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萍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 有力地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要完成好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就要抓住理想信念這個根本,撥正學生人生發展的方向;重視核心價值觀培育,著力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堅持德育與智育的統一,培養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開展多種主題實踐活動,錘煉塑造學生的高尚行為;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
【關鍵詞】立德樹人 教育 根本任務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064-01
要成才,先成人。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對十七大“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有力地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抓住了問題的實質和核心。立德樹人,即教育事業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還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立德樹人不僅關系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發展,也關系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和長遠。在實踐中,如何完成好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呢?
一、抓住理想信念這個根本,撥正學生人生發展的方向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使每個人確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著未來闊步前進,時時刻刻想著未來,關注著未來。由理解社會理想到形成個人崇高的生活目的,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條漫長的道路。”這里的“崇高的生活目的”其實就是一個人的理想信念,也就是說道德教育的根本問題就是要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為解決這一根本問題,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學校黨團組織的作用,開設好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課,以理想信念為主題,以課堂、課程、課本為載體,宣傳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閱讀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共產黨黨史和社會主義建設史通俗讀物,堅定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了解自己,全面認識自己,客觀分析自身的愛好、性格、特點和潛能,學會判斷社會職業類別及需求,初步確定未來職業發展方向,合理制定個人人生規劃,完善個人人生發展目標,把個人的奮斗目標與國家、社會發展的目標統一起來。要開展優秀校友返校園、成功人士進課堂、名人名家作報告等活動,發揮好成功人士和典型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在校園內營造學習先進、趕超先進的良好氛圍,使學生能夠學有榜樣,較正人生發展的方向,矢志不渝地為了遠大的理想而奮斗。
二、重視核心價值觀培育,著力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十八大報告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全新概括,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化,是對民族精神、時代精神,以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具體注釋,其中第三個“倡導”是前兩個“倡導”的基礎。作為人生起始階段的學生時期,打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尤為重要。加強對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教師負有重要的責任。蘇霍姆林斯基說:“請你記住,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要把價值觀教育滲透在形象化的教育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在采用一定的說理教育的同時,更加重視形象化、實例化的教育,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比如,可通過組織學生閱讀英模事跡、觀看愛國影視片、講述感動人物故事、教唱紅色歌曲等,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激發愛國主義情感,選擇正確的價值追求。要把價值觀教育滲透在校風班風建設中。通過開展“好學上進、誠實守信、友善助人”等活動,充分運用校園廣播、校園網、櫥窗欄等載體進行典型宣傳教育,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要把價值觀教育滲透在日常生活養成中。學校要主動與社會、家庭協調,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幫助學生畫好成長“路線圖”,多交心,多引導,多督促,多觀察,及時發現和糾正學生成長的不良傾向。對于一些社會現象,不要一味的堵禁,而要加強疏導,幫助學生認清本質,提高免疫力,使學生少受或不受社會非主流價值的影響,沿著主流價值的軌道健康成長。
三、堅持德育與智育的統一,培養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的本領,也無甚用處。并且,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當前在教育中,“只教書不育人”、“育分不育人”的問題還比較嚴重,“高分低德”、“見死不救”、“遇到麻煩繞著走”不乏其例,這種不良現象必須得到糾治,讓教育回歸本質,讓“育德”與“智育”彼此交融、相互促進,實現知識、能力培育與價值觀培育的有機統一。要切實開設好專門的德育課,把思想品德課同其他課程一樣,擺在重要的位置,防止出現智育課沖淡德育課、德育課成為“附屬”等問題。以更嚴的要求抓好教與學,建立集德育和智育于一體的科學完備的教學評估體系,讓德育也成為結業、升學的“第一關”和“硬指標”,既注重知識的考評,更注重現實表現的考察。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把德育貫穿于對知識的分析中,比如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與德育的內容銜接緊密,在這些學科的內容上可以循序漸進地開展德育工作,以知識為載體強化德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使學生在接受學科知識的同時受到感染和熏陶。在其它學科教學中,也可根據各學科特點以及不同層次的教育對象的具體情況實施滲透,比如,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屬于自然科學范疇,沒有顯性的德育特征,可以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內容,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和科學探索精神的培養。再比如,英語是語言工具,在英語課的材料選取中,可選擇與學生思想品德聯系更緊密的內容,有意識地強化思想品德教育,在日積月累的材料學習和作業中達到育人的目的。總之,在智育中一定要并行開展德育,如此才能培養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