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民
【摘 要】
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新課改的理念逐漸成為教師教學的自覺行為,課堂發生著可喜的變化。然而,課堂教學耗時多、收效低的現象比比皆是。課堂教學有沒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教學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反思我們自己呢,大多的時候是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教學是低效的。
【關鍵詞】
優化 課堂結構 提高 課堂教學
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新課改的理念逐漸成為教師教學的自覺行為,構建一個科學的時效、實效、高效的語文課堂,必須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的需要而教學,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一個好的開頭是師生間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橋梁,它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使整個教學活動進行得自然。”教師能否抓好上課的開頭,這對一堂課的成功至關重要,上課伊始學生的注意力可能還停留在課間十分鐘的精彩活動上或者是還沉浸在上節課所學的內容上,能否將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拉到本節課的學習上,導入在這一環節顯得尤為重要。
課堂導入,是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當、精彩的開端。開頭雖短但作用卻很大,能安定學生情緒,誘發學生的感情,激發學習興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開啟智慧的鑰匙,只要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了興趣,那他們自然會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課,課堂教學效率自然就會提高。
如教學《吆喝》時,就可以配以老北京的胡同、老北京的風味、老北京人等圖片和《北京土著》《京韻悠悠》等音樂,以下面的語言導入“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傳的老字號……這就是北京。今天我們就來聽聽老北京最有特色的聲音——吆喝” 這段導語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老北京的場景,它強烈地吸引了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審美活動的興趣和對文章中人物的探究激情,為學生進一步體驗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了鋪墊的作用,伴隨著教材的內容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思維的活躍得到了美的感染,在潛移默化中,感情也得到了升華。
二、幽默評價,啟迪智慧
幽默作為一種課堂教學語言藝術,不僅僅能博人一笑,產生愉悅感,而且還能于笑聲中給人以智慧的啟迪,產生意味深長的美感效應。因此,幽默的語言也是評價語言的首選。一次語文課上,我請一位學生在黑板上默寫一首七絕。這位學生刷刷地很快就把黑板寫得滿滿的,字寫得又高又大,引得其他學生都笑了起來。該生看著自己的“書法作品”亦頗有得意之色。待靜下來以后,我說道:“這位同學的默寫全對了,但是‘字高字大(自高自大)就不太好了!”對學生在作業中所暴露出來的思想缺點,我并沒有大發其火,也沒有一本正經地進行批評教育,而是運用“諧音雙關”的手法,含蓄委婉地進行評價,使學生在思而得知后的笑聲中受到教育。
三、質疑探究,提高能力
古語有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閱讀一篇文章后,如果學生出現不少疑惑或問題,則說明他們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反之,如果學生沒有產生一定的疑問,就說明他們沒有真正進入文本,收獲不大。因此,在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探究,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讓他們學會自主發現問題,通過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解決問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質疑的意識與習慣。如在教學《孔乙己》時,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質疑為主線”的思路組織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質疑探究、自由表達的機會,讓學生能夠敢想、敢問、敢說。比如教師可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課文,寫出自己的疑惑點。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以問題為引導進行點撥,啟發學生思考,并通過示范,讓學生學會如何質疑與發問。比如教師可提問:小說中寫了哪些“笑”?這些人為什么沒有同情孔乙己,沒有幫助孔乙己,卻一味哄笑取樂?以哄笑聲凸顯孔乙己的悲劇有著怎樣的藝術效果呢?教師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而后讓學生展開交流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疑問,通過共同探討,加深理解,解決問題。
四、點亮美學,生成教學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來說,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發現。” 語文學科本身就散發著濃郁的美的藝術魅力。可在追求教學成績和即成效益下的“灌、填、喂”的填鴨式教學,把語文課變成了一幀模糊而黯淡的黑白照片,陳舊而沉重。而,語文課堂必須是美的,該有對學生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該是一座看風景的平臺,讓學生坐在里頭如沐春風。而教師是充滿個性的魔術師,為學生點亮一道道的風景,陶冶學生情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動美育磁場,提升語文教學成效。例如著名散文作家趙麗宏的《為你打開一扇門》一文,性強的諷喻小說,則可以排演課文劇,如《變色龍》;思辨明顯的議論文則可以舉辦論辨會,如《儉以養德》;知識性突出的說明文則可以編寫解說詞,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這樣就能使學生在快樂中求知,因為“藝術能使僵化的世界說起來,唱起來,或許跳起來。”
總之,在生活中學語文,在學語文中感悟生活真諦,方可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智能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使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語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