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立科學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完善教學質量保障機制,既是高校生存與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所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文章探討了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理念,提出以人為本、系統規劃、持續推進的建設原則與分析質量生成過程、找出質量控制關鍵點、科學定位、擬定質量標準等建設思路,同時闡明了五個具體組成系統的工作內容和質量要求。
[關鍵詞]高等教育 "質量保障 "科學質量觀 "全面質量管理
[作者簡介]嚴欣平(1957- ),男,四川江油人,重慶科技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張其敏(1972- ),女,重慶人,重慶科技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教學質量監控;王光明(1971- ),男,山東臨沂人,重慶科技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重慶 "40133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度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大項目“高等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編號:111022)的最終研究成果和2014年度重慶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應用技術型高校本科教育教學評估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431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19-0029-02
學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養,人才培養目標要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活動來實現。教學工作質量的優劣,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因此,建立科學有效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既是高校生存與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所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
一、高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理念
先進的理念是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前提,核心就是要解決保證什么樣的教學質量(what)和怎么保障質量(how)。所以,教學質量保障首先要制定教學質量目標,然后以合適的方法做合適的事情,這就需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和全面的質量管理理念。
1.樹立科學的高等教育質量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科學的教育質量觀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體現了科學發展觀“全面、平衡、協調、統籌兼顧”的方法論原則,具體內涵包括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多元化的質量標準。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培養目標的學校應該有不同的質量標準,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但是,實踐中卻往往存在“攀高”的現象,一些高校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應扮演的角色,在質量標準上出現偏差,導致教學工作與人才培養目標的不協調,使質量保障失去根基。因此,多元化的質量標準、科學的人才培養定位以及相適應的教學工作是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前提。
第二,滿足社會的需求性。需求性就是適應性,具有適應性的高等教育質量觀是指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服務滿足受教育者個人需要的程度,以及所培養的人才滿足國家、社會和用人單位需要的程度。這兩種程度越高,則認為人才培養質量越高,教學工作效果越好。因此,只有質量標準符合人才成長規律、滿足社會各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多樣化的需求,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才更有針對性和實際意義。
第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主要表現在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三個方面。因此,高校既要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專業技能的掌握,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品行和道德,培養學生與人交往、團隊合作、面對挫折克服困難等綜合素質,提高學生“做人”和“做事”的能力。因此,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是學校各個部門的共同責任。
2.樹立全面質量管理理念。全面質量管理是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一種全新的現代質量管理理念,其核心在于通過全過程監控、全員參與、全面介入,多方法、多手段地達成實現管理目標。
第一,全過程管理。質量形成于過程,因此質量管理的范圍要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即對教學質量的產生、形成和實現過程,包括用人單位調研、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教學基本建設、理論與實踐教學實施、素質拓展、招生就業等全過程的管理。要把教學質量管理的重點從傳統的質量檢查(考試)轉移到對質量形成全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質量監控上來,要以預防為主,確保培養過程各環節的質量。
第二,全員參與管理。注重“以人為本”,通過對培養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行為、效果的監測與控制,促進師生全員參與。學校的每位成員,包括教師、學生、管理人員、教輔人員,所有人的教學及服務行為質量都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息息相關。既要教得好,又要服務得好,才能學得好。只有人人參與,服務于中心目標,才能做到“質量第一,人人有責”。
第三,全面管理。質量管理不只是教務處一個部門的事,而是學校所有部門的事,各部門之間的工作相互影響、相互支撐。學校各部門雖然有不同的職責,但根本目標是一致的,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因此,對教學中的問題,不能歸結為某一部門的問題,而要從全局看問題,分析其根源。只有協調配合,才能徹底解決。
第四,多方法管理。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越來越復雜:既有人的因素,又有物的因素;既有理念的因素,又有方法的因素;既有學校自身的因素,又有社會環境等外部因素。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靈活地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和方法。管理方法上,可以借鑒ISO系列標準、六西格瑪等先進管理理論;管理手段上,可以利用教務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實驗室開放系統、圖書資源系統等先進技術手段。
二、高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原則
1.以人為本的原則。堅持“教學以學生為本,辦學以教師為本”的理念,通過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使教學工作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并充滿活力。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理念,為學生個性發展創造條件,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驅動力。尊重教師的勞動和創造,積極聽取教師在教學質量建設和評價方面的建議意見,不能簡單地把質量保障視為對教師教學工作的管理。
2.系統規劃的原則。要把學校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對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各個要素、各個方面進行全面規劃和系統設計,建立科學有效的運行管理機制。根據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站在高校管理體系的高度,建立開展全面質量管理的組織機構、議事程序、資源條件,并且構建高等教育質量的目標與標準系統、決策與執行系統、信息與評價系統等。
3.持續改進的原則。根據社會、行業及個人發展的需要,堅持教學質量的自我修正、持續改進,實現閉環管理。這就要求在質量管理過程中,使影響質量生成的所有要素,包括人員、條件、運行、管理等,始終處于臨控之中,并形成信息反饋與改進機制,不斷發現問題,改進質量,從而實現不斷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
三、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思路
1.分析質量生成過程,找出質量控制關鍵點。“質量形成于生產全過程”,教育教學質量始于學校辦學定位、教學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目標及計劃、招生以及專業、課程、實踐環節的培養,終于畢業設計、學生就業、畢業生調查等的全過程。其中的關鍵在于,辦學思想是質量形成的出發點,教學基本條件和建設是質量形成的基礎,師資隊伍是質量形成的關鍵,教學運行是質量形成的核心過程。因此,教學質量保證體系需要對質量形成的關鍵要素建立明確的質量標準,實施有效的控制。
2.明確辦學定位,擬定質量標準。只有科學定位,才能擬出合理的教學目標和質量標準。教學質量目標與標準是高等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由于教育對象的差異性和教育活動的多功能性,教育質量具有綜合性,因此質量標準也是多樣的、復合的。在復合標準系統中,有些是根本的、核心的、主導的,有些則是支持的、保障的、調節的。前者主要指人才培養目標系統,后者主要包括資源建設標準、培養過程標準和服務管理標準。
3.健全機構,分解職能職責。健全的教學質量管理機構是提高教學質量的組織保證。圍繞著教學質量組織保障,需要建立一套包括教學決策指揮組織、教學參謀與咨詢組織、教學建設與運行組織以及教學監控與評價組織在內的教學質量保障組織。
4.健全保障制度,規范教學運行。高校內部管理制度是指規范、約束、協調學校內部師生員工行為和關系的規則或程序,實現質量管理科學化和規范化最重要的基礎工作。高校應按照以人為本、依法建制、公平公正、與時俱進、流程優化、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等原則,制定教學管理規章制度,最終形成包含教學管理組織、教學基本建設、教學運行管理、教學質量監控、教學質量評價等主要板塊的制度體系。
四、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成
根據對高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理念和原則,按照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思路,高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一般由以下五個子系統構成:
1.教學質量領導與組織系統。包括教學質量的領導、管理及工作機構,質量要求為教學質量領導、管理及工作機構健全,質量管理職能職責明確,各職能部門、教學單位服務人才培養情況良好,師生滿意。
2.教學質量目標標準系統。主要內容為學校發展定位及目標、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標準、專業建設標準、理論與實踐教學質量標準。質量要求為辦學定位明確,發展目標清晰,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確立教學中心地位;人才培養目標符合學校定位,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目標標準構成具體、可操作。
3.教學資源建設與管理系統。主要包括師資隊伍建設與管理、教學經費投入與管理、教學條件建設與管理、教學基本建設、教學改革與研究、政產學研用合作平臺建設。質量要求為教學資源建設有規劃、有措施、有成效,滿足教學要求和人才培養的需要。
4.培養過程管理系統。主要包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招生、日常教學、學生工作、素質拓展、就業工作等。質量要求為培養過程管理制度健全,執行有力,教學運行規范,學生個性化培養措施得力,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思路清晰,就業率高,就業質量好。
5.教學監控與評估系統。包括教學建設與培養過程監控、教學質量分析、教學專項評估等工作。質量要求為對全校教學建設、教學運行秩序、教學規范的落實進行有效的監督檢查,采集教學相關信息,并分析、反饋與不斷改進,建立常態評估機制,形成教學質量狀態的正確判斷,為教學質量的有效控制提供決策依據。
總之,隨著社會環境及市場需求的變化以及對教育規律認識的提高,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與改革將是高校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變化是永遠的,教學質量工作也永遠處在變化之中,只有各方面不斷創新,隨著學校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地調整教學質量工作策略,才能使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工作永葆長效。
[參考文獻]
[1]戚業國,代蕊華.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思想與方法[J].教師教育研究,2007(3).
[2]葉紅.本科教學質量保障與監控體系的構建與運行[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7).
[3]丁偉,于珍彥.大學教學管理理念與質量監控體系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1(6).
[4]湯曉蒙.科學質量觀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理念[J].大學:學術版,2010(9).
[5]黃親國.高等學校全面質量管理的探討[J].現代教育科學,2003(2).
[6]袁國秋.引入全面質量管理理念提升高等院校教育質量[J].現代管理科學,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