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探討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建設的問題,認為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建設應該具備共時性和歷時性、實踐性和開放性、銜接性和完整性等特征,審視了當前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建設的實然狀態,提出建立教學團隊可持續發展生成體系、提升教學團隊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構建適應中高職教育銜接的新型教學團隊的建設路徑。
[關鍵詞]系統論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高職院校 "教學團隊建設
[作者簡介]胡恩保(1983- ),男,安徽無為人,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沈燕(1966- ),女,浙江蕭山人,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副院長,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浙江 "杭州 "31123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浙江省教育廳科研資助項目“基于‘零缺陷’理論的高職工程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201329470)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19-0054-03
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建設的應然特征分析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我國在新時期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從現代職業教育應該具有的功能角度來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升級、受教育者終身學習以及中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三方面需求。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建設是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供師資支撐的有力舉措。根據系統論的觀點,系統是由具有有機聯系的要素組成的、具有新質或特定功能的綜合體。由此,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則是由團隊愿景、團隊主體、團隊結構、團隊文化、團隊運行機制與團隊環境等因素構成的有機系統。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建設需要及時內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倡導的價值理念,助推職業教育發展產教融合、中高職銜接的實現。作為系統的高職院校教學團隊應該具備以下特征。
1.共時性和歷時性。索緒爾提出共時性和歷時性這一對術語來對系統進行觀察研究。共時性是指在某一特定時刻該系統內部各因素之間的關系。歷時性是指一個系統發展的歷史性變化過程。任何一個系統都具有共時性和歷時性兩個特征。在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建設過程中,共時性表現為教學團隊成立之初的靜態結構,是一個教學團隊在成立時所具有的人、財、物的組成,包括團隊負責人,團隊成員,團隊成員的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和專兼職構成比例,團隊建設中能夠獲得的資源等。歷時性表現為教學團隊建成后的發展過程,包括為實現團隊愿景目標而建立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及團隊建設規劃。相比共時性的靜態結構,歷時性的發展過程更為重要,因為一個優秀的教學團隊不是先天給定的,也不是幾個優秀教師的簡單組合,而是不斷生成的,教學團隊的發展需要長時間的孵化和培育,離不開科學的規劃和每一個成員的共同努力。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建設既要追求共時性的起點之優,更要關注歷時性的生成之態和過程之美。
2.實踐性和開放性。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需要高職院校走產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道路。學校和企業、行業將進行比以往更加深入和廣泛的互動。高職院校教學團隊為應對產業升級培養人才的需要,要進一步加強“雙師型”結構教學團隊建設,體現高職院校教學團隊的實踐性。高職院校教學團隊作為一個與外界環境不斷進行信息交換和交流的系統,從輸入的角度看,需要及時掌握行業、企業一線正在進行的技術革新、使用的新材料和新設備,把握產業升級過程中形成的管理經驗和管理理念,同時輸出社會服務,基于自身專業優勢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和管理難題,引領企業發展方向。通過革新教學理念、改善教學手段培養出企業升級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向企業輸出人力資源。實踐性的實現需要高職院校教學團隊系統體現開放性。一個系統如果不能與外界環境進行有效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就會變成一個封閉系統而逐漸走向衰落。高職院校教學團隊越開放,教師就越能共享到企業、行業一線的新技術,真正培養出與產業對接的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職教學團隊建設要突破當前局限于以一個高職院校為主,其他企業行業人員簡單拼湊而成的窠臼,開展基于校際、跨行業和跨專業的組織更為緊密的教學團隊建設。
3.銜接性和完整性。現代職業教育明確提出,建立中高職教育的銜接體系,按照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的理念,是打通職業教育各個層次的連接渠道。銜接將成為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詞。國務院提出在未來10年完成中高職教育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材體系、教學過程、人才標準等十個方面實現銜接。各層次職業院校的教師將成為實現中高職教育各方面銜接工作的主體力量。中高職教育銜接的前提是從事中高職教育的人的銜接。而高等職業院校教學團隊處于承上啟下銜接院校的樞紐位置。因為高等職業教育處于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高端,下牽中等職業教育,上接應用型本科和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對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具有引領和導向性的作用。 高職院校教學團隊需要改變與中職院校和應用型本科彼此隔絕、相對封閉的格局,探索新的組織形式,創新與不同層次的職業院校合作機制,與中等職業學校和應用型本科院校進行有機銜接。
二、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建設的實然狀態審視
1.團隊建設重名虛實,缺少長遠規劃。一些高職院校盲目成立教學團隊,不能在科學研究自身專業優勢和特點的基礎上組建有效的教學團隊,為了申報而申報,為了建設而建設。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以獲得國家級或者省級教學團隊榮譽為出發點,立項完成即停止團隊建設,教學團隊形同虛設。有些高職院校雖然意識到教學團隊建設在推進校企合作、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和提升師資水平方面的重要性,但由于缺少有力的理論支撐和經驗借鑒,管理理念和制度落后,不能對教學團隊的長遠發展進行科學性規劃,導致團隊成員對團隊發展的總目標和過程目標不清晰,缺少存在感和合作動力。團隊成員普遍認可和遵循的共享性行為準則缺少,使得團隊運作處于無序狀態。學校對教學團隊建設的整個過程缺少跟蹤、監控和指導,導致團隊負責人和團隊成員工作沒有壓力和緊迫感,團隊成員聯系松散,“1+1gt;2”的團隊凝聚優勢無法形成。
2.團隊社會服務功能較弱,難以滿足產業升級需求。高職院校的團隊建設一直秉承“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理念,然而當前高職院校教學團隊整體的社會實踐能力不強,上得課堂,但下不了工廠。一方面,教學團隊內部的兼職教師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專兼職一體化難以真正實現,應付基本的理論教學足夠,但解決具體的一線實際問題的能力仍然沒有得到較大的提升,團隊沒有形成較強的研發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目前經濟轉型各行業企業技術更新、設備更換速度的加快,深度融合的合作機制沒有形成,高職院校教師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跟上產業升級的步伐,對企業行業一線狀況生疏,無法為企業解決產業升級中遇到的問題,教學團隊的社會服務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3.團隊組織形式封閉固化,中高職未能有機銜接。實現職業教育在中高層次之間的有機銜接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立的目的之一。由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尚未全部建成,所以中高職一體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并沒有引起職教界的注意和重視,這使得高等職業院校在教學團隊建設中沒有主動與中等職業院校進行有機銜接的自覺意識。在以往教育行政管理的設置中,中高職的溝通機制較為缺乏,所以高職院校教學團隊的組織形式基本上是以一個學校的教師為主要力量,按照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要求,從本校的專業建設、課程教學和教師狀況出發建立教學團隊,少有中職院校教師的參與。應用型本科院校在轉型前,以培養本科及以上的學術型人才為目標,由于對高職院校存在傳統偏見,加上兩類院校教師在學歷層次、文化背景、人才培養定位上的差異,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建設鮮有本科院校教師參加。
三、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求的教學團隊建設的路徑選擇
1.確定教學團隊長遠愿景,建立可持續發展生成體系。美國學者喬恩·卡曾巴赫認為,“團隊就是由少數技能互補,愿意為了共同的遠景目標、業績目標和方法而相互承擔責任的個體所組成的群體。”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既要關注共時性的起點,又要關注歷時性的過程。一是根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要求,把致力于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技能人才作為每個成員所共同追求的愿景,通過科學的目標論證,全體成員的討論分析,把這一愿景內化為每一個成員的自覺意識,形成目標動力;二是建立團隊可持續發展的生成體系,圍繞長遠愿景建立教學團隊的共同行為規則,分解團隊目標的階段性目標,使全體成員能夠清楚團隊發展方向和各階段努力的目標;三是加強對團隊建設的全過程跟蹤和監控,按照事前計劃、事中支持、事后考核的原則,緊跟團隊建設全過程,發揮高職院校專業教學委員會的作用,為團隊發展提供專業服務和政策咨詢,對團隊的長遠發展進行把關和督促。
2.優化教學團隊孵化環境,提升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為彰顯高職院校團隊建設的實踐性和開放性,需要優化高職院校團隊建設的孵化環境,提升團隊的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首先,國家和地方政府要從機制上推進高職院校和企業的深度融合,為高職院校教師深度參與企業科技攻關和技術研發提供制度支撐。其次,高職院校要建立校地行企合作多方參與的開放式教學團隊,借力集團化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切實發揮職業教育集團的資源整合優化作用,為教學團隊參與企業一線工作,共享企業資源創造條件。再次,高職院校要加強對本校教師的培訓,充分利用教育部國培項目、訪問工程師等培訓載體,建立完善的師資培訓體系,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幫助教學團隊在自身專業特色和優勢的基礎上形成不可替代性的服務能力。最后,高職院校在績效評價上要重視團隊教學工作,改變以往在職稱評定、職務晉升方面偏重教師個人業績而忽視團隊工作的現狀,加大教師參與教學團隊建設的獎勵措施,開展評選團隊工作之星、卓越團隊負責人等工作,提高教師參與教學團隊建設的積極性。
3.創新教學團隊組織形式,構建適應中高職教育銜接的新型教學團隊。首先,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要鼓勵應用型本科院校、中職院校和高職院校建立銜接性教學團隊,在人才培養評估和示范建設中提出要求,為他們參與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建設提供制度支持和政策優惠。其次,高職院校要創新教學團隊組織形式,由于銜接性的教學團隊與一般的教學團隊相比,團隊成員的來源更加多元,合作形式更加復雜,可以借鑒企業“虛擬組織”形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把中職教師、應用型本科教師、高職教師和企業員工融合一體,共同開展研發和開發職業教育課程,克服地理位置限制,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協作效果。最后,要重視不同層次院校教師溝通的心理阻礙,建立和諧互助的團隊文化。應用型本科教師因為社會偏見對高職教師可能存在輕視心態,而中職教師又會覺得高職教師高攀不起。所以,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建設要深化團隊成員對職業教育是一種類型的認識,消除溝通阻礙,營造和諧互助的氛圍,形成良好的團隊文化。
[參考文獻]
[1]董偉武,羅宗火.高校優秀教學團隊孵化論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2(7).
[2]邵建東.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建設的誤區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