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巖 于海芳 王艷華
【摘要】本文從素質教育的總體要求、數學教學的學科特點、相關指導文件三方面闡述了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介紹了專科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主要內容和方法,闡述了德育滲透的主要原則是適時、適當、適量。
【關鍵詞】德育滲透 培養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148-01
1.素質教育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教育部《高等教育專題規劃》中明確指出:堅持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高等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牢固確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著力培養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傳授給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還要及潛移默化的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這個過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素質教育與德育教育。
數學作為學校教育中至關重要的基礎學科,它能夠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基礎技能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維和能力上的訓練。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形成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學習精神,學會并能夠靈活運用數學的方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認識世界。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效果要比其他學科更好、影響也更深遠。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德育滲透的主要內容
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為:道德行為的形成過程是一個“知—情—意—行”的螺旋上升的發展過程。結合學生自身的發展特點,可以在數學教學中滲透以下德育內容:
2.1愛國主義教育
中世紀的中國數學,有《九章算術》、《周髀算經》、割圓術、天元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近代數學中相對于笛卡爾、費馬對幾何的貢獻,牛頓、萊布尼茲對微積分的研究,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對常微分方程的付出,我國的數學發展遲緩。隨著熊慶來、華羅庚、陳省身、蘇步青、陳景潤、丘成桐這些優秀數學家的出現,及1986年中國數學學會成為數學聯盟成員;2002年中國北京成功舉辦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中國數學的發展水平在國際地位中有了顯著的提高。所以數學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中不僅僅要教育學生記住我們曾經光輝的發展史,還要讓學生看到我們發展中的不足以及與國外的差距,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樹立學習信心,培養民族自尊心,對學生進行立志成才的理想前途教育。
2.2個性品質培養
愛因斯坦說:評價一個理論是不是美,標準就是原理上的簡單性。公理的簡單性、表達形式的簡單性、數學語言的簡潔性、數學符號的簡單化處處都體現著數學的簡單美。正是數學的這種特性,能夠幫助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及內涵,培養實事求是的學習品質。而數學概念、命題、定理表述中所體現出來的精確、簡明、嚴密更能讓學生去浮躁遠浮夸,形成嚴格認真、刻苦鉆研的意志品質。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數學思維方式能夠養成學生縝密、條理清晰的生活習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對學生形成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2.3辯證唯物觀點培養
數學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服務于生活實際。如導數的概念就來源于物體運動中的瞬時速度,微分的概念由一塊鋼板受熱之后產生的變化引入,還有極限思想,定積分的應用等等。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讓學生體會數學中的辯證關系,接受初步的辯證唯物觀點教育,培養正確、健康的思維品質。
3.德育滲透的主要方法
3.1展現數學美,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之美體現在和諧統一美、簡單美、對稱美和奇異美幾方面。通過展示、介紹數學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使學生在發現數學美得到美學感悟的同時提高美學修養,激發學習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1.設u=exy(x+y),求ux'和uy'。
解:ux'=yexy(x+y)+exy,利用對稱性,x與y對稱,則uy'=xexy(y+x)+exy。
例2.計算■x■sin■xdx
解:如果采取直接求積分的方法,很難計算出結果。但如果考慮到圖形的對稱性,奇函數在對稱區間上的性質,可知原式=0。
從上面兩個例題能夠看出,數學不僅帶給我們美的體驗,還帶來美妙的方法,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2腳踏實地,培養理性精神
數學語言、數學符號的精準性使得數學中的結論不會模棱兩可,可以培養學生理性思維,形成獨立人格。數學中的公理化方法,建模思想,推理論證模式,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整體性、條理性,養成規律、規范的生活態度與習慣。
例如在講解數列極限的ε-N定義時:可以借助于數學語言■x■=?訩?圳?坌?著>0,?堝N∈N■當n>N時,有|xn-a|<?著 來表述,然后逐步講解定義中?著的任意性;N隨?著的變化而變化;最后得出的極限的不局限性,也就是極限的本質。讓學生在老師的推理講解中體會數學語言的簡潔、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
3.3以史為鑒,磨練意志品質
因家庭貧苦險些輟學,靠著頑強意志最終取得成功的中國數學家華羅庚和印度數學家錫里尼哇沙·拉瑪奴江,一生處于逆境卻在逆境中取得輝煌成績的猶太女數學家諾德,因發現無理數而葬身大海的希帕薩斯,醉心數學而被亂兵殺死的阿基米德。數學史不僅僅是數學的發展史也是數學家的奮斗拼搏史,展示了數學家為真理而獻身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在數學教學中,把定理、公式與數學家逸事聯系起來介紹給學生,可以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
我們在教學中需要特別注意,德育滲透需要考慮到教育教學實際。根據不同的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將世界觀、品德修養等內容納入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不限于知識、技能技巧,適時、適當、適量的有機滲透。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全方位的教育,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素質,更好的體現與實踐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專題規劃》.2012.3
[2]李文林主編.數學史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付茁.數學課程中的德育功能初探[J].教育評論,2006(2).
作者簡介:
王笑巖(1975-),女,遼寧朝陽市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數學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