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是道德的主體,人的主體性是道德教育的內在依據。大學生在從事學術研究開始就應該培養學術精神和學術責任,自覺接受學術規范和學術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教育,并在學術實踐中恪守學術道德。加強大學生學術道德教育,實現大學學術自由應該從以下方面努力:確立馬克思主體性道德教育目標體系,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制度保障作用,激發學生內在道德需求,走道德教育自律之路。
[關鍵詞]主體性 學術道德 教育 學術精神 學術規范
[作者簡介]徐萍(1968- ),女,江蘇南京人,常州大學工會副主席,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教學管理。(江蘇 常州 213164)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2-0064-03
大學生學業水平、科研能力及道德素質的高低不僅關乎我國的學術之風,而且關系著國家未來科技人才素質的高低以及經濟文化軟實力的強弱。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大學生在課業、考試、畢業論文、項目申報、學術論文發表等環節中頻現道德失范現象。雖然各主管部門已頒發文件強調要予以整頓,高校也紛紛開展學風建設和學術道德教育相關活動,但高校學術道德問題并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愈演愈烈。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強大學生學術道德教育刻不容緩。
一、主體性德育和大學生學術道德教育
主體性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通過引導和啟發受教育者內在的德育需求,激發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質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提升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人格的教育活動。主體性道德教育作為一種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模式,確立了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將道德教育意識根植于受教育者心中,為受教育者道德素質提升提供無限的自身動力。主體性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受教育者對道德的自主需求和自主教育,在面對道德情境選擇時,能理性思考并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從而抵制誘惑,積極主動地履行道德規范,并對自己的道德行為和結果負責。在主體性德育語境下,大學生學術道德教育就是把學術活動中應遵循的道德原則內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行為,外在的道德命令轉化為大學生的內在自我要求,即由他律轉化為自律的過程。主體實踐途徑強調實踐活動在學術道德教育中的載體作用,師生的主體性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不斷形成和發展,大學生主體性學術道德教育其本質是通過師生主體實踐性的外顯,讓大學生在現實實踐中不斷自我判斷、自我選擇、自我認知、自我內化和自我行動,實現學術道德規范內化為學術道德品質。
二、主體性視角下大學生學術道德教育的內容
(一)學術精神
學術精神反映學者的理想、信念、情操、價值觀和道德觀水平的高低,主要包括“鍥而不舍的求真精神、獨立不羈的自由精神、勇于進取的獻身精神、敢于批評的無畏精神和服務人民的奉獻精神”①等。學術精神是學術活動和學術水平的決定性因素,大學生作為社會的學術儲備人才,從踏上學術研究之路開始,就要內修學術精神。然而現實中,為了拿到學位而無視真理的追求,學術研究媚俗現象盛行。究其原因,市場經濟對教育的侵蝕、功利思想的盛行雖然要負一定的責任,但歸根結底還是大學生對科學精神的堅守不足造成的。
(二)學術責任
進行學術責任教育,首先要培養大學生學術責任意識。大學生雖然處于學術研究的起步階段,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進而自覺內化為強烈的學術責任感,在學術研究中嚴格要求自己,勇于為自己責任范圍內的行為后果擔負責任。其次要明確學術責任的具體內容。學術責任主要包括“服務公眾和社會的責任、研究發現的責任、學術成果發表的責任、誠實的責任、技術轉讓的責任以及社會變革的責任”②等內容。最后要自覺承擔學術責任。當學術研究從純粹的探求真理變成一種可以獲取榮譽、權力和福利,能得到社會廣泛資助的高度組織化社會化的職業時,學術研究就具備了利益性的特點,初入學術研究行業的大學生難免在權力的介入、利益的誘惑面前放松學術責任心。因此,抵制誘惑、自覺承擔學術責任是學術責任教育的根本。
(三)學術規范
學術規范包括基本規范、學術引文規范、學術成果規范、學術評價規范和學術批評規范等內容。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各部委陸續發布了《關于科技工作者行為準則的若干意見》《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道德自律準則》《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等學術規范,對規范學術行為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如果高校不將學術道德規范納入德育教育的范圍,并將學術道德規范內化為大學生的學術道德品德,僅僅采取事后處理的方式,很難改善目前大學生學術道德失范的整體情況。
(四)學術法制
法律法規是維護學術道德外在的強制手段,是學術研究者必須遵循的普遍行為法則。憲法、民法通則、著作權法及其實施條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等國家法律法規都對學術研究的不同側面進行了強制性規定。但由于全社會學術法制氛圍不濃,高校本身對學術法律制度的宣傳、普及和教育不夠,致使大學生學術法制意識淡薄。為了維護學術研究的凈土,高校應該通過加大宣傳、開設講座和專門課程等方法積極引導大學生主動學習學術法律規定,提高自身的法律自律能力,尊重他人的學術勞動和學術權益,自覺保護知識產權,減少和杜絕學術道德失范行為。
三、主體性視角下大學生學術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確立學術道德教育的目標
學術道德教育的價值目標是學術道德建設的核心問題,也是學術道德實踐活動的價值導引。主體性學術道德教育以培育主體性的人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其教育目標包括以下內容:其一,增強人的主體意識。大學生作為學術道德教育的主體,不僅要充分認識和積極發揮自身主體性,也要尊重和肯定他人的主體性,自覺維護學術秩序,抵制學術道德不端行為,為學術道德教育樹立好的榜樣。其二,塑造人的主體人格。主體人格是人作為主體所具有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特征的綜合,是主體道德修養成果的集中體現。在學術研究中,只有具備主體人格,才能在實際研究中不懼怕權勢的威脅,不受利益的誘惑,潛心學術,攀登科學的高峰。其三,開發人的主體能力。學術道德從來都是通過學術研究實踐體現出來的,大學生作為學術活動的主體,如果既具備主體意識,又形成了獨立的主體人格,但沒有超越客體的主體能力,就無法完成賴以體現學術道德的學術研究活動,學術道德教育也成了一句空話。
(二)發揮教師的主體引導作用
大學生學術道德教育必須重視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的科研能力、科研道德、科學精神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治學態度、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不斷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學術道德素質,做好學生的學術“帶頭人”。而且,高校在處理學術道德事件上,對教師和學術也應該一視同仁,給全體師生傳遞學術道德素質底線不可觸碰的信號。同時,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學術道德引導和學術規范教育,在課堂、定期見面會、科研活動和論文指導中,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有意識地傳授學術道德規范的相關知識,并明確提出學術道德應該達到的要求,對于學生在學術、科研活動中的不規范行為,要及時糾正和教育,甚至懲處。
(三)激發大學生學術道德內在需求,走自律之路
自律是指人們在無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遵守法度,并以此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是道德實現的最高形式。社會和學校要給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引導,確保大學生逐步走上學術道德自律之路。第一,端正學術動機。高等教育不僅培養學術型人才,也培養應用型人才,學校應該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讓其對自身的優勢和理想有清醒的認識,選擇適合自身興趣的培養方向,杜絕功利性學術研究行為和動機。第二,形成良好的研究習慣,增強自身科研能力。雖然道德修養是學術道德失范的最直接成因,但科研能力的缺失卻是學術道德失范的直接誘因。從實際情況分析,學術道德失范的實施者除了部分學術功利之人,還有部分是研究能力欠缺之人,因此加強科研能力訓練也是道德教育的輔助手段之一。第三,自覺增強學術規范和學術法制意識。高校極少有在培養方案中專門開設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教育的課程,大學生對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的認識主要從導師的指導和零星的學術講座中獲得。在學校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就只能通過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去自修學術法律規范和學術道德規范的知識,增強法律和規范意識,把握學術道德的標準與尺度。
(四)健全學術道德保障制度,為主體性道德教育保駕護航
1.健全學術管理制度,確立正確的學術研究導向。學術研究受到研究對象、研究者知識范圍和時間等因素的限制,不能簡單用數量來衡量。然而,畢業論文要求、研究生畢業資格對學術論文的“過量化”要求、項目申報結題對論文的要求以及高校對高等級期刊發文數量的追求等因素導致了高校急功近利的學術價值觀。可見,學術研究的行政干預是學術道德失范行為的一個重要誘因,要想凈化學術研究的環境,真正實現學術自由,減少學術研究的行政干預十分必要。
2.革新學術評價制度,營造自由的學術研究環境。學術評價制度其本質涉及兩個問題:誰來評價和如何評價?大學生的學術活動涉及課程論文、學術論文、參與課題、研究實驗、畢業論文等,評價主體涉及任課教師、導師和專家組。對于不予公開發表的成果,高校通常將評價權力交給指導教師,指導教師也是結合數量和質量進行評價,受條件和知識的限制,一般不會將學術道德納入評價范圍。對于公開成果則是按照數量和成果等級簡單評價,不十分注重成果實際質量,也沒有將學術道德納入評價范圍。這樣的評價方法縱容了學術道德失范行為的發生,而學術道德教育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在評價環節納入道德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3.完善學術獎勵制度,引導學術研究健康發展。合理的學術獎勵對學術研究和學術道德建設具有良好的引導作用。為使學術獎勵制度能發揮良好作用,可以考慮以下激勵方法:其一,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合。適量的物質獎勵會激起研究的熱情,但過量的物質獎勵會誤導研究的動機。其二,擴大獎勵對象。可以適當考慮在學術道德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勇于揭發學術不端行為的個人。其三,加強查新力度。查新工作是發現學術道德失范的重要途徑,可以在畢業保送資格、評獎、就業、職務升遷和職稱評聘中,對當事人的所有學術成果進行查新,并將其結果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4.加強學術監督和懲處力度,勇于接受社會監督。學術監督和懲處是一項十分困難的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一是要加強公民監督和懲處意識。中國人信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公民學術監督和懲處意識淡薄。高校應加強學術道德意識和責任宣傳,加強民眾的學術責任意識,鼓勵群眾監督舉報學術不端行為。二是加強媒體的輿論監督。學術道德的曝光意味著高校的家丑外揚,沒有正視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決心,高校很難做到不遮蓋和回避。高校應該轉變觀念,從長遠發展出發,深刻認識學術道德失范行為的危害,不僅要定期在校內公布學術道德失范行為,也要定期在學術期刊、報紙上公布,自覺接受公眾監督,逐步實現高校的學術自由。
[注釋]
①②頗柯.學術價值觀錯位:學術道德失范的根源[J].當代教育論壇,2004(1):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