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具有促進校企合作的健康發展、促進高職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等重要意義。文章總結了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國際經驗,提出思想認識要到位、完善機制是保障、人才培養是核心等我國高職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建議。
[關鍵詞]校企合作 "園林工程 "國際經驗 "長效機制
[作者簡介]程倩(1981- ),女,河南開封人,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生物工程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園林規劃設計、園林植物;左金淼(1976- ),男,河南新鄭人,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生物工程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園林規劃設計。(河南 "鄭州 "450045)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19-0034-02
一、高職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重要意義
所謂校企合作,就是學校和企業共同努力培養高素質人才。在校企合作中,學校和企業的分工是相當明確的。學校主要負責招收學生,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培育學生的基本技能;企業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崗位,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學習相關崗位的專業技能。通過學校理論教育與企業實戰教育的結合,能夠更好地提高技能。因此,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有助于促進校企合作的健康、長久發展
校企合作是當前職業教育發展和改革的一個主要方向,同時也是高職院校尋求自我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教育培養模式要想快速從學校和課程為中心轉變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在校企之間建立長久、穩定的聯系,實現企業和學校的雙贏,要求高職院校在辦學時依靠行業企業的力量,使教育和社會生產結合在一起。
(二)有利于促進高職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有助于以學校為主體、校企共同管理和教育學生的新的教學模式的形成。校企合作能夠幫助學校在開設專業時更多地考慮市場的需求,并且根據市場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既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也關注職業態度和職業素養的養成。
(三) 有利于深化對校企合作的理論研究
目前,對國內外校企合作的研究仍存在諸多不足。首先,雖然目前國外已經有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及機制,但是在對國外校企合作進行經驗介紹時并沒有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進行分析。其次,我國目前的校企合作機制研究更多以學校為中心,忽略了企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研究深度不夠,只是對個別案例進行研究,缺乏對普遍規律的探討。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有利于深化對校企合作的理論研究。
二、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國際經驗
(一)德國職業教育中的校企合作
德國最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是“雙元制”教學,它主要是由傳統的“學徒制”教育模式轉變而來的。在“雙元制”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僅可以在學校學習一些基本的理論知識,還可以到企業進行實戰性的教育,這樣學生不僅能受到基礎的理論教育,還能學到一些社會中的實戰經驗。學生在學校和企業學習的時間比例大致為3︰7,也就是說學生每個星期在學校學習1~2天的理論知識,剩下的3~4天可以去進行實踐學習,這種模式促進學生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
(二)美國職業教育中的校企合作
美國的教育模式比較注重學生的興趣教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也比較多,主要包括四種:一是工讀輪換,同一年級的學生一半在學校讀書,另外一半在企業上班;二是半工半讀,一天的時間一半在學校,另一半在工廠;三是勞動實習,每年都會有一次實習的機會;四是白天在工廠上班,業余時間進行學習。美國高等教育的教師資源是由企業人員和相關專家組成的,他們大多是兼職老師,所承擔的教學崗位也與他們的工作崗位有關,他們上課大都是選用自己編制的實戰性更強的教材。同時,學校的專職教師也會利用自己的假期到企業去進修。這種教育模式既為企業提供了豐富的人才資源,同時也使得學校可以根據企業的需要及時調整教育計劃。
(三)日本職業教育中的校企合作
在日本,每個企業都有自己投資建立的高職學校,企業員工可以在自己企業的學校內進行深造和學習。日本的職業教育受市場因素的影響較大,并且教育內容由企業所欠缺的崗位直接決定。同時,日本所有的畢業生在進入企業之前都要經過企業自己的培訓,培訓合格才可以正式上崗工作。不僅如此,日本的高職教育還比較注重產學結合,不僅僅依靠企業,還需要學校教學資源的配合。
由上所述,可以總結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一些經驗。一是合理安排教學和實踐的時間,要想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必須通過學校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將部分財政收入投到高職教育中,同時還要鼓勵企業參與到高職學校建設中,這樣可以很大程度地減小政府的財政壓力;二是堅持終身培訓的理念,活到老學到老;三是師資隊伍要由企業人員和專業人員共同構成,要讓相關專家學者參與教材的編制,結合實際設計教學內容;四是學生在進入企業前要由企業進行單獨培訓,只有培訓合格后才能參加工作,在教學時同樣要注重學校資源的配合。
三、我國高職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建議
(一)思想認識要到位
隨著市場多元化的發展,企業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大部分企業認識到了人才素質的重要性,開始將目光轉向學校。學校是人才成長的地方,但是如果學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沒有對企業的需要進行分析,也不能為企業提供適合的員工,就很難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要想在思想認識上到位,就必須對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有全面的了解,了解其發展歷程、現狀及意義、實際效果,并且根據學校實際及企業實際需要做出綜合分析。
(二)完善機制是保障
一是政府引導機制。只有在政府的宏觀指導和相關政策的保障下,才能有效地建立起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因此,政府要建立和完善與職業教育相關的投入政策,成立校企合作教育指導組織,更好地對校企合作教育工作進行指導,保證教育工作的良好發展;要加快相關政策法規的完善,明確規定校企雙方的責任和義務,以此來規范校企之間的合作。
二是約束激勵機制。激勵機制的作用是充分調動校企雙方在培養人才方面的積極性,穩固和擴大合作的成果。可由相關人員和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探討如何培養人才,制訂教學計劃。校企雙方進行相互兼職,聘請企業的專家或師傅來學校定期進行授課,制定兼職人員的獎勵制度,引入退休的企業老師傅作為學校的正式教師。約束是伴隨激勵而產生的,只有進行約束才能使各方面更加規范和完善,從而更有利于學校和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建立,需要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校企合作順利進行。學校和企業之間可以簽訂具有法律效應的協議,明確規定雙方的責任和義務。
三是組織保障機制。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行離不開一些相關部門的參與和相互合作。相關的教育、財稅等部門應建立關于校企合作的統籌方案與機制,進一步明確各部門在高職校企合作中的責任與義務,進而在高職院校推行校企合作的過程中發揮各自的作用,實現各部門間的有效合作。另外,各級政府與相關部門可以共同構建一個與高職校企合作密切相關的組織,進而以此為平臺,對高職校企合作的開展進行規劃與整合。
四是資金保障機制。高職院校在推行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時,必然會涉及教學、畢業生就業等環節以及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師資力量加強等一系列措施,而這些環節和措施的推行無疑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撐與前提。可以說,經費的籌集是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基礎與前提,而多渠道的資金籌集是校企合作的必然選擇。要建立多渠道的資金籌集途徑,首先,相關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穩定的財政收入保障機制。推行高職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更多的資金還是依靠財政的大力支持。為此,相關政府部門應進一步明確財政對于高職校企合作的投入力度,并且逐步調整教育在財政支出中的比例與結構,進一步增加對高職校企合作的經費預算,保證財政支出在高職院校推行校企合作方面的穩步增長。其次,要提高社會力量對于高職校企合作的支持與貢獻,應進一步鼓勵各種形式的企業對于教育的投資與支持,減少對于民間資金投入高職校企合作的限制,為民間資金流入高校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與保障,進而推動民間資本對高職校企合作的投資。最后,可以針對校企合作設立專項基金,進一步發揮社會資金對于高職校企合作的作用,鼓勵民間以各種形式建立的高職校企合作基金組織,同時允許采用社會捐助等方式籌集高職校企合作經費。
(三)人才培養是核心
培養社會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最佳途徑就是產學研相結合。目前,大部分職業院校的實習實訓基地只是一種形式,學生的實踐教學開展得并不好,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產生了嚴重的阻礙。因此,要加快形成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具體的形式有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等,使學生在實際的工作環境中展開學習,并且對書本中的內容進行創新,對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從而形成一種新型的互動式校企合作模式,這種模式對學校和企業都是十分有利的。
(四)調整定位是關鍵
在校企合作中,學校占據主導位置。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主導性,進一步開拓創新,構建更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模式。高職院校應進一步融入校企合作模式中,深入探討校企合作開展的具體細節和過程,為其他學校與企業開展合作提供相應的參考與借鑒。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進一步提高為企業服務的能力。企業作為一個營利性組織,在進行決策時會為自身的經濟效益考慮。因此,企業在參與校企合作時,不可能以犧牲自身的利益為前提來支持高職院校的發展。只有通過雙贏的方式才能進一步開展校企合作工作,而高職院校只有進一步提高和完善自身的行業服務能力,才能進一步吸引相關企業參與到校企合作中。高職院校要充分考慮校企合作能為企業帶來什么,積極進行思路的再轉變。既要為企業培養出符合要求的人才,利用本身強大的科研能量,幫助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也要利用其在行業內部的地位,組織多種活動,幫助企業獲得一些潛在的客戶群體,提升企業的合作熱情和積極性,更可以通過媒體進行宣傳,增加企業的美譽度。
總之,高職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要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教育發展實際,制定適合我國的長效機制。每一個高職院校的教師都應堅持創新,積極地借鑒一些先進的經驗,努力使我國的校企合作機制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亞妮.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國際比較[J].高教探索,2004(4).
[2]葉偉媛.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對策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09(4).
[3]王勇,杜學元.斯坦福大學產學研一體化模式的啟示[J].教育與現代化,2005(1).
[4]孟慶偉,孫建輝.校企合作創新動態過程案例研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4).
[5]楊真.基于高職院校主導的校企協同創新模式研究[J].新課程研究:中旬,2013(6).
[6]陶艷.高職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研究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