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對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尤為重要。文章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就業指導體系建設兩個層面,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出了建議,以期解決當前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就業 社會需求 人才培養 指導
[作者簡介]朱海靈(1982- ),男,江蘇如東人,南京理工大學學生工作處,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校教育管理與就業創業教育。(江蘇 南京 210094)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2-0032-02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越來越受到國家、社會及學校的關注。各高校開始轉變觀念,由對就業率的追求轉變為對就業質量的追求,人才培養目標也從就業率轉變為就業質量。要提升就業質量,關鍵在于改革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對大學生的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切實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一、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及其內涵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人才的培養目標、規格以及方式,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為學生提供知識、能力、全面的素質結構。關于人才培養的內涵建設,目前存在一些爭議。對人才培養模式關注的重點,存在人才培養目標與學生素質能力結構孰輕孰重的爭議;對人才模式的運行方式,存在模式是靜態運行還是動態調整的爭議;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涵蓋范圍,存在模式范圍應包括整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教育管理活動還是限定在教學活動中的爭議。筆者認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提升就業能力為目標來構建人才培養模式,不能限定在教學過程中,應包含整個教育管理活動,如職業規劃教育教學與活動、就業指導教育與活動以及個性化輔導等。因此,應將人才培養模式的外沿延伸至教育全過程,它是綜合課程、實踐、實習、社會評價等各種教育因素,在先進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為提升就業能力而采取的動態運行的教學管理模式。
二、現有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弊端
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因,高校出現了兩種傾向:一是長期單方面關注就業率,忽視了對人才培養質量及就業質量的綜合評價;二是僅關注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職業素質、職業能力的培養,這兩種傾向直接導致人才培養與社會市場的需求無法匹配。單純以就業率為導向的人才培養,存在以下幾個突出問題,制約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1.人才培養本身存在的問題。一是專業設置沒有與社會需求接軌,缺乏明確的培養目標,不能準確地進行專業定位,導致學生無法找到合適的崗位。二是課程設置缺乏銜接,沒有很好地與實際工作環境相結合,導致課程內容與崗位需求無法正常銜接,內容缺乏科學性,形式單一、缺乏系統性和前瞻性,造成學生的所學、所知、所練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三是教學方法缺乏實踐性。高校教師缺乏實踐經驗,缺乏對企業工作崗位的真實體驗,理論性過強,沒有采取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弱。四是職業素質培養缺乏全局意識。高校普遍對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專業老師沒有意識到職業素質培養的重要性,參與度不高,導致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普遍缺失。五是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缺乏反饋機制。由于長期關注就業率,高校在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缺乏反饋機制,缺乏與社會、企業的溝通和交流,無法及時修正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制約了高校教育教學改革。
2.就業指導工作存在的問題。傳統的職業指導體系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就業指導的啟動時間過晚。目前的就業指導僅限于對“就業”相關內容的指導,只是在學生即將就業時才關注就業指導問題,忽視了指導本身是個系統工程,應包括職業規劃、職業定位、職業決策等一系列內容。二是就業指導的形式過于單一。目前的就業指導形式僅限于學校開設的就業指導選修課或必修課,學生對就業缺乏足夠的重視。三是就業指導工作的內容產生偏差。一旦出現大學生求職受阻的情況,就業指導教師首先考慮的是求職方式或學生專業的因素,忽視了求職意向、求職期望等職業價值觀問題,導致職業指導的效率過低。四是專職就業指導人員的數量較少。就業指導人員主要以輔導員為主,不僅缺乏工作經驗,工作時間不連續,還會出現因工作繁忙而無力開展就業指導的情況。
基于以上分析,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方法,構建契合就業工作發展的新型職業指導體系尤為重要。
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方法
1.構建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與就業的良性互動機制。就業質量提升的關鍵在于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就業能力不僅包括個人素質的全面發展,還包括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和用人單位需求的職業素養。在現階段,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表現為專業性與復合性疊加、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應用性與創新性共同發展。高校必須首先構建人才培養與就業的良性互動機制,切實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第一,實行全方位、深層次的校企合作交互機制。打通校企溝通交流的渠道,建立校企合作的交互機制,是構建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與就業良性互動機制的前提。目前高校實行的合作機制主要包括兩個階段:意識階段、簡單涉及和參與階段。在意識階段,企業只在招聘員工時與大學發生聯系,這種合作時間短、目的性單一且效果較差;在簡單涉及和參與階段,雙方開始在某些方面與高校聯合培養學生,合作的程度加強,但僅限于企業為師生提供各類獎學金或獎教金、由校企雙方共建就業實習基地、為學生就業提供便利條件等方面。這些合作都不是建立在戰略合作基礎上的,雙方合作的關系還不夠緊密。因此,高校必須實行全新的校企交互途徑,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全面分析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建立校企雙方的全面合作機制,全方位、深層次地拓展雙方的戰略合作,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
第二,構建以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為基礎的反饋機制。為了全面掌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了解社會對各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解決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高校必須建立以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為基礎的反饋機制。通過研究國內現有的就業質量報告和第三方評價的架構體系,分析其指標設置情況,結合教育部專業工程教育認證和就業工作實際,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指標體系;整合校內資源,建立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的反饋機制,通過數據統計,對畢業生的規模、結構、就業率、就業流向、單位層次以及畢業生的專業匹配度、離職率、薪酬等進行分析,全面反映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通過問卷調查、調查走訪等方式,了解畢業生及用人單位對本校人才培養、專業設置等方面的建議,并將建議反饋給本校人才培養部門和招生部門。
第三,形成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全方位、深層次的校企合作交互機制,加強與企業的長期合作,建立科學的反饋機制。高校要建立符合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知識結構,通過設立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調整課程設置,建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基本知識相融合,理論知識和應用知識相融合的知識結構,達到各種能力或潛能的相互滲透和融合,最終實現整體能力的提升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通過探索現階段我國多樣化的人才需求,分析學術型、應用型、創造型人才的職業能力需要,構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科學合理的專業調配機制,增設符合經濟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的專業。要及時調整和改革社會需求少的專業,包括調整現有專業的方向、設立輔修專業和雙學位等,從而實現企業、社會與專業人才需求的全面吻合。
2.建立契合社會需要的新型職業指導體系。職業指導是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認識、分析就業環境、了解所學專業、做出相關決策,從而為未來的就業做準備的過程。高校要從新型職業指導體系的構建、實施等方面來進行研究,力求建立科學、合理、可行的職業指導體系。
第一,構建新型職業指導體系。通過新型職業指導體系的建立,全方位、立體化地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和就業觀教育,幫助其獲得求職應聘的技巧,提升其就業能力與綜合素養,從而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高校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第一課堂體系,對專業方向課程進行調整和深化,設立跨專業選修課程模塊和創業教育課程模塊,著重于課程內容的基礎性、綜合性以及創造性;建立以實踐教學為主的第二課堂管理與指導機制,注重校企實踐基地、校內實踐教學、校內實踐教育等方面建設,為實踐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并結合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目標,設定實踐教學的方式、內容以及評價機制等,提升實踐教學的質量;構建學生職業能力發展模型,從社會、企業對大學生職業能力的主流要求及變化趨勢等多個維度,構建高校學生職業能力發展模型,提升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能力。
第二,建立專業化的高校職業指導機構。建立職業發展研究室等專業機構,統籌開展學校的職業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鼓勵教師開展就業問題的相關研究,增強理論指導實踐的實效性,帶動全體職業指導人員共同提升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建立專業的工作坊,通過就業指導人員與學生個體開展1對1的個性化生涯輔導、就業咨詢以及團體輔導服務,幫助學生在職業選擇和職業規劃上做出符合自身實際的決策;建立高素質、專業化的職業指導師隊伍,成員應包括學校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在學生工作第一線工作的輔導員、具有相關背景知識的專業老師以及職業發展協會等就業社團,實現專兼教師相結合;對工作隊伍進行職業規劃與測評、教育管理、心理輔導、求職應聘以及個體化咨詢等相關知識的培訓,使其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良好的綜合素質,從而指導大學生為將來的擇業、就業做好準備。
第三,探索多樣化的職業指導途徑。職業指導途徑的單一,是導致學生無法全面、深入地接受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的一個重要原因。建立多元化、體驗式的職業指導方式,指導內容從授課式的群體輔導轉變為多層次體驗式的職業課程體系開發和運用,指導形式從單一的講座和說教轉變為面向不同學生需求的個性化咨詢和輔導。通過輔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整合學校的教育資源,建立完善的高校職業指導體系,增加對就業形勢、就業技巧、就業心理、就業權益保護等方面的輔導,為學生提供更為人性化和更有針對性的職業指導服務;建立畢業生動態追蹤數據庫,通過科學有效的數據分析系統,將學生就業的數據與設定年限內定期跟蹤獲取的數據進行比較、篩選和分析,為學生確定求職方向打下基礎。
四、結語
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解決就業難和深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徑。高校必須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層面,研究如何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使學生在擇業時具備合理的就業觀念、就業定位、求職能力和從業素質,為今后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冬梅,池衛東,田炯.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發展趨勢分析[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
[2]沈強,鄭志華.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聯動機制研究[J].大學教育,2012(4).
[3]郭曉云.研究性教學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互動機制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