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2015年全國高考語文江蘇卷主觀而并不科學的評價;二是對今后命題的建議。舉例以2015年江蘇卷為主,必要時兼及往年和其他省市試卷。
先看高考語文江蘇卷的三大亮點。
一、穩定
今年的試卷和去年的試卷相比,題型、題量、分值完全相同,和2013年的試卷相比,變化也極其微小。穩定,對今天的考生來說是首要的。如今,各種模擬試卷,都以前一年的試卷為模板不敢稍有變化,在機械化、高強度的反復訓練下,學生的答題思路和答題語言基本被格式化了,試卷稍有變化,就可能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高考語文命題,受非語文的干擾太多,命題穩中有新,需要命題者的高度智慧;穩中不錯,也屬難能可貴。
二、有梯度
試題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排列的。今年的江蘇卷,不僅全卷由易到難,而且文言文閱讀、古詩詞鑒賞、現代文閱讀題也是由易到難。這體現了命題者對考生的人文關懷。語文是高考第一門考試學科,學生的心理非常緊張,當考生全身心投入到做題中時,緊張的心理才會漸漸消失,試題先易后難,有利于緩解考生的緊張心理,學生的水平也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反之就會加劇考生的緊張心理,影響考生水平發揮。
三、難度適當
其實評價試卷的難度,沒有一定的標準。高考命題有難度要求,如何控制只能憑命題者的經驗。據我所知,2015年江蘇卷命題組,連審題教師在內只有三位中學教師,且他們來自的學校并不具有樣本意義,所以命題人并不真正了解全省考生的水平,要想使命制的試題符合預設的難度,那真是有難度。我說今年的試題難度適當,依據是自己做題的感覺和對照答案的得分情況。今年的江蘇卷,比去年的相對容易一些。前六道選擇題,估計得滿分的學生會有一定的比例。至于作文題的難度,并不完全由試題決定,還受評分標準的影響。如果只要扣住“智慧”寫就算切題,那么今年作文題的難度不大。
任何一份試卷都不是完美的,可以改進之處,我在下面的建議中例談。
一、試卷要變化
前文說穩定是亮點,但是,如果后一年的試卷從題型、題量到賦分,都是前一年試卷的翻版,便是僵化。試題僵化會導致教學僵化。現在,高考試卷對語文教學的負面導向已非常嚴重,這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所以我主張試卷要有變化。第一,題型要有變化。比如,語言文字運用連續兩年都考選擇題,所考知識點與去年完全相同,這是以死題型考活知識,這種考法不能真正考出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水平,也不利于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實際能力。第二,題量、賦分可在一定范圍增減。2015年江蘇卷“考試說明”,對語文試卷內容、題量、賦分是這樣說的:
1.語言文字運用,約4題15分。
2.古代詩文閱讀,約6題37分。
3.現代文閱讀
A.文學類文本,約4題20分。
B.論述類文本或實用類文本,約3題18分。
命題者完全不必死守“考試說明”的題量和分值,應利用“考試說明”中的“約”字,對各項考試內容的題量和賦分做必要的調整。比如,古代詩文閱讀“約6題,37分”,扣除名句默寫8分不變,余下29分,不必文言文18分,古詩詞11分,而可根據所選文言文、古詩詞,酌情增減。兩篇現代文閱讀也一樣,可以根據選文,對題量和分值靈活處理。實際上,自2011年以來卻沒有絲毫變化,都是文學類文本20分,4分題和6分題各兩題;論述類或實用類文本18分,3題各6分。有命題經驗的人都知道,題量和賦分定了,就捆住了命題者的手腳,扼殺了命題者的智慧,常常為湊分數而擬答案,制定得分要點。如,2015年江蘇卷第12題:文章③④兩段寫第一家的草藥味,凸顯了這家人什么樣的生活風格?請簡要分析。答案是:病了也認真生活,凸顯出一種實打實的風格;草藥味的出現與消失都沒有打斷實打實的生活,可見此種風格的韌性。具體賦分應該是以分號為界,前后各2分,前一個分句回答題干中的“風格”,后一個分句對應題干中的“簡析”;然后又以逗號為界,各1分。
細看整個答案,關鍵詞就是一個“實打實”,這樣的答案,為賦分而給要點的痕跡很明顯。這樣做的結果是削足適履,試題受“考試說明”束縛。如果現代文閱讀的分值可以根據選文情況增減的話,命題就靈活得多,答案也會科學合理得多。對照今年和去年的江蘇卷,只有“語言文字運用”這一項內容,和“考試說明”稍有不同:5題,而不是4題。這一點微小的變化也是因題型的變化不得已而為之。2009年到2013年的江蘇卷都是4題15分,其中有兩道主觀題;從2014年開始,這部分的內容全是客觀題,不得已變為5題,因為還沒有單選題的分值超過3分的。
但愿以后的試卷變化更自覺一些,更大一些。最好能在保證考點分布、試卷結構合理的情況下,考無定型,方可促進教務根本。現在極少有教師和學生覺得語文有趣,原因是從高一開始,大小測驗都是高考模式,教學圍繞考試指揮棒轉,高中三年,不計其數的考試,千卷一面,面目可憎,怎么能有趣?語文課上學的是碎片化的知識,語文教師上課最常用的一個詞是“找”:找一找細節描寫,談談這些細節描寫的作用;找一找文章還有哪些地方用了分類說明的方法;找一找文中有哪幾個名詞活用作動詞。再看詩歌鑒賞題的題目和答案,哪有一點鑒賞的味道?只有考無定型,那么按題型、套路答題便沒了效果,這時,語文教學就必須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而不是研究題型,研究各種題型的答題模式。
二、減少客觀題
從考生的角度來說,客觀題(尤其是單選題)并不能考查考生的真實水平。比如2015年江蘇卷的第1題,學生若不知“宵衣旰食”是什么意思,也能選對;第6題,文言實詞,選對的學生未必能解釋“申”在文中的具體意義。
從命題的角度來說,所擬選擇項,既要有干擾性,也要有確定性,非常難。如果正確項和錯誤項都太明顯,題目就沒有區分度,這就失去了考查的意義。例如,2015年江蘇卷的第7題D項,“他去世后,蘇軾感到很悲傷,讓張耒寫下了這篇墓志銘”,錯誤太明顯。文章最后一句清清楚楚地寫著“而憲來求銘”,顯然墓志銘是歐陽憲請張耒寫的,而非蘇軾讓張耒寫的,這一題估計極少有學生會錯。有時為了增加干擾,命題人會掉進自己設置的陷阱中而渾然不知。如2011年全國新課標卷第6題,選擇對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所給答案是D,D項確實不正確,而C項“何灌善于治理政務,舉措得到皇上認可。為完成運糧任務,他建議將水運改為陸運;在招募射士時,又提出修渠引水,興造良田,使剩余勞動力樂于應募”也不正確,與之相對應的原文是,“水淺不勝舟,陸當用車八千乘,沿邊方登麥,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可見,何灌并不是建議“將水運改為陸運”,而是說水太淺,水運不行,陸運的話用車太多,建議用運費提高麥子的收購價格,就地收麥。
從實際考查效果來說,客觀題考查的并不是考生的語文能力而是細心程度。一道題,四個選項,真正有干擾的一般只有兩項,如果三個選項都有干擾,還要答案毫無爭議,非常難。比如考查辨認病句的題,為了增加干擾性,沒有語病的句子也一副病態,總之不像正常的中國人說的話。近兩年的江蘇卷,不知出于什么考慮,“語言文字運用”刪去了兩道主觀題,增加了三道客觀題,我覺得這是一種退步。“語言文字運用”如全考主觀題,既能考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又能拉開差距。現在報刊上的文章,標點、詞語、語法錯誤比比皆是,命題可以從中選擇一些典型的讓學生修改,改對得多就多得分,改對得少就少得分,改不出不得分。
三、試題要有趣
試題有趣,考生看到題目如果發出會心一笑,可以緩解考生的緊張心理,有利于考出學生的水平。當年陳寅恪以“孫行者”為上聯,要求學生對出下聯,這題目就非常有趣,直到現在還有人津津樂道,爭論陳先生的答案到底是胡適之、祖沖之還是王引之。
材料要有趣。文言文的材料,凡選傳記類的多無趣。今年江蘇卷雖然選的是墓志銘,實質和傳記差不多。這類文章從內容說大同小異,傳主或善治軍,建軍功;或善治民,有政聲;或死得其所,增謚美顯;或受冤下獄,死不瞑目。從語言角度來說,常有—堆官職、人名、地名造成閱讀障礙,加上受試卷篇幅的限制,命題人常會做必要的刪節,結果抽去了血肉,只留下筋骨,即使原本有趣的文章也失去了趣味。現代文也一樣,選文一被刪,文氣和文味都受影響。因此,最好選擇不用刪的文章。今年江蘇卷選的兩篇現代文,可讀性強,較去年有趣。
題目要有趣。以“語言知識運用”題為例,社會上流傳的一些段子,只要是內容健康的,選擇合適的作為命題材料,都是很好玩的。例如: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這里的兩個“多少”意義不同,可請學生再仿一句,要求仿句中“多少”的意義和原來兩句都不同。再比如:
甲:豆腐多少錢?
乙:兩塊。
甲:兩塊一塊啊?
乙:一塊。
甲:一塊兩塊啊?
乙:兩塊。
甲:到底是兩塊一塊,還是一塊兩塊?
乙:是兩塊一塊。
甲:那就是五毛一塊唄。
這段對話非常有意思,它利用“塊”既可以作豆腐的量詞,也可以作錢的量詞,制造歧義構成誤會;又利用“兩塊一塊”這一壓縮語制造歧義。命題者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材料不夠嚴肅,其實可以用來命制有趣的語言運用題。
四、作文生活化
每年高考卷的作文題最遭詬病,一者作文不同于數學,識字的甚至不識字的都能發表意見;二者也有一些非理性宣泄。除此之外,和命題者追求高大上而反致心靈雞湯有關。不知為什么,作文題不敢面對生活,不敢觸及社會現實。命題走樸素的、生活化的路,既能體現生活即語文的語文觀,又有利于引導學生觀察社會,思考生活。因此,作文命題實在應該往生活化的方向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