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臻
摘要: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是新興的一門教育學科,是一門滲透入我們生活的一門學科,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很深的影響。在本文中,我們主要探究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對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環節進行再思考,探求更加適合現在的藝術設計教育方式,幫助其能夠更加良好的發展。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育;思考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個新的詞語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也許還有許多人對于這個詞語比較陌生,但是它真真切切的滲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都產生了非常巨大的影響。現代藝術設計教育與科技、文化、藝術之間有很大的聯系,而且也必將推動科技與技術、文化與藝術的不斷發展和技術,同時,在全球藝術思想化的今天,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必將蓬勃起來。但是如何正確認識現代藝術設計教育這一專業以及其發展的方向呢?這就需要我們首先認清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現狀,找到阻礙我國現代藝術設計教育學科發展的因素,對設計教育的發展的規劃以及設計教育方式的思考。
一、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
中國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存在許多的問題。像大多的事物存在理論落后于實踐的問題一樣,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也存在這樣的問題。而對于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來說,學科還處于一個年輕的狀態,許多的系統、教學方式以及人才的儲備還處于一個尚未完善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國所儲備的人才不能夠滿足社會的數量需要以及質量的保障。對于經驗不足、時間較短的我國來說,藝術設計教育體系尚處于不完善的狀態,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理念還是比較欠缺的狀態,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思想相對落后,教學秩序不明確,教學取材在各院校有明顯的不同,所以取材稍顯隨意,除此之外,招生制度的不同造成了各院校的學生的專業水平、職業素質、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
二、對設計教學發展環節的再思考
對于藝術設計教學來說,教學環節的順利實施是保障教學質量的重要的步驟。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存在著對教學環節的區分和控制,也存在著教師對于教學環節的掌控,這些都會促進設計教學的發展。
在現在的教學過程當中,很多的學生急于求成,往往忽視了“材料”對于“表現”的基礎作用,忽視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之間的聯系。這樣的錯誤認知為學生的學習造成了思維上面的指導性的錯誤,從而影響到了學生的設計行為。
(一)對“材料”與“表現”環節的再思考
每一門課程都是由基礎的“材料”與設計的“表現”兩個部分構成的。“材料”主要指可以直接制造成成品的東西,例如建造高樓大廈的鋼筋水泥,經過組合之后就會表現為高樓大廈,所以,“材料”是“表現”的物質條件,是“表現”的基礎所在。“表現”是經由“材料”組合所形成的新的事物,而因為材料所具有的物質條件而使得表現也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現實價值。
“材料”與“表現”之間具有很密切的聯系,“材料”是“表現”的物質基礎,“材料”作用于“表現”,而“表現”也會反作用與“材料”。雖然每一項課程都存在這樣的關系,但由于每一項課程的教學環節的不同也造成了對材料有著不一樣的需求。基礎教學對于材料的需求與專業教學對于材料就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基礎教學主要培養的是學生對于客觀事物的形象化,能夠準確的把握事物的客觀形象,而對于專業教學來說,主要培養學生將概念的、空間的、形式法則的、形態語言的綜合運用以及對于市場的詳細了解把握,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對材料進行充分的準備。雖然在教學環節當中存在著不一樣的延伸,但是各個教學環節的基本規律是一樣的,都是對“材料”的掌握與對“表現”的展現,這兩個方面是不可分離的,所以,在進行教學的課程設置過程當中,我們一定要把握好環節當中材料與表現之間的關系。
(二)對“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環節的再思考
設計教學是需要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結合的,而其缺少一個就會呈現出一種設計理念不完整的狀態。如果在設計活動中只有感性認識而不存在理性認識的話,設計的思維活動就處于一種沒有秩序的狀態,其思維活動是相對來說比較膚淺的。如果只有理性認識而沒有感性認識的話,其思維活動的創造性就會受到很大程度上面的約束。對于人們的認知來說,一切事物的認識都是從感性認知的層面上升到理性認知的層面的,所以我們對于思維模式的規律以及設計思維的劃分都應該有正確的認識。
感性認知主要是設計的“個性”所在,是表現設計的創造性的所在;理性認知則是以感性認知為基礎,是對感性認知所表現出來的創造性的肯定與發展。在設計教學當中,首先會有構思階段,主要就是初始方案與小稿的設計,而這主要就是感性認知的“個性”的展現之處,有了感性認知的“個性”方案之后,理性認識就會針對感性認知的“個性”進行進一步的推敲研究,使“個性”在感性的基礎之上也具備理性,從而達到“共性”的標準。所以說,感性認識創造“個性”,理性認識則運用更加嚴謹的方式方法來對“個性”進行衡量,從而達到“共性”的設計。在教學過程當中,對于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之間的聯系與發展有明確的認識對于設計活動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在教學過程當中,對于概念要有準確性的認識,對于“共性”對“個性”的決定性作用要明確,確保課程對教學環境的原則性的控制,符合設計思維的本質要求。
三、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方式的思考
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技術的不斷創新,在教學當中,越來越多的藝術設計教育方式融入到現代的藝術設計教育當中,其發展前景越來越光明,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更應該對現代的教學方式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一)對電腦輔助的認識與思考
隨著電腦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藝術設計上面也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現在的藝術設計領域,許許多多的人都選擇了用電腦來代替自己手中的筆,但是現在的電腦對于一些技術不是很好的人電腦還存在一些不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電腦設計的扭曲認識,一如既往的設計理念是注重手頭技法能力的表現,所以質疑電腦的使用會束縛學生單調及審美能力的提升。技法能力代表個人的基礎性格基礎,這一水平在以后會起到“蟻力”的作用,這與電腦的應用本無直接關系。我們把造型技法課區別于思維認識課程,就會很容易理解造型課和思維認識課的區別。單裸能力是強調的需要解決的造型技法課問題;思維認識水平強調的是“構成課”所注重解決的問題,,運用電腦對構成圖形與色調隨心的調動,來強調設計認識及原則的釋義,這是不僅手繪技法所替代的。兩個課程均有各自不同的價值取向,在認識上不可同等看待。
二是,“靜摩擦”的自然現象在思維認識中的反映。對于每一個新的事物來說,其接受與發展都是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在產生到發展的過程當中,必將會受到許多的阻力,這些阻力也必將制約新興事物的發展。電腦作為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新興工具,其發展也受到了“靜摩擦”的阻礙。
對于教學來說,人手一臺電腦的教學方式是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維護良好學習秩序的方式,所以,在這樣的良好效應下,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將這種教學方式轉化為更加自然的方式,促進教學健康的發展。
(二)對工美藝術圖案課程的認識與思考
工藝美術教育在思想的單調,使它結束于教育的舞臺締造,可工藝美術教育——“圖案課程”,對裝潢能力與美術水平塑造是其它無法所取代的。
圖案課程,在最近一代理念的替代趨勢,現代藝術教育是對人及現代產品的全面研究是其因素之一。圖案對產品單一的裝飾的局限性的理念已不適合對設計市場的本底需求,圖案是其標新樣式之一,它的市場資料極為豐富,創造者可直接或間接對資料形象進行改變即可得到所要的的設計形象,不用親身學習圖案的設計方式,實際的應用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但對造型要求及組織研究機色彩情感的把握是無法替代的。所以,在新的認識條件下對圖案新的認識需揚長避短,從新的觀念下理解對圖案課程進行審評,使其發揮正面作用,使其在設計及教學中相得益彰,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四、總結和展望
21世紀是人才起主導力量的社會,這一實現向藝術設計提出更高的標準,怎么去適合去培養,是現代藝術設計的研究的重要課題,圍繞現在這個需求制定相對的政策即“厚基礎、寬口徑、重素質”,是適應市場需要發展的主要路徑。
【參考文獻】
[1]王正剛.論當代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模式[J].宿州學院學報,2010(07)
[2]孟纓.對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的再思考[J].大家,2011(01)
[3]商艷云,朱雯.關于城市景觀設計的教學探討[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3(08)
[4]馬建華,孫遠志.廣西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3(13)
[5]馮嗣宇.非物質社會化下藝術設計教育的再思考[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