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袁亞湘的履歷,26歲獲得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博士學位,37歲擔任中科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簡稱計算數學所)所長,39歲成為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當別人都在感嘆他未來仕途不可限量時,47歲,他卻卸下所有行政職務,以一顆稚子之心回歸科研凈土,“帶帶學生,想想數學,寫寫文章,游游世界,不亦樂乎”。
農村走出的“放牛娃”
在計算數學所的網站上,袁亞湘為自己設計了一個頁面。上面的個人簡介甚少提及榮譽和成績,只寫道:“我叫袁亞湘,‘亞’是因為排行老二;‘湘’是由于來自湖南。我曾是農民,而且從心里一直認為永遠是農民。我五歲上學,十一歲休學一年,在家放牛。十五歲高中畢業后回村當農民三年,我很想當個詩人,可惜沒有天賦。”
的確,少時的袁亞湘求學之路并不順利。5歲便早早啟蒙,小學甚至因成績優異跳了一級,讓他成為班上年紀最輕的“小神童”。但由于時代的原因,11歲的他不得不中途休學一年。
“整整一年不能上學,蠻痛苦的。”袁亞湘回憶道。但這也有個好處,“你越不讓小孩子干什么,他就越想干什么”。因此,眼睜睜地看著其他小孩去上學的“小小袁”,學習勁頭更足了。
“文革”期間,15歲高中畢業的袁亞湘回村當了三年農民。那時,愛讀書的他由于找不到書看,只能在做農活的間隙來回翻看過去的初高中教材。高考恢復后,袁亞湘立即報考湘潭大學,并以優異的成績成為第一批大學生。
與袁亞湘同齡的人很多都留在了農村,結婚生子。這時的袁亞湘覺得自己已經非常滿足。但卻不曾想到,接下來的幾次“幸運”的抉擇,讓他一路從湖南到北京,再到英國留學,一次次打破了他人生的“天花板”。
“幸運”需要有準備
袁亞湘22歲時以研究生入學考試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中科院計算數學所(當時名為“中科院計算中心”),師從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馮康。
“人一生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但若碰到某些關鍵的人,可能是你這輩子很幸運的事情。馮康就是這樣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偉大數學家,我有幸碰到了他。”袁亞湘講到。
回憶起與導師9個月的短暫相處,袁亞湘笑著透露,馮康是我國數學界的泰斗級人物,而且他們讀大學時的教材都是馮先生編寫的。因此,無論是他自己,還是給袁亞湘授課的中青年教師,都很敬畏,甚至有點懼怕馮先生。但馮康對這個小徒弟卻甚是親近,有點像爺爺和孫子間的“隔代親”。
1982年3月的一天,馮康找來袁亞湘,客氣地問:“小袁,跟你商量個事兒,組織上要派你出國,你去不去啊?”袁亞湘想了想,答:“我聽馮先生的。”馮康接著說:“你同意出國的話,要改學個方向,不要學我的方向了(有限元),學優化吧。”
正是這兩句簡短的建議,改變了袁亞湘的人生軌跡:“馮先生認為,當時國內優化領域實力較弱,因此如果我學成歸國對國家貢獻更大,對我個人的研究突破也更有利。從更高層次來說,馮先生是一個智者,他是站在整個國家學科布局和發展的角度來思考人才培養的問題。”
時隔兩月,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華羅庚和馮康聯合邀請優化領域POWELL派開山鼻祖M.J.D. Powell教授來京交流。其間,馮康有意安排袁亞湘與Powell見面,并讓袁亞湘作學術報告。
1982年11月,袁亞湘作為中科院各單位精心挑選的30多位尖子生之一,派往英國劍橋大學攻讀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系博士。導師Powell是一位自學成才的杰出數學家,在劍橋大學本科畢業后30多歲就擔任劍橋正教授、英國皇家學會會員,40歲出頭就成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并且是優化領域最高獎項“丹齊克獎”的首位獲獎者。
每天上下午茶歇時間,二人幾乎都會在系里的休息室中討論問題。休息室的“咖啡時光”,也讓袁亞湘有機會與眾多世界級大師近距離接觸,如著名物理學家霍金等。這些大師嚴謹治學的態度、對科學的癡迷、純粹的熱愛與激情都深深影響著袁亞湘:“年輕人能夠碰到名師是有好處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人們經常抱怨運氣不好,運氣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你作出的決策所帶來的運氣。用我們那個年代經常說的話,就是一個人要‘時刻準備著’。天上掉餡餅,很多人都看得到,你準備好了,跑得最快,自然可以搶到餡餅。”他舉例說。
傳播數學之美
在授課和作科普報告時,袁亞湘是出了名的“段子手”。
瞎子爬山、達·芬奇與黃金分割、孫悟空與信賴域、守法與懲罰,以及諸如“依葫蘆畫瓢都行嗎”“恐龍是如何滅絕的”等等。他所講的帶有“袁氏幽默”特色的數學趣味故事,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讓學文科的同學都能興趣盎然地聽下去。
“我想跟年輕人傳遞一個信息,數學是有趣的。”袁亞湘經常會與學生探討,為什么數學會如此之美,以至于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都在鉆研數學問題。有的學生說,是因為數學有高深的理論、漂亮的結果、優美的方法、奇妙的技巧,但袁亞湘卻認為,“最最美好的是數學的思想,它美得要命”。
也正是出于對數學之美的深愛,對傳播數學之美的責任與擔當,讓袁亞湘在國際科研交流合作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我認為,要成為一個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科學家,首先要做好自己的科研,其次就是要做一個有擔當的學者,在國際科學舞臺上發揮自己的作用,促進國際間學術交流與合作,包括讓國際上優秀的科學家為中國服務。”正是與各國科學家緊密的合作交流,才讓袁亞湘收獲了國際上的肯定。去年,他當選巴西科學院通訊院士,并于今年11月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我是湖南人,講英語帶著湖南腔。但是我敢于交流和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活動,為促進和推動我國數學走向國際作努力。”11月21日,袁亞湘也收獲了來自中國數學界的肯定,當選為中國數學會第12屆理事長。
袁亞湘非常喜歡的一本科學讀物,是《別鬧了,費曼先生》。書中講述了一位著名物理學家幽默機智、幾近頑童的行為。
在他看來,要想成為一位成功的科學家,一定要保持孩提時的天真,“因為作研究要求有一顆非常純潔的心,大腦沒有太多的雜七雜八的東西,才能安下心來投入全部精力作研究,所以我們不希望這個社會把年輕人搞得太世故”。因此,他也鼓勵有志成為科學家的年輕人要保持自己的童真,敢想敢干,思維不受約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
在袁亞湘的影響下,一批批帶著“袁氏幽默”和科研純凈之心的畢業生也逐漸走向各個科研崗位,發揮著自己的作用。他所培養的研究生中已經有兩位獲得了國家杰出青年基金、一位獲得國家優秀青年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