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教育國際化辦學是世界大國競爭新時代提升國家競爭力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學校創建特色、實現內涵式發展的內在要求。順應國際化辦學發展趨勢與客觀要求,日本從國家管理層面明確高等教育國際化辦學戰略;高職院校以提升國際競爭力及國際通用性、共通性為戰略目標導向,制定適合本校的國際化辦學戰略規劃及戰略措施。鑒于地理、文化等因素,理性借鑒日本的經驗,有利于豐富我國高職教育中外合作辦學實踐。
[關鍵詞]日本 "高職教育 "國際化辦學 "戰略規劃 "措施
[作者簡介]韓玉(1973- ),女,遼寧營口人,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后,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石偉平(1957- ),男,上海人,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比較職業技術教育。(上海 200062)
[基金項目]本文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文化自覺的培養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ZXS13027,項目主持人:華曉芳)
[中圖分類號]G71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19-0017-04
一、日本高職教育國際化辦學戰略背景
(一)國際環境與外交戰略的不斷變化促進國際教育合作的不斷發展
1954年10月,日本作為援助國加入了由英聯邦國家主導的“南亞及東南亞經濟合作與發展的科倫坡計劃”,把與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合作作為主要著眼點,實施國費外國人留學生制度,重新開始對外教育文化交流活動,拉開了二戰后日本國際教育合作的序幕。從1954年至今,隨著國際環境的不斷變化,日本國際教育合作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1954年~1964年),開始與發展中國家技術合作時期;第二階段(1965年~1973年),加強國際教育合作的使命感和探索建立管理體系時期;第三階段(1974年~1989年),創設國際合作機構JICA和形成公私二元結構管理體制時期;第四階段(1990年~1995年),EFA世界會議以后重新修改政策和強化相關機構合作推進時期;第五階段(1996年至今),文部科學省國際教育合作懇談會提出具體的合作政策建議和實施合作的時期①。從開始合作至今,半個世紀過去了,日本國際教育合作的理念、政策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在內外部影響因素的作用下,日本不斷加強教育合作制度建設,教育國際交流頻繁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辦學應運而生。
(二)“兩個留學生計劃”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不斷深化
以1970年OECD教育調查團視察日本為開端,高等教育國際化成為中心課題。1980年后,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化從教育內容的國際化向高等教育制度、功能的國際化轉換。1990年后,高等教育國際化迎來新局面:不限于人員間的交流活動,跨國大學間的共同研究、課程教學互換、為了學分認定和學位授予而設立共同組織機構等問題成為中心②。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過程中,除國際影響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日本通過國際化政策及行政性措施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20世紀80年代后,日本加強留學生制度建設,先后制訂并實施“兩個留學生計劃”。其中,“接受30萬留學生計劃”明確規定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實現其目標的重要舉措之一。國家通過“兩個留學生計劃”,以大力發展留學生事業作為引擎,以市場的國際化迫使高等教育國際化。從教育內容的國際化到其組織、功能的國際化,增進了研究人員、學生的海外交流,以及與海外大學間交流協定的積極締結,日本高職教育國際化辦學得以不斷深化。
二、日本高職教育國際化辦學的內涵及其戰略規劃
(一)日本高職教育國際化辦學的內涵
日本學術界對“全球化”和“國際化”兩個概念的理解一直存在爭議,1990年后才將兩個概念區分開來,認為“全球化”是“國際化”的媒介,“國際化”是“全球化”的反應裝置。“國際化”是“作為自動詞的國際化”③,是指迄今對外國人形成障礙的國內法律、習慣行為等構成的封閉體系轉向對外國人開放,并使日本人獲得在國外從事活動的能力和自我革新上的努力④。日本的“國際化辦學”并非單純地將“國際維度”(international dimension)或稱“國際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整合到學校辦學活動中,而是將國際維度演化成一個戰略過程。目的是促進文明開化,實現日本教育制度國際的、跨文化的或全球的維度,引領國家提升國際競爭力。顯然,日本高職教育國際化辦學以本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思想為指導,尊重高職教育的基本屬性、基本職能,將“國際維度”或“國際教育”融入辦學實踐中,以國際通行的教育標準為基準,在不斷的教育改革中創造自身特色,提高自身的國際化發展能力。
(二)日本高職教育國際化辦學的戰略規劃
20世紀80年代后,日本在“世界政治大國”和“21世紀國際社會的新標桿和新榜樣”的總體戰略目標導向下,繼續實施優先發展教育戰略。為與國家競爭力戰略相協調,2008年第一期中長期教育發展戰略規劃明確高等教育未來五年的戰略目標之一是推進大學等高等教育機構國際化⑤;2013年第二期《教育振興基本計劃》分析了當前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存在感低下的現狀,提出未來五年教育成果目標之一是大力實施高等教育國際化,通過外語教育、學生互換交流、國際交流、大學等高等教育機構國際化、推進中小企業接受外國留學生等戰略舉措培養國際人才⑥。
總體來說,兩期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中所提到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目標,落腳點是支援高等教育提升國際競爭力及國際通用性、共通性。為確保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目標的實現,《文部科學省國際戰略》(方案)中進一步提出通過實施人才戰略,強化以知識傳播為主的大學等研究機構的國際競爭力。為此,需要從義務教育階段開始培養活躍于國際社會的人才,促進招攬親日的世界高水平外籍研究人員、海外優秀留學生以及活躍在世界的日本人等,確保“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戰略利益的實現。⑦為落實這一國際化發展戰略規劃,2008年文部科學省出臺《加快大學教育國際化計劃》,以各大學等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戰略目標與構想為基礎,分別從“綜合戰略型”和“交流程序開發型”兩個支援程序,對高等教育機構國際化辦學進行“國際共同與聯合支援”。作為高等教育機構重要組成部分的高職教育機構,如高等專門學校和短期大學,根據自身情況,以國家戰略規劃為基準,以“交流程序開發型”為主制定并實施本校國際化辦學戰略。所謂的“交流程序開發型”是指在以校長為中心的領導管理體制作用下實施的有組織的教育改革,包括高等專門學校和短期大學在內的高等教育機構以未來構想為基礎,通過和海外高校等合作進行教育研究活動,以及以單位互換為前提的短期交流及學生交流活動等的實施,促進與海外大學更密切的合作發展,生成學校自身特色的教育支援活動。⑧
三、高職教育國際化辦學戰略舉措
加快實施戰略需要有效的戰略管理。上至中央政府各省廳、下到地方都道府縣等政府管理部門,以及高職教育機構、企業與民間組織,在制度化規約下合力推動高職教育國際化辦學戰略的實施。
(一)政府統籌構建完善的國際化辦學管理運行機制
1.完善公私二元結構辦學管理體制。留學生群體結構是國家二元結構辦學管理體制的直接表征。以高等專門學校留學生為例,2007年國立高等專科學校接受的國費和私費留學生數量占總比的4.9%⑨,私立短期大學和私立高等專門學校留學生占私立學校留學生總體比例的2.49%⑩。依賴于市場競爭,接受自費留學生的私立學校把授課費等作為學校運營資金,減少了對政府預算等支持的相對依賴,促進了教育產業化、市場化。留學生群體結構的變化表明,高職教育中的二元教育結構有利于激發多方利益主體積極參與國際化辦學。
2.建立健全國際化辦學運行機制。在辦學運行機制方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相關管理部門以及學校和企業等機構均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第一,政府通過留學生制度規約相關組織管理機構合力推動戰略實施。2003年實現了第一個留學生計劃,2004年后留學生數量整體上呈上升趨勢,政府為應對嚴峻的財政狀況,財政預算支持開始顯著下降。2005年留學生數量達到史上最高紀錄之后,增長停止了。在這種狀況下,從2007年起文部科學省實施“國際教育推進計劃”11,通過財政預算投入支持,委托五市一町在規定期限內,根據全球化和區域特點,充分利用本區域已有的國際教育資源,以學校為中心,與NPO法人和大學、各市町村教育委員會等攜手進行小、中學和高校相互銜接的國際教育課程開發等實踐活動,推進區域性國際教育的發展,培養作為主人翁參與國際社會行動的人。此后,又通過《經濟財政改革的基本方針2008》《教育振興基本計劃》等系列政策,強化國際教育合作制度建設。2008年文部科學省及外務省、法務省、厚生勞動省、經濟產業省、國土交通省聯合出臺“留學生30萬人計劃”,形成了六大省廳各司其職、廣泛參與的局面。其中,文部科學省負責提供留學情報、優化留學生就學環境、推動大學國際化的預算等工作;法務省負責留學生的入境,再留資格、留學和就學一體化等問題;等等。“留學生計劃”成為發展國際化辦學的引擎,驅動高職院校師生跨國交流及院校間跨國合作。
第二,都道府縣等地方政府層層推進戰略實施。一是為國際化辦學創建良好的外部環境建設。以山形縣為例,地方政府以國家“全球化戰略”為指導,以打造“國際性豐富的山形”為基本方針,發揮本縣優勢,大力振興貿易、促進外國觀光旅游及推進外國語教育。2010年制定了“第三次山形縣綜合發展計劃”,作為縣中長期國際合作計劃方針,把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及擴大國際理解,踏實推進和海外的經濟交流、國際觀光交流強項,促進縣民與外國人和諧生活作為縣教育國際化的戰略。2011年通過“新國際經濟戰略”“山形縣產業振興計劃”“鄉村觀光交流推進計劃”“第五次山形縣教育振興計劃(修正案)”等系列舉措推動戰略實施。二是為跨國教育合作搭建橋梁。以國際室、國際交流科、國際交流協會等國際交流機構為主,推動本縣的國際交流、國際合作和國際理解教育。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支持高等專門學校等高職教育機構與國外有名的大學和教育機構締結友好關系,促進師生的交流,并對自費留學生實施獎學金資助政策。2011年至今,縣內大學與高等專門學校等接受中韓等國留學生244人。三是促進各教育階段國際教育課程體系的銜接。為減少高職教育國際化辦學的障礙,縣內形成了各教育階段相互銜接的國際理解教育體系。小學階段通過國際理解教育和外語活動實踐課(小學五、六年級必修課)等途徑加強國際理解教育。面向JICA志愿者及縣國際交流員(CIR)和教師開展國際理解講座,教師和JET項目的外語指導教師攜手實施國際理解教育。2013年縣內13所高校開設國際關系學科及相關課程,派遣部分高校學生到海外研究和國外高校學生的交流、海外的學習旅行等。12
第三,學校和企業等機構合作實施戰略。面對經濟全球化、跨國優秀人才的競爭日益激烈、對技術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的國際形勢,日本中小企業想盡辦法留住“親日”優秀留學生,希望他們畢業后留在亞洲各地的日資企業工作,而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是實現其利益訴求的根本路徑。本著官民一體促進國際合作的戰略思想,日本通過《教育振興基本計劃》等政策,管理、引導中小企業招攬優秀留學生,并通過就業援助體系建設促進學校、企業和留學生相互了解,增強企業的理解、支持和參與。例如,設立獨立行政法人日本學生支援機構、項目審查驗證委員會等組織,舉辦“全國就業指導說明會”“外國留學生就業準備研討會”等活動,進行就業支援,同時也促進校企深度合作培養國際人才。13在各大使館及海外公共辦事機構的合力推動下,建設海外實習基地和宣傳網絡。面向中小企業等人力資源管理負責人展開研討會,促進其認識“出口”國際職業教育方案,并共同開發該方案。除此之外,還與海外企業開展合作教育培養國際技術人才:建立并實施海外企業短期實習制度,進行問題發現解決型實習訓練;多機構聯合舉辦機器人大賽、程序設計大賽、服裝設計大賽等技術大賽活動;定期舉辦技術咨詢會、企業合同說明會等活動14,與海內外產業界聯合培養國際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二)三方合作普及國際標準化教育,提高高職教育國際化程度
國際化辦學實質是國內教育向國際化水準提高,其重要戰略舉措是積極推進國際標準化教育,培養具有國際通用能力的年輕實踐型技術人員。所謂國際“標準化”是指所生產產品的大小、性能和規格等方面達到國際統一的產品標準要求,在確保產品質量的同時,盡可能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及改善環境、安全生產。為適應國際“標準化”的要求,日本于1949年制定《工業標準化法》之后多次進行修訂,并頒布了一系列配套的政令,不斷建設標準化制度體系,推動國際標準化教育的制度化、規范化。“國際標準化教育”就是以國際“標準化”為核心的教育體系,“標準化”不僅是一種理念、政策和各項措施,而且作為教育要素整合到高等專門學校、大學、研究生院等高等教育機構中15。受日本經濟產業省的委托,JSA于2005年起致力于國際標準化教育的普及事業,推動工學教育建立國際標準化教育體系,培養將來能夠在國際上大顯身手的技術人員。2006年,以小學、中學、高中、高專為對象,開設了關于規格和標準化的課程,至今約有80所學校實施了這些課程,其中60%是普通高校、高等專科學校、工業學校。目前,高等教育對于標準化教育的需求有逐漸增多的趨勢。從2005年開始在大學和研究生院推行標準化教育,2007年各大學、研究生院開始試用部分國際標準化教育教材,2009年開始擴大到高等專門學校領域,在最初實施的木更津工業高等專門學校的幫助下逐步普及,充實教學計劃和課程內容。
為推動國際標準化教育普及事業,2013年以后日本政府通過財政投入支持和國際標準化教育研討等形式深入推動標準化建設,以逐漸擴大國際標準化教育范圍作為目標,在推動高等教育標準化的同時,努力促進高專與大學國際標準化教育的銜接。派遣職員作為講師到小學、中學、高中和高專學校,舉辦標準化培訓,增進理解國際標準化教育對日常生活及社會所產生的積極影響。日本規格協會組織開發了《共通知識篇》《個別技術專業篇》等標準化教材,從2007年開始在教育教學中試用16。通過調研等方式反饋分析實施情況,不斷改善和優化教材等標準化課程教學工作。
此外,文部科學省等對國內外職業能力開發進行調研,明確了“就業基礎能力”“社會基礎力”“共通能力”等職業能力的概念及諸要素,通過宏觀層面職業能力開發指導推動高職院校層面的職業能力開發。著眼于教育的國際維度,高等專門學校開設了“智慧財產教育”“技術者倫理教育”等國際標準化教育課程,強化英語教育,通過英語發表研究會、英語交流區、文部科學省的GP特色項目17、TOEIC IP考試等方式,培養高職生用英語進行技術交流和理解異文化的能力,加強溝通交流能力的培養。以國際標準化教育為導向進行系統職業能力開發,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的可雇傭性和國際通用性,確保職業能力的培養與學生終身發展需求、企業需要和國際市場需求的緊密對接。
(三)加強保障機制建設,不斷提升國際化辦學質量
國際化辦學質量保障是世界性的課題,也是近年來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焦點問題。為解決學位的國際通用性難題和辦學中外語問題的困惑,1991年文部科學省修訂了《學位規則》,允許外國留學生用英文撰寫學位論文,經學校法人審議會審查授予學位。堅持1999年《21世紀的大學形象和今后的改革方案》的基本理念,從國際視野出發,日本高職教育機構不斷加強質量建設。其亮點一是質量評價管理與國際職業標準對接。1999年設立的日本技術人員教育認定機構(簡稱JABEE),2001年面向包括高職教育在內的高等教育機構進行相關認定工作,此后不斷參照國際教育質量標準修改完善認定基準體系,確保高職教育質量的國際可比性和技術人員資格的國際互換性。二是國際化辦學質量管理從制定設置基準等“事前規制”轉向多方利益全體參與的“事后評價”。在2005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未來形象》報告建議和2006年頒布實施的新《教育基本法》的基礎上,2007年正式出臺了《大學設置基準修正》,配套實施“全球COE項目”以及2008年的“高質量大學教育推進計劃”(教育GP)。“加快大學教育國際化計劃”鼓勵各高校(包括高職)進行個性化的教育改革,并從各高校的教育改革方案中選出優秀方案,進行重點財政資助。通過典型引路,“國際共同與聯合支援”等項目引領,帶動高職教育機構提高辦學質量。
日本高職教育發展至今,其國際化辦學模式已從“融合型模式”成功走上“嫁接型”“松散型”等多模式相結合的軌道。其國際化辦學經驗表明,在留學生計劃導向下,高職院校將“國際維度”整合到辦學實踐中,創建辦學特色,提升辦學競爭力,不斷推動國際化辦學,是振興學校、振興國家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注釋]
①斉藤,泰雄.わが國の國際教育協力の在り方に関する調査研究:項目研究成果報告書[M].東京: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2009:1-2.
②③東條,加壽子.追尋大學國際化の足跡を辿る:國際化の意義を求あるて[J].大阪女學院大學紀要,2010(7):90,89.
④⑨⑩唐振福.日本教育國際化戰略研究:基于公私二元結構路徑的視角[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172,179,186.
⑤文部科學省.第1期教育振興基本計畫[EB/OL].http://www.mext.go.jp/a_menu/keikaku/detail/1335036.htm,2008-07-01.
⑥文部科學省.第2期教育振興基本計畫[EB/OL].http://www.mext.go.jp/a_menu/keikaku/detail/1339769.htm,2013-06-14.
⑦文部科學省.文部科學省における國際戦略(提言)概要[EB/OL].http://www.mext.go.jp/a_menu/kokusai/senryaku/teigen/gaiyou.htm,2005-09-16.
⑧文部科學省.平成20年度大學教育の國際化加速プログラム(國際共同·連攜支援)公募要領[EB/OL].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kaikaku/1266476.htm,2008-04-03.
11日比野正明.日本における國際教育の推進——現狀と課題[J].環太平洋大學研究紀要,2010(3):61-62.
12山形県商工労働観光部観光経済交流局経済交流課國際室.山形県の國際化の現狀[R].山形県商工労働観光部観光経済交流局経済交流課國際室,2013:3.
13文部科學省.平成23年度文部科學白書[M].東京:佐伯印刷株式會社,2012:318.
14文部科學省.平成26年専修學校留學生就職アシスト事業[EB/OL].http://www.mext.go.jp/a_menu/shougai/senshuu/1351335.htm,2014-07-18.
15吉田均.標準化教育の普及に向けた近年の取り組み[A]//日本工學教育協會.工學·工業教育研究講演會講演論文集.2010:460-461.
16吉田均.大學及び高専向けの國際標準化教育[EB/OL].http://www.y-adagio.com/public/committees/std/confs/std6,2010-09-03.
17阿久沢昇,小嶋徹也,堀智子,等.國際通用力のある若き実踐的エンジニア育成[J].日本高專學會誌,201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