,使這種潛在發展水平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從而喚起學生的上進心和內驅力,再向新的‘最近發展區和新的潛在發展水平努力,這樣循環往復、螺旋上升”,實現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論引領下的“協進課堂”文化建設呈現出無限活力,形成一個以生為本的、情智相生的、互慧共進的“文化場”,在這個場域之中,課堂學習注入了自覺的、能動的、創造性的力量,每位學生和教師每一時刻都在積極、快樂的狀態中學習和交流,并傳遞著收獲和成功的快樂。我校五年多的積累在“李庾南實驗學校”這個大集體得到完善和提升,我們為此而喜悅和欣慰。但是,一年多的實驗只能是一個起步,我們期待著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論引領下,我校在課改實踐中走得更好、更快、更遠。
(韓明,江蘇省如東縣實驗中學,226400)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