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當前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社會急劇變革的全新時代,社會環境以及生活方式的變革,正在悄然改變著高職學生的行為模式和思考方式,為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文章探討了新形勢下高職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嘗試有針對性地給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德育工作 問題
[作者簡介]羅金彪(1974- ),男,湖南邵陽人,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廣東 廣州 510430)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2-0059-03
現代社會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城鎮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全球一體化的趨勢無可逆轉,國際局勢撲朔迷離,各種思想和價值觀的沖突和交融,使得高職德育工作任務更加艱巨。而在當前,隨著互聯網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互聯網以其空間的廣度與深度開始不斷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當代的高職學生受到互聯網的影響,在行為模式、價值取向、政治態度等各個方面都在悄然發生改變。在這種背景之下,傳統德育方式疲態盡顯。如何在巨變的時代,從德育本身的規律出發,創新德育方法,使其能夠順應社會的發展以及變化成為當前一個亟待研究和解決課題。
一、當前高職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大環境下,結合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以及當前的社會環境特點,高職院校德育工作中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德育目標的設置不盡合理
我國的高職教育起步相對較晚,在早期受到的重視程度不夠,近年來國家加強了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以及投入,又促使其發展過快,各個高職院校及其管理部門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對高職德育工作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調整。因此,當前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基本上是照搬本科院校大學生的標準,而后再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做一些細微的“個性化”調整。這樣就容易出現一個問題,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之間是有著明確區別的,而且其對于人才的培養標準也是有著較大差異的,不同的教育類型以及人才培養目標,卻采用近乎同樣的德育工作目標,顯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這完全脫離了高職學生與普通高等教育學生相比較自制能力更差、綜合素質不足以及其他各項能力相對有一定缺陷的現實,也罔顧了高職教育是為了培養技術型、實用型人才這一現實目標。
(二)德育內容陳舊,脫離現實
前文已述及,當前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接觸信息的渠道以及速度都在大幅度提升,同時各種因素對于高職生的影響也將會更為直接和快捷。德育工作的內容應該貼近社會實際情況,應該具備足夠的時代性和前瞻性,非如此無法體現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實際上,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就應該通過德育內容引導和教育學生正確看待社會問題,分析社會問題,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當前高職院校的德育教育內容過于陳舊,甚至數年都不更新,遠遠滯后于時代發展,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找不到德育的參照系,不少學生認為德育教育過于“老土”,完全跟不上時代,即使是其蘊含的思想或者理念是正確的,其所能夠起到的教育效果也是有限的。
(三)德育工作主體過于單一
德育工作主體過于單一的問題,可以說是當前整個中國教育系統中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誠然,高職院校作為教育機構,其必然是德育工作的主力軍。但是,高職院校學生除了接觸高職院校的老師和同學之外,也會與家庭以及社會接觸,根據教育理論,高職學生的思想變動或者發展,離不開家庭、社會以及高職院校氛圍的熏陶,同時學生的思想發展也必然受到三者發展變化的制衡。然而,一直以來,在家庭、社會以及高職院校之間往往存在天然的隔閡,使得三大德育主體之間不僅沒有建立起應有的交流和溝通,甚至會由于立場以及利益訴求的不同,在實際生活中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以及主流價值觀。在這種背景下,三者不僅無法形成教育合力,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職學生的思想混亂。在當前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在思想層面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或者沖擊,單一主體所能夠做的工作是有限的,再加上當前高職院校的德育教育往往就是形式主義的代名詞,比如,學雷鋒活動、社區義工活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等,活動的出發點很好,卻往往流于形式,活動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留下一些照片,以顯示相關工作人員確實做了事情,或者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與評比。這樣的工作態度和方法,顯然是無法做好德育工作的。
二、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創新德育工作的路徑
(一)明確高職德育工作目標
任何行為或者活動都是圍繞一定的目標或者以實現某種目的而開展的,德育工作目標的設定需要考慮到教育者自身所掌握的資源,需要了解高職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及接受能力,同時還需要考慮到社會、家庭等其他相關參與主體參與程度以及貢獻大小等,然后確定一個契合實際的目標,并且基于該目標來安排教學活動。德育是一個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因此,德育工作必然也需要確定一個明確的德育工作目標。德育工作目標是教學過程維持其基本的動態平衡的重要參量,德育系統就是圍繞著一定的德育工作目標而進行運轉的。同時,德育目標也是高職學生獲得進步所期望的一個學習的結果,是所有德育活動的靈魂。在實際的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目標不僅決定了德育內容的選擇、教育結果的評價,同時也決定了在實現德育工作目標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各種困難,以及要解決這些困難應該采用何種方法,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措施以及需要何種教學環境。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德育工作目標是整個德育系統的關鍵所在。從協同學的觀點來看,德育工作目標可以作為整個德育系統自身組織水平的基本標志,它能夠為教育者與高職學生之間的教學活動起到定向、強化、激勵以及調控的作用。如果沒有德育工作目標,或者德育工作目標不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則德育系統就會陷入無序的混亂狀態。基于此等考慮,要提高德育課堂教學的質量以及效率,必須要以德育工作目標作為指導,從而對德育工作過程的各項因素進行協調,使其發生更好的合作、協調以及同步效果,從整體上取得優勢,提高德育教學的效率。
在具體的目標設定方面,一定要注意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即該目標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有著本質區別的,高職院校需要培養的是高級技能型人才,在德育工作的目標設定方面就需要體現這一點。除此之外,該目標的設定需要堅持以人為本,高職院校學生大多數厭惡理論學習,在各個階段的求學過程中,也常常被當作差生看待,其自尊心與上進心在多年的求學過程中飽受打擊。在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中,要堅持以人為本,將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培養自信心作為最為基本的要求。尤其是在新形勢下,如果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高職學生往往就會轉向在虛擬世界中尋求自身的價值實現,表現在學習生活中就是厭學、沉迷網絡、拒絕與同齡人交流等。因此,設定科學的德育工作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創新德育工作內容和方式
在新形勢下,高職德育工作的戰場要從課堂以及校園內逐步轉向更為廣闊的疆域,不僅需要涵蓋更多的與現實相符的內容,還需要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高職院校要更多地用網絡和校外德育基地開展德育工作,當前高職院校學生每周花在上網或者利用手中的移動智能手機上網的時間非常長,網絡文化已經逐步成為左右高職院校學生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的重要因素,當前的高職院校學生在其擇友標準的確立、學習方式的選擇以及生活模式的構建方面,越來越多地體現出網絡文化的影響。許多網絡流行詞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學生生活中的常用語言,如果當前的德育工作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固執地照搬書本,不符合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無法滿足其現實的需求,則高職德育工作就是在做無用功。當前,我們已經不能夠否認網絡本身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源和方式,其提供的時空機遇應該成為現實德育工作的一種虛擬延伸,甚至在某種層面上網絡德育應該成為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和主要戰場。
因此,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者需要多從網絡上汲取營養,通過微信、微博等微傳播工具了解高職學生的思想動態,借助數據挖掘工具等了解學生思想變動的熱點,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德育工作內容,發布學生喜聞樂見的德育內容,根據其思維習慣以及語言習慣來設計德育工作的內容和方式,“投其所好”,使得德育工作更為生動活潑,更容易為高職學生所接受。
(三)構建高職院校、家庭、社會一體化德育體系
基于開放式協同教育法的要求,德育的各個參與主體必須協同起來。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需要構建起高職院校、家庭與社會一體化的德育體系。同時,高職院校、家庭以及社會一體化德育體系的構建,并不是簡單地將高職院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進行相加,而是要使三者之間能夠和諧互動,既包括三者各自內部的和諧互動,同時也包括三者之間的和諧互動。具體如下圖所示。
如上圖所示,高職院校、社會與家庭三者的和諧互動機制實際上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
第一個層面是高職院校、社會與家庭內部的協同。在高職院校內部要通過構建完善的領導管理機制、激勵機制、督導機制以及評價機制,協同高職院校內部的各個部門,構建起高職院校內部的高職學生德育工作協同互動機制;在社會上,要通過構建起協調配合機制、觀摩實踐保障機制、社會激勵與監督機制,實現對社會各個相關要素的調動,從而構建起社會內部的高職學生德育工作協同互動機制;在家庭內部,則需要構建起交流談心機制、定期聯絡機制、教育榜樣機制以及家庭倫理教育機制,將家庭各種德育要素協同起來。
第二個層面則是三者之間的協同。在高職院校與社會之間,領導協調機制、輿論導向機制、信息通報與反饋機制等,使得高職院校與社會之間能夠形成教育合力,發揮各自在德育方面的優勢;在社會與家庭之間,要建立起行為示范引導機制、信息交流傳播機制、家庭美德與社會公德融合機制,充分發揮家庭與社會互為基礎的特性,將德育從家庭走向社會,促進社會與家庭的德育融合;在高職院校與家庭之間,則需要建立起溝通機制、信息回報與反饋機制、協商機制,實現高職院校的德育信息與家庭教育信息的有效溝通與共享,而高職院校通過對家庭信息的了解,可以更為有效地掌握高職學生思想方面的波動,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育策略。反之,家庭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調整其對于高職學生的教育手段。
一體化德育體系發揮作用的關鍵還在于高職院校,為了確保該體系能夠正常發揮作用,高職院校需要從自身的體系建設開始,建立并完善領導管理體系、保障體系、激勵體系、督導體系以及評價體系等相應的體系,并以高職院校為核心,與社會、家庭之間構建起信息溝通、反饋體系、協調體系、評價體系、激勵體系以及監督體系等。通過這種方式,使得高職院校、社會、家庭一體化的德育系統,能夠有堅實的體系保障,能夠通過這種體系安排與設計,實現高職院校、社會以及家庭之間的信息、資源的共享與流通,從而實現德育各主體之間的協同,提高德育的效率。
新形勢、新環境以及高職院校學生自身的特殊性都決定了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必須要更有針對性,必須要在德育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尊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殊性,并且在教育內容與教育形式方面做到與時俱進,積極適應時代的變化,同時與家庭、社會構建起協同德育體系,改變單一的德育工作主體現狀,提升高職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玉萍,朱璋龍.機遇與挑戰:論多元文化對高職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影響[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
[2]修勝濤.大學教育功利化問題分析及對策[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4).
[3]王穎.國外高校教師在學生德育中的作用及借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8).
[4]朱孝群.論高職院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實施途徑[J].教育與職業,2011(21).
[5]李革.行動導向教學法在高職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2(17).
[6]覃勇.淺談企業道德在高職學生中的德育功能及應用[J].辦公室業務,2014(1).
[7]方瑞玲.校企文化相融的高職德育教育之路[J].中國職工教育,2013(12).
[8]王彥威,郭貴川.基于工學結合平臺的高職學生黨建與企業文化建設的雙向遷移[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4).
[9]晏培玉.論職業教育視野下的企業文化判斷及學生教育[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
[10]叢峰.高職院校文化對接企業文化的主要內容和基本途徑[J].高職院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