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精心策劃了“九一八”事變,侵占了我國東北。隨后又復攻淞滬,更大調其賊軍屢肆騷擾,在天津演習巷戰,在漢口增加駐軍,在蘇杭用飛機拋炸彈,并有擾我長江沿岸及破壞我全國要埠之言。面對“彈丸小國”日本的入侵,國人逐漸意識到:一個獨立自存的國家并不是??客恋剡|闊、人民眾多、物產豐富,而新興的民氣、獨立自主的明確意識才是得以生存在世界的重要因素;面對擁有精利武器、奉行軍國主義政策的日本侵略者,中國人要本著創造文化、抵御外患的精神,從禽獸嚙人、毒草蔓延的荒涼世界之中,拿出剛毅勇敢的力量、不屈不撓的志氣;要恢復民族的精神,摧毀日本帝國主義者的鋼壁鐵壘,保障民族的生存,只要我們的精神不死,國勢總有復興之一日。因此,“要排除國難,要挽救中國,須先從恢復民族精神做起”?!懊褡寰瘛辈皇菃慰恳粫r沖動,不是單靠一時熱烈的情感,尤不是開會游行、貼標語、喊口號所能了事,它要具有以下特質:要有克服私欲,抑制小我的偉大精神;要有犧牲個人,奉仕祖國的高尚愛國心;要能殺身成仁,舍棄個人生命,為確保大生命的永遠的靈魂。而恢復民族精神,根本要從人格教育做起?!鞍l揚民族精神是目下救國唯一的方法”,成為當時教育界的共識,并力求通過學校課程中的各個科目對青少年進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實踐。
一、培養民族精神,了解固有文化:國文教科書選入大量愛國主義作品
國文學科與培養民族精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宗白華以唐代詩歌與唐代社會的關系為例,指出民族自信力——民族精神的發揚,卻端賴于文學的熏陶,因為文學是民族的表征,是一切社會活動留在紙上的影子。李絮非引用海爾伯特的觀點,“文學的傳統是保存國民的傳統之各種努力中最有力量的,文學的復活常為國民性更生的標識”,他還建議文學家與歷史家打成一片,文學要有歷史的依據(有真和善的存在),歷史要有文學的表現(有美的存在),自然會寫出偉大的作品來,“這也便是我們盡我們對于今日國家民族最大的責任了”。國民政府教育部于1932年頒布的《初中國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增加了“了解固有的文化,以培養其民族精神”,并把該條列為第一條;在對選用精讀教材之標準中增加了“含有振起民族精神者”的規定。在1936年,教育部又修正頒行了課程標準,更是明確規定初中國文課程要“使學生從代表民族人物之傳記及其作品中,喚起民族意識并發揚民族精神”。
1932年以后編輯出版的初中國文教科書,均在其《編輯說明》中明確表示編排選文時格外注重培養民族精神。如中華書局版《初中國文讀本》:“一方面顧到文學本身,一方面更注重民族精神之陶冶、現代文化之理解。多采積極發揚的作品,感情沉郁足以沮喪青年精神者不用?!闭袝职妗冻跫壷袑W教科書國文》:“選材,其內容合于喚起民族意識,陶冶學生情意者。”大華書局版《實驗初中國文讀本》:“選材更注意于民族復興之訓練,以完成國文教學之新使命?!笔澜鐣职妗吨焓铣踔袊摹罚骸案鲀灾校x列發揚民族精神的文字三、數篇,以期青年學子在此國難期間有所警惕,對于振興民族常抱有積極的思想?!?/p>
本時期中學國文教科書中選人的能夠發揚民族精神的選文,既有描寫古代愛國人物的作品,如《蘇武傳》《燭之武退秦師》;也有記敘當前抗戰英雄的作品,如《滬戰之夜》《書十九路軍御日本事》;還有介紹外國抗敵英雄的作品,如《少年愛國者》《亞美利加之幼童》等。有些教科書還把同類選文組成一個專門的單元,既方便師生教學,又能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如中華書局版《初中國文讀本》,第二冊第五組、第三冊第八組的組名為“民族精神的發揮”,該書中的教學內容提示還分別對其中的選文做了簡要的說明:《馬援傳》《左忠毅公軼事》《文天祥》《桂公塘》《任公畫像贊并序》敘述先民勇武強毅的事跡,《最后一課》暗示語言文字為民族精神所寄托,《長城外》寫塞外民眾同仇敵愾的行動,《自衛的戰爭》論現階段的中國民族不能不以戰爭為自衛的手段,《出塞二首》表示我民族一方酷愛和平、一方不棄武事的精神,《從軍》寫現代青年同仇敵愾的行動,《赴敵》《詞三首(訴衷情、沁園春、滿江紅)》為述懷及詠史之壯烈詩詞——皆以喚起民族精神為中心。再如正中書局版《初中國文》,第二冊設有“民族意識”單元,選人的都是“關于衛國御辱及發揚民族精神之文”,包括《國旗》《少年偵探》《黃花崗烈士事略序》《雪恥與御侮》《岳飛之少年時代》《林尹民傳》《孟子對滕文公問》7篇選文;第四冊設有“民族德性”單元,包括《皆有不忍人之心章》《自燕京寄弟書》《龍潭之役》《淞滬戰役之意義》《祭孫中山先生文》《玉門出塞歌》《啞孝子傳》《祭妹文》《木蘭辭》《祭田橫墓文》《伯夷頌》《止水的下層》12篇選文。
二、激發昂揚斗志,復興固有美德:國文特種(補充)讀本的編輯出版
在與學制配套的教科書增加愛國題材選文的同時,國民政府國立編譯館還組織編纂了“以喚醒我國固有民族精神為主旨”的《中學國文特種讀本》。該讀本由國立編譯館專任編譯孫俍工編選,于1933年9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其選材標準為:“對于我民族發展上有關系的先民著述及傳記;含有抵抗外侮、不屈不撓的精神的論著及抒情文;當代革命先輩之論著及詩歌;國外富于愛國思想之文藝作品?!薄皶哼x上下兩冊,上冊供初級中學之用,下冊供高級中學之用,得與正式課本參差教學”,上冊選文包括《林覺民傳》《中華民族自救之道》《恥辱之夜》《復仇》《滬戰與科學》等,下冊選文包括《蘇武傳》《文天祥傳》《十九路軍第五軍二月一日通電》《確立自信心以拯救中國》等。
1935年6月,商務印書館又出版了由鄭業建編纂、孫俍工校訂的《高中國文補充讀本》。該書“以復興我國固有美德、并喚起讀者對于固有文學之興趣為主旨”,選文標準為:“歷史中之故實,足資青年范式者;先哲之嘉言懿行,有益青年修養者;慷慨激昂富于情感之詩詞,堪資青年玩味者?!?。該讀本全部由中國古代作品選文組成,并依內容分為明恥、公忠、義勇、節操、儉約五目:“明恥”目選入了《勾踐復國仇》等4篇,“公忠”目選人了《藺相如先國難后私仇》等17篇,“義勇”目選入了《秦士錄》《木蘭辭》等26篇,“節操”目選人了《張中丞傳后序》等3篇,“儉約”目選人了《禁浮華詔》等3篇。
1934年,浙江省中等教育研究會在寧波舉行第二屆年會,與會代表對于國文教材與發揚民族之精神之聯系甚為重視,“按目下中等文選中,固不乏能發揚民族精神之教材,但非復集中纂編,故多散漫而無紀”,于是議決編訂民族文教材,“選定能發揚民族精神選文若干篇,則學生以必須精讀”,并擬于暑期內編訂完竣。民智書局也出版了江蘇省立鎮江中學國文學科編寫的《民族文選》,其中包括散文如《左寶貴死難記》,詩歌如《木蘭辭》《從軍行》,戲劇如《一致》(獨幕?。?,小說如《柏林之圍》《濟南城上》,等等。
三、爭取民族生存,堅定勝利信心:戰時(抗戰)國文讀本的編纂與發行
1936年,國民政府教育部修正中學課程標準,對公民、國文、史地等科特增關于民族精神之教材,而定之為標準,“豈特適應環境之需要,抑且為民族存亡之關鍵也”。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為喚醒我國固有的民族精神,強化青少年學生不屈不撓抵抗外侮的抗戰意識,愛國的教育家、出版家陸續編輯出版了一系列的抗戰特種讀本,選入的都是富有抗敵情緒、易使讀者感動興奮的作品。尤其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為了讓學生在戰火紛飛的動蕩環境中繼續讀書識字,同時增強爭取民族生存、堅定最后勝利的信心,更多的“戰時讀本”“抗戰讀本”應運而生(詳見下表)。
《戰時國語讀本》,專供初級中學及高級小學在抗戰時期補充國語之用,全書有28篇課文,分為五大單元:關于敵人瘋狂的侵略行為、殘暴的野蠻行動、我們英勇的抗戰精神、我們當前的外交方針、我們民族的后方工作。選文包括議論文(如《“泥足”是終究站不住的》)、記敘文(如《救護傷兵們》)、說明文(如《倭寇侵略中國的鳥瞰》)、書信(如《致前方戰士書》)、詩歌(如《對日經濟絕交歌》)、小說(如《虹口在火燒》)、劇本(如《最后的一課》)等多種文體。為了增加讀者興趣,還插入了抗戰名畫五幅。該書1937年11月發行,到1938年5月已經三版,可見其發行銷售之順暢。
《戰時初中國文》全書41課,共選48篇詩文,包括了當時政界、軍界、文藝界著名人士的作品,如毛澤東《長征》、林彪《平型關戰斗的經驗》、宋慶齡《向光榮的將來前進》、馮玉祥《閻烈士》、茅盾《孤島見聞》、李初梨《初入延安的印象》、田漢《堅持抗戰與積極辦法》、王統照《伙伴你該聞到這一陣腥風》等。
《抗戰時期中學國文選》主要由時文組成,并按照文體進行單元分類,如記敘文《月夜訪大場戰線記》《平型關之血戰》《二十九軍的兩個抗敵英雄》,小說(附小品文)《我有右胳膊就行》《偉大的抗戰》《東北——我的母親》,戲劇《盧溝曉月》等。
《戰時初中文選》也是全由慷慨愛國之作組成,如《毅力》《少年愛國者》《寄東北同胞》《空軍的第一戰》《勝利的曙光》等。
《抗戰讀本》共十單元92課,內容分政治、經濟、軍事、地理、歷史等,采混合編排法。十個單元的名稱分別為敵人的侵略、瘋狂的野歌、認識敵情、全面抗戰、游擊隊與發動民眾、后方工作、尋找戰友、殘酷的戰爭、敵我的再認識、最后勝利。該書的編排非常系統,如第一單元“敵人的侵略”,就包括《甲午之戰》《九一八》《一二八》《塘沽協定》《日本企圖分割華北》《盧溝橋事變》《八一三》,按照時間順序詳細介紹了晚清以來日本對中國發起的歷次侵略;第三單元“認識敵情”,包括《日本人》《日本軍人與內閣》《日本的軍事工業》《日本的經濟》《敵國現勢》《敵國弱點》等,系統地介紹了日本當時的國情國況,力求讓讀者“知己知彼”,樹立抗戰必勝的信心。
教科書更像是一個社會的理想寄托,不論是國家權力機構還是精英知識階層,都力圖通過這種形式塑造理想的未來民眾。抗戰時期,在國家危難之時,民族存亡之際,為了避免養成“唾面自干”“逆來順受”的不抵抗主義陋習,有志之士紛紛主張把國文教科書中不合時代思潮的題材一概刪去,并補充富于抗戰情緒(如《沈云英傳》)、富于忠貞之氣(如《正氣歌》)、富于果敢之氣(如《項羽破釜》)的作品,從而建設新的、勇于抗戰的國民心理,以挽救國運的危殆。此時,不乏正直的教育工作者、編輯出版者,他們在國難當頭民族危機的時刻,高舉反抗侵略、抵御外辱的大旗,自編戰時國語讀本,利用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與傳播,激發青年學子的愛國之情,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民族振興的種子。

參考文獻
[1]子亭.社論:民族精神[N].河南教育日報,1932—2—28.
[2]盧建人.以民族精神摧毀日帝國主義者的壁壘[J].奮斗,1931(12).
[3]雷震.救國應先恢復民族精神[J].時代公論,1932(29).
[4]發揚民族精神為救國唯一方法:鄭廳長在福建學院校慶紀念會演講辭[J].福建教育周刊,1933(151).
[5]宗白華.唐人詩歌中所表現的民族精神[J].建國月刊,1935(6).
[6]李絮非.歷史小說與民族精神[J].圖書展望,1936(4).
[7]國民政府教育部.初級中學國文課程標準[S].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1-3.
[8]國民政府教育部.初、高級中學課程標準[S].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23.
[9]孫俍工.中學國文特種讀本:編輯例言[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1.
[10]鄭業建.高中國文補充讀本:凡例[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1.
[11]教育消息:中教研究會編訂發揚民族精神之國文教材[J].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4(37).
[12]力行.添增民族精神教材[J].民間旬報,1936(14).
[13]畢苑.建造常識:教科書與近代中國文化轉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
[14]戚維翰.戰時中學國文補充教材[J].青年月刊,1938(4).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教育的歷史回顧與現實意義研究”(項目編號11AZD067)階段性成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