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
摘要:歷史教師要完成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課堂教學任務,在教學中必須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目的觀;應從研究者的視角進行課堂教學設計;通過師生互動,實現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以現代學習論為指導,科學進行教學設計。
關鍵詞:初中歷史;目標;問題
歷史活動課教學作為學科活動課,是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以教學實踐為切入點,充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主動探究、主動實踐,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熱情,并在活動中不斷建構歷史知識體系和培養能力。
《禮記·中庸》中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可見,要做好何一件事,都必須預先進行周密和科學的謀劃與準備。歷史課標中,將綱要中的目標具體分解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總目標。這說明歷史課程的功能發生了轉變,即在關注學生掌握適應時代發展和自身發展的歷史知識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與方式方法,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引導學生健康地成長。
一、確定適當的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的制定首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心理特點,設定學生力所能及的目標。例如:對于初一的學生由于其所學歷史知識有限,認知水平還較多地停留在感性認識上,在設定活動目標時可考慮以體驗歷史、感受歷史、激發其學習歷史的興趣為主,從而慢慢地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了解歷史知識的內涵。
二、重視歷史概念內涵,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學習思維
在歷史教學中,概念的理解是教學的一大重要內容,也是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重要載體。正確理解歷史概念內涵,是理解和掌握史實,閱讀歷史教材的前提條件。在歷史概念教學中應該注意把握以下幾點:(1)抓住概念的基本要素,即歷史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2)突出概念的歷史意義;(3)知曉概念的隱含意義。大部分歷史概念是可以隨課堂教學憑借歷史教材理解的。
三、圍繞活動目標,設計活動課進程
活動課進程也就是活動目標實施的具體步驟,將活動目標進行分解以階段性目標的方式引導學生活動的進行,確保活動目標的實現。根據學生的學習認知過程,在活動課進程設計時一般應有以下幾個階段:(1)展示活動目標——向學生展示活動目標,了解活動內容及活動方式。(2)選擇活動主題——由學生根據活動目標選定自己的活動主題和活動方向。(3)分配學生角色——讓學生選定自己在活動中的角色,明確其在活動中的任務。(4)形成活動成果——學生根據自己在活動實踐考察中所發現問題,運用所學的知識或通過進一步的學習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將自己的觀點組織成活動成果。(5)活動總結——活動課的總結活動一般放在課內進行,目的是要引導學生進行活動的總結升華,為學生提供一個表現自我和交流合作的空間。
四、必須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目的觀
傳統的歷史教學目的是從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這三方面來闡述的,這個目標的制定是從教育者的角度出發,考慮的是要教給學生什么,要讓學生必須知道什么,而很少從學生及其學習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學生需要學習什么,能夠學習什么和怎樣去學習。偏離學生實際的目標即使定的再高再全面,也只能像商家不顧消費者的實際需要而盲目生產一樣。目前,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備受一些教師的青睞,“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屢見不鮮。新課改的歷史教學應關注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興趣,關注學生學習歷史后思想感情的變化,應發揮歷史學科的綜合性和人文性,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必須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目的觀,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五、注意歷史事件綜合分析,提高學生的問題探究與解答能力
歷史事件是歷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課堂教學的重點。每一歷史事件都會對歷史發展產生深刻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對重大歷史事件有關問題的判斷和評價,主要包括性質、勝敗原因、經驗教訓、歷史意義、局限性、危害等。性質是某一歷史事件區別于其它歷史事件的根本屬性。教學中分析上述事件的要素,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概括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拓寬學生的歷史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科綜合分析概括能力。
六、初中歷史教師應從研究者的視角進行教學設計
新課改的形勢呼喚教師從“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從“教書匠”向“研究者”轉變。這種轉變正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而要實現這種轉變,其中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以“研究者”的視角開展教學設計,并從教學實踐中檢驗教學設計,然后在教后反思中改進教學設計,最后撰寫教學經驗總結。
七、適當布置練習題
作業是學生對知識基本理解后,驗證知識掌握的準確程度,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以及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作業練習一定要嘗試回憶,要獨立完成,不要照書抄,要盡量根據自己的記憶寫出答案,確實寫不出來,再看看書。為督促學生加強對知識的掌握,在一兩個單元講完之后,要及時進行檢測。檢測時題型可以多樣,但要突出重點知識,不必出一些難題、怪題。當發下試卷時,應首先糾正錯誤,并幫學生弄清為什么錯了,力爭減少以后在這些題上再出錯誤。最后,為擴充學生知識面,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去閱讀課外書籍,尤其是與課文有關的課外書,這樣就會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八、重構課本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
教學設計中,首先要分析教材,要研究和分析課標的要求,分析要教學的課時歷史知識在初中教材系統、在某冊、某單元、某章節的地位和作用,建立歷史知識點在歷史知識系統中的坐標。其次,分析要教學的課時內容中各知識點的內在邏輯關系,考慮教材提供的知識點能否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從以上分析來看,知識的重新建構也要重視學情,依據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資源和思維能力、思維習慣特點進行教學設計。
九、學會掌握鞏固知識的技巧
1、及時鞏固訓練。學完新課后的集中練習能鞏固強化記憶,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學完的知識要及時復習,根據記憶的規律復習鞏固,有利于知識的掌握。
2、進行橫向聯系的學習。橫向聯系的學習方法既要體現在總復習中,也應貫穿于每一節課的學習訓練過程中。教師每講到一個可以類比的歷史知識時,大家可以跟著教師的提示回憶所學的相同、類似的歷史知識,然后加以分析對比,把類似的歷史知識歸納到同一條記憶鏈條中去。
歷史活動課的實踐告訴我們:它是在傳統歷史教育格局下的理性思考,是歷史課程改革的有效措施。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一定要繼續探索,不斷創新,開創歷史學科教學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