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民辦高校中,學風建設一直是工作的重點,良好的學風會促進良好班風的形成。民辦高校學生在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文章通過問卷調查,總結民辦高校學生存在的學習心理障礙類型,分析存在心理障礙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對策,即引導學生做好各階段有關職業的生涯規劃,分析現實社會的就業壓力和人才需求狀況,加強大學生學習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學生學習策略指導。
[關鍵詞]民辦高校 "大學生 "學習心理 "障礙 對策
[作者簡介]劉穎春(1984- ),女,江蘇宿遷人,宿遷學院基礎部團總支書記,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蘇 "宿遷 "22380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蘇北地區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立項課題“民辦高校大學生學習心理障礙的教育對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BXLKTYJ13005)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19-0067-04
民辦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新興產業,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民辦高校在人才的培養目標方面有一些共同特征,即滿足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包括各種專業的人才、專門的人才和實用型職業人才,并將他們培養成復合型、立體型的“社會職業人”。其創立讓高等教育更大范圍地實現了普及化、全民化。但是,民辦高校總體仍處于辦學的初始階段,生源質量、收費機制、社會認同等方面與公辦高校存在很多差異。在這種背景下,加強學風建設仍是民辦高校工作的重點,對民辦高校學生學習心理障礙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學習障礙
LD(learning disabilities)是西方歐洲國家慣用的省略術語。至今,可查閱到的有關學習障礙的術語和定義已經超過90種。1963年,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科克提出的學習障礙概念是國際學術界最早的界定,他認為學習障礙是兒童的發育障礙,主要體現在語言、閱讀、說話和社會交往的技能等方面,并不包括聽覺障礙、視覺障礙和智力障礙。長久以來,我國教育工作者很少探討LD的界定,他們大多是以“學業不良”“差生”“雙差生”“后進生”等名義對LD進行相關研究的。“學習障礙”“學習困難”“學習無能”等詞語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其中,“學習障礙”的出現頻率最高。但是,這幾個概念一直被混淆使用,一些研究者時常把“學習障礙”界定為“差生”“學習成績低下”。如他們認為LD兒是指那些智商雖然正常,但主要科目的學習成績不合格或低于平均成績的一個標準差以上的兒童,或者是那些由于學習成績差而被留級以及被教師們評定是學習能力較差的兒童。本文研究的大學生學習障礙指學習困難生的心理障礙。
二、研究方法
(一)對象
研究對象為宿遷學院、南師大泰州學院、中北學院三所民辦高校大一、大二、大三學生,見表1。采用網絡問卷調查方式,自動刪除無效問卷,最終提交成功問卷880份。
(二)研究工具
主要采用訪談與問卷法。在前期訪談及已有研究的經驗基礎上編制涉及學習目標、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情緒等維度調查問卷。項目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問卷題項進行因子分析,剩余 60 個題項,組成調查問卷。信度分析,進行信度檢驗時采用個別項目信度,潛在變量的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 CR)和Cronbach α系數,分析結果表明,測量問卷的組合信度為 0.88,這說明調查問卷具有較好的一致性。效度分析,計算5個分類表和總量表項目總分的相關,5個總量表與分類表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12,0.852,0.826,0.867 和 0.805,這表明調查問卷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
三、結果
(一)不同年級在學習目標、動機、態度、興趣、情緒方面的差異
從表2的目標、動機、態度和情緒4個分量表中,我們可以看出三個年級組學生的得分差異十分顯著。一年級的學生各維度的水平都相對較高,而高年級卻并未顯示出其年級優勢。
(二)學習各維度的性別差異
從表3可以看出,男女生在學習態度和動機分量表上的差異水平極其顯著。與男生相比,女生的學習動機水平更高,學習態度更積極主動,女生學習水平整體高于男生。
(三)文科大學生與理科大學生學習各維度的差異
從69頁表4可以看到,文科生,理科生和工科生在態度、動機、興趣3個量表的得分上存在顯著差異,文科生的得分明顯高于理科、工科大學生。
四、結果分析
(一)分析學習各維度的年級差異
各年級的測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學習各維度水平會隨年級的增高而呈總體下降的趨勢。一年級學生學習各維度指標要高于大二、大三學生,大三學生各維度指標在總體上略低于其他年級。國內有關學者關于學生的學習策略的研究結果與這個結論較為一致。大一學生進入大學時間不長,還沒有完全適應從中學生到大學生角色的轉變,在高中時候形成的高壓式的學習習慣仍然存在,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使自己在考試中獲得滿意成績。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從高考的重壓下解脫出來,學習壓力變小,所以學習的各維度指標變低。
(二)分析學習各維度的性別差異
結果表示,在態度、動機、目標和情緒4個分量表上,男女大學生的差異非常顯著,男生的得分明顯低于女生。女生比男生在學習中,自控力更強,更努力和細心,態度更為端正,目標更為明確。在現實社會的職業選擇中存在性別歧視,這使女大學生面臨巨大的壓力。女生學習的重要動機和目標是能夠獲得社會的認可,能夠體現其自身的價值,并能夠在未來獲得滿意的工作。男生更為理性,學習如果有興趣支撐,則會更主動。在興趣分量表上,男女生差異不大。
(三)分析學習各維度的文理科差異
結果顯示,文科大學生在態度、動機、目標、情緒、興趣5個分量表的分數明顯高于理工科大學生。文科生中女生相對較多,學習較為用功、踏實,而理工科因為專業課程難度較大,考試容易出現低分、掛科的情況,很多學生會出現畏難、厭學等情緒,進而不愿意學習、逃避學習,出現破罐子破摔的現象。文科大學生考試相對容易,但就業范圍較理工科類學生而言相對狹窄,因而文科生更注重增加自己其他知識的學習,盡量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綜合能力。所以,會出現幾個分量表分數相對較高的情況。
五、學習心理障礙類型及產生原因
根據一系列調查數據和訪談,筆者總結出民辦高校大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學習心理障礙的幾種類型。
(一)缺乏學習動力
調查結果顯示,對目前所學東西很感興趣的學生占13.75%,選擇對自己專業態度感覺一般、沒什么特別感受的占60.11%,覺得自己學習充滿動力的僅占16.93%。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很多學生對自己專業沒有興趣,因而學習動力不足,需要更多的外界督促和教師的嚴格管理。學習動力不足,往往表現為對學習提不起勁頭,上課自由散漫,不認真聽講,對教師布置的作業和任務拖拉或者不完成,甚至有厭學、棄學的消極情緒,不能堅持學習,缺乏具有社會意義和深刻的個體意義的遠景性學習動力。
(二)缺少學習目標和規劃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的占48.30%,選擇現在很茫然、不知道該如何努力的占56.02%,選擇制定了學習計劃并在認真執行的僅占18.52%。由此可見,部分學生沒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或者目標不明確,大部分時間在混日子。還有部分學生的學習只是為了博得家長、教師或他人的贊揚。一些大學生認為既然已經考上了大學,就大功告成了,缺少抱負和期望,坐等畢業;一些人習慣了由教師帶著、盯著、趕著學習,對大學學習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隨波逐流。
(三)缺乏自主學習意識
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在空閑的時間里學習的學生占29.43%,選擇上網的占31.36%;選擇自己的學習態度積極主動的占23.75%;選擇能按時完成作業,但不會主動學習的占48.64%;選擇經常去圖書館學習的占36.14%。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不夠,仍需要有外界監督和督促。
(四)缺乏學習方法策略
調查結果顯示,選擇認為自己學習效率高的僅占11.25%,選擇認為自己學習能力一般的占51.59%。民辦高校的學生,高考失利并不是因為他們智商、能力上比一本、二本的公辦學校學生差,而是因為他們不會主動地尋找適合自己的靈活變通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因而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
導致民辦高校大學生出現學習心理障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界的因素,也有內在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家庭條件較好,無就業壓力。民辦高校的學費比公辦院校高出兩倍,因而民辦高校中很多學生家庭條件較好。優越的家庭環境讓學生沒有危機感和責任感,畢業后要么子承父業做生意,要么家里通過良好的人脈關系安排好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學生來上大學就是混張文憑,因而學習態度不端正,形成種種學習障礙。二是高中基礎不好,到大學后仍自暴自棄。民辦高校的學生或是高考失利,或是在高中時成績就不好,到了大學后,對自己的定位仍然是差生,或覺得自己沒有前途,因而自暴自棄,不想用心學習。三是上進心較弱,耐挫性強。民辦高校大學生,因為高中成績屬中下游,對自己期望值不高,并且有些同學經常被教師教育談話,因而,他們中有部分學生上進心較弱,習慣了自己的平凡和普通。面對考試成績不理想,他們已經習以為常,沒有太多的壓力和觸動,也不會主動去改變成績不好的現狀。四是家庭、社會、學校因素的影響。家庭教育作為直接影響學生的一個因素,在學生的學習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單親家庭和父母關系不和諧的家庭都會影響學生的性格和發展。還有一些家長秉承讀書無用的理念,對孩子的要求是能畢業就行,影響了學生的價值觀。同時,社會多元化嚴重影響學生對成功的評判,加之就業越來越難,讓很多學生迷茫,學習沒有激情。學校的教育方法、教學模式,對學生思想的引導,也可能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讓學生產生厭學等不良情緒。
六、大學生學習心理障礙的應對策略
(一)引導學生做好各階段的有關職業的生涯規劃
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是通過自我認知,依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專業特長,結合社會與市場環境,對未來將要從事的職業和所想達到的職業目標而做的方向性方案。
職業生涯規劃可以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如缺少學習目標、缺少學習規劃等,幫助學生解決好其職業生涯中的“四定”,即定心、定位、定向、定點,使學生在平穩、正常的心態中,把握好職業定位,并盡早確定職業目標,選擇好職業的發展地域范圍,同時按照自己的理想與目標有條不紊、循序漸進地努力。
(二)分析現實社會的就業壓力和人才需求狀況
很多學生學習沒有動力,缺乏學習主動性,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身上的責任感不強,不知道目前的就業形勢和就業壓力,對人才競爭的危機感準備不足;有一部學生因為家庭條件優越,以為父母可以為自己畢業后包辦工作和出路,不需要擔心;還有一部分學生是徹底失望消沉,不知道如何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自暴自棄。
針對這種情況,必須教育學生,現代社會人才濟濟,而且職位招聘越來越公正透明,找工作時個人沒有真才實學是不行的。對于民辦高校的學生來說,培養自己的應用能力,有一技之長,仍然是可以找到好工作、有好的前途和未來的。
(三)加強大學生學習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應該重視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和提高,開設心理學必修課和開設學習心理方面的專題講座。從正面向學生教授學習心理學和健康心理學方面的科學知識,增強大學生健康心理素質,提高學習心理的自我調節能力,提高學校心理咨詢輔導的科學性并加大力度,教會大學生正確對待學習壓力,應對挫折的策略以及心理調適技巧。
(四)加強學生學習策略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
針對民辦高校部分學生學習計劃性、自主性、獨立性差以及不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的情況,民辦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學習策略、方法和技巧的指導,開展切實有效的學習策略指導。
首先,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專業思想教育,讓學生對專業產生認同感和興趣。其次,讓學生認識到高校的學習是自主的,學習內容是豐富且具有專業性的,學習方法是多樣的,學習目的是具有探索性的,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制訂合理、可行的學習目標與計劃。再次,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筆記記錄與整理、制訂學習計劃、資料查找與利用、提高記憶效果等具體的學習方法指導。
[參考文獻]
[1]高玉敏.大學生學習心理障礙成因分析及其對策研究[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2).
[2]李偉蘭.論大學生學習心理障礙的成因及基本對策[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2(5).
[3]劉鳳華.大學生學習心理障礙成因初探[J].濰坊學院學報,2008(1).
[4]聶霞.大學生學習心理障礙的教育對策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5]時斌.大學生心理障礙產生原因及其對策研究[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6).
[6]孫維武.大學生學習心理問題及處理[J].科教導刊:上,2011(9).
[7]譚頂良.高等教育心理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6.
[8]王春梅,辛宏偉.學困生的學習心理障礙與教育對策[J].教育探索,2003(4).
[9]張子羿.大學生心理學教程[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
[10]周云卿,巢傳宣,嚴煜.民辦高校大學生學習心理問題的特征及其對策[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