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步伐逐漸加速,高校規模逐漸膨脹。高等教育規模膨脹帶來的定位不清晰、結構性矛盾突出、科技創新力不強、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等問題越來越突出。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要求不斷取得學術的制高點、推動教學創新、推動大學畢業生就業。基于這些問題和要求,高等教育有效教學的基本思路在于注重產科研教結合、課程設置跟上時代要求、注重就業競爭力培養。
[關鍵詞]高等教育 "內涵發展 "有效教學 "學術戰略 "課程設置
[作者簡介]黃慧君(1985- ),女,江西大余人,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廣東 "廣州 "510303)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19-0021-02
眾所周知,高等教育處于整個國民教育系列的頂端,對于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國民素質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重要意義。20世紀90年代以后,為適應社會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逐漸加快,規模逐漸膨脹。截止到2013年,高校在校生3000萬,具有高考招生資格的高校達到2000多所,高等教育迎來了大眾化時期。盡管我國高等教育總量可觀,但矛盾非常突出。高等教育發展與運行形態之間存在矛盾,高等教育競爭戰略理論、高等教育功用理論、高等教育成本理論之間也存在諸多分歧。這些矛盾正是呼吁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基本邏輯起點。
一、內涵式發展是提高高校質量的必由之路
1.傳統外延式發展為主的模式急需變革。傳統的高等教育是外延式發展,自身定位不清晰。就單個高校來說,辦學術型高等教育還是應用型高職教育,定位相對明晰;就整個國家的高等教育來說,是致力于辦世界一流的學術型大學還是大力發展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定位一直不清晰?!?11”工程和“985”工程實施以來,曾經燃起了辦世界一流大學的熱情,但時至今日我國大學的世界排名仍然不高。雖然國家提出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但高職院校卻成為辦學質量問題最多的高校類別。我國高等教育究竟應該朝著什么方向發展,值得深入探討。
2.提高質量是國際高校發展的共同趨勢。一方面,高校發展的結構性矛盾突出。我國的高校數量眾多,但是內部結構一直不合理。比如,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濟快速發展,對一線技術人才的需求飛速增加的時候,我國的高職院校少得可憐;而在大學生就業連年萎靡的時候,高職院校卻占據了我國高校的半壁河山。同時,重點學術大學與地方性學術大學、研究生與本科生、全日制高等教育和非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數量也不對稱。另一方面,高??萍紕撔履芰Σ粔?。“美國、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的科技貢獻率現已達到80%左右,而我國當前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僅為39%?!雹龠@與我國科技創新不足、高等教育創新不足有直接關系。從論文成果看,我國的大學論文汗牛充棟,但刊載在世界一流期刊上的論文數量有限。從科技成果轉化面看,也是少有成績。
3.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高等教育在推動經濟增長、推動科技創新、推動年輕勞動者就業方面體現出很強的功利性。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成本就是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有投入就必然要求產出。就總體而言,與20世紀90年代初相比,我國的人力資源質量有了大幅提升,這是高等教育的收益之一。但是,盲目追求規模發展和速度提高,既增加了高等教育的成本,也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所以,很多研究者提出,要適當地控制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解決一些存在的突出問題。比如,在高等教育的規模上,從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人口增長等因素來看,“2013—2030年高等教育規模年均增長率應控制在1.76%內”②。另一方面,在較高的教育成本下,高等教育的產品卻出現了嚴重的質量問題。大學生可以看作是高等教育的產品,但近些年來這種產品連年滯銷,大學生的低就業率、高待業率、高失業率問題非常突出。大學生就業難在美、日、英等國也曾出現過,但卻是在進入發達階段才出現的。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勞動力素質總體不高,出現嚴重的大學生就業難說明我國高等教育確實存在很大的問題。實際上,從高等教育功用理論來看,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目標具有不確定性。上大學不表現為一種特殊的目的,只是追求的一種生活方式。③因此,在就業競爭不斷加劇的情況下,提高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選擇。
二、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求與實質
1.不斷取得學術制高點。學術成就是大學排名的首要因素。世界一流大學都是研究型大學,學術影響力是其核心競爭力。我國大學一直有弘揚學術的傳統,蔡元培曾說過“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也”。長期以來,受國家經濟實力、辦學經費等條件的限制,我國大學的學術水平一直表現欠佳。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大學在規模和實力上有了較大發展,但與學術制高點依然存在差距。這與我國快速提升的國際地位是極不相稱的。鑒于我國大學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有的學者提出了教學型大學和創新型大學的概念,但進行科技創新是所有大學的內在要求,缺少科技創新能力就不配稱為大學??萍紕撔率侨〉脤W術制高點的重要途徑,大學與經濟發展的融合則是手段。埋頭做學問、搞科研容易造成科研與經濟兩張皮,大學應該廣泛參與經濟社會發展,鼓勵教師走向社會,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做有質量的科研,并進行相應的制度改革。
2.不斷推動教學創新。雖然世界一流大學都是研究型大學,但是參與世界性的科研競爭對于我國九成以上的大學來說還不現實。我國大學在目前階段的主要任務還是教書育人,推動教學創新對于其內涵式發展有多方面的意義。我國高等教育教學目前的主要問題表現為課程設置陳舊、實踐教學不足。比如,當前高職教育的突出問題是畢業生就業難、學校招生難,但一切問題的核心還是課程。無論是辦學定位,還是人才培養模式,最終都要通過課程設置來體現。因為以追求就業為直接動力和特色,所以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課程模式應該以項目課程為主。但是,目前高職院校的課程仍然沒有突破學術知識的表征方式,以理論為載體、以學校課堂為場所是這種表征方式的主要特征。既然高職院校教育的目標是要把學生導向就業和工作,就應該以工作任務為中心設置課程。
3.推動大學畢業生就業。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目標具有不確定性,這種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高等教育的發展還要體現出階段性的要求。在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必須要體現出推動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功利性。“培養方式上過多的共性、素質教育的形式化與表面化、教育評價中的機械化與教條化”④,這是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從就業的角度看,綜合素質高、學識個性與技能個性突出的大學畢業生才是勞動力市場歡迎的。凱特在1983年率先借鑒波特的戰略理論提出了學術戰略的觀點,取代了當時較為流行的高等教育運營管理理論。從學術戰略出發就是要取得學術的制高點,這是提高就業的重要路徑。我國實施的“211”工程和“985”工程為學術戰略的達成提供了雄厚的物質保障,但學術戰略達成的關鍵是創新型的學術隊伍。我國的大學越來越成為經營化的實體,不利于學術戰略目標的達成。日本的研究者認為,我國“不少(高等)學校都通過經營教育事業、創辦企業賺取了高額利潤”⑤。把大學辦成一個類似于企業的組織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如果大學都把創收作為自身的隱形使命,那么學術戰略目標是永遠也達不成的。
三、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實施途徑與基本思路
1.強化質量意識,轉變高校辦學理念。突破課堂限制,進行產科研教結合的綜合性發展、綜合性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例如,美國的大學園區都是高校和高科技企業林立,產科研教互相交替,彼此融為一體,斯坦福大學促成的“硅谷”科學工業園區就是一個典范。大學教師在這樣的環境中容易得到更多的參與科研項目的機會,大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更容易受到創新精神的熏陶,大學在這樣的格局中更容易走在科技創新的前沿,學術戰略目標也更容易實現。從廣義上來說,產科研教結合是一種大實踐教學。除了斯坦福大學這樣的世界一流大學之外,美國一些普通的大學甚至社區學院也非常重視大實踐教學。美國社區學院的師資構成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師資隊伍中兼職教師占65%,專職教師占35%,兼職教師每學期只教一門課,專職教師則每學期教五門課”⑥。其中,專職教師是來自于學術型大學的博士或碩士畢業生,主要講授理論性強的課程;兼職教師則來自各行各業,主要講授實踐性、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借鑒這些經驗,我國高校應切實采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廣大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堅持以學生為本,在進行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注重相關理論教學,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僅讓學生學習理論知識,更要指導和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
2.勇于改革創新,激發體制機制活力。高等教育是隨著時代發展的,高等教育課程設置也應緊跟時代。比如,近幾年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這就要求增加就業課程。當前,大學生在就業中眷戀大中城市,不切實際地希望得到高薪,不愿進行自我創業,不愿積極主動地找工作。在大學階段設置就業指導課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這種情況。大學所設立的課堂要體現出時代特色,與時代相適應。例如,在大學中文專業文學史課程中,古代文學史和現代文學史的比重較大,當代文學史的比重較少,而且當代文學史中也見不到郭敬明、韓寒等80年后作家的名字,這樣的課程設置就沒有體現出時代性。如果在中文系的課程中多設置一些文化產業、經濟應用寫作的課程,則會使教學更有時代氣息。
3.突出辦學特色,增強核心競爭能力。在很多發達國家,接受高職教育的學生和在學術型大學學習的學生沒有明顯的高低尊卑之分。這主要是由于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有很強的就業競爭力,畢業后能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目前階段,我國學術型大學的畢業生和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在就業上都沒有明顯的優勢,就業競爭力不足是一個突出的問題。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畢業生只有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才能在社會上爭得一席之地。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幾乎所有的大學畢業生都要進入次要勞動力市場,這需要大學教育減少理論課程的比重,著眼于提高學生的一線實踐能力,注重實踐教學。因此,高等教育要通過師資結構的調整、課程結構的調整、培養模式的轉變來突出自身的辦學特色,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總之,高等教育的過度膨脹帶來了很多負面效應。高等教育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由規模擴張轉到內涵建設上來,切實解決定位不清晰、結構性矛盾突出、科技創新力不強、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等問題,緊跟時代發展,注重產科研教結合,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注釋]
①周運蘭,曾浩.我國科技進步的產權制度約束與路徑選擇[J].財經問題研究,2011(7):32.
②李碩豪,李文平.2013-2030年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發展研究——基于適齡人口和經濟水平的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6):73.
③田磊.論高等教育的終極目的與現實目的[J].教育探索,2009(3):7.
④余琳,李衛國.我國高等教育現狀與改革面臨的問題[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3(3):83.
⑤(日)石川智也.中國高等教育現狀[N].朝日新聞,2009-05-04.
⑥張蘊啟,李靜森.美國社區學院的功能與使命對我國高職院校發展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3(3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