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業是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大學生就業尤其被政府、社會、學校以及家長所關注。起薪逐年下滑、正規就業減少、對口比率下降、流動跳槽頻繁是影響大學生就業質量的主要因素。文章探索提升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有效途徑,即加強就業指導,專業適應市場,完善服務功能,企業積極參與,鼓勵創業就業,這對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需要大學生自身加強能力培養,也需要政府、社會、企業、高校和學生自身共同努力。
[關鍵詞]大學生 "提升 "就業質量 "路徑
[作者簡介]李曉萌(1986- ),女,遼寧沈陽人,遼寧社會科學院信息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應用社會學;王新(1955- ),男,遼寧沈陽人,遼寧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應用社會學。(遼寧 "沈陽 "110031)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19-0074-02
一、影響大學生就業質量的主要因素
1.起薪逐年下滑。2014年我國畢業生數量超過700萬。根據教育部2014年7月的統計數據,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率與去年基本持平,超過70%。從就業率數據來看,就業趨勢整體向好,但2014年大學畢業生起薪無明顯上漲。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平均薪酬約為2400元/月,初次就業平均薪酬增長率低于2013年。在初次就業平均薪酬增長率呈逐年下降趨勢的同時,大學畢業生期望薪酬也相對下降。據《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大學畢業生期望薪酬為平均3680元/月,是近四年中期望薪酬最低的一年。2011年大學畢業生期望起薪曾達到最高值5000元/月,自2012年起開始持續下降,幾乎每年降幅都近千元。大學畢業生就業起薪漲幅下滑,一方面是由于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度越來越高,隨著大學畢業生數量的增多,起薪水平相對下降;另一方面,我國大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與崗位需求不能實現無縫對接,造成人才結構性矛盾相對突出。
2.正規就業減少。從我國大學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性質及工作種類來看,到國有大中型企業、事業單位就業的畢業生逐年減少,相反,到非國有企業和非正規企業就業的畢業生逐年增加。隨著新興行業的不斷涌現,一方面,受傳統就業觀念影響,我國大部分大學生畢業后優先選擇到國家正規部門就業。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傳統就業領域對大學畢業生吸引力降低,新型正規部門在短期內也難以吸納所有大學畢業生,由于政府部門及事業單位容納編制人員有限,國家正規部門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逐漸減少。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大學畢業生總量每年持續增多,國家傳統正規部門就業崗位競爭愈發激烈,大學畢業生很難尋求到合適的崗位,只能另謀新的就業崗位。相關研究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方向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從事國家傳統正規行業的畢業生數量呈下降趨勢,非正規就業人數逐年增加。應該看到,機關、事業單位、國企近十年來已經成為學生就業追捧的熱點,這些單位福利待遇高,相對穩定。但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機關事業單位的福利明顯減少,而體制外的發展機會漸漸增多,這無疑增加了吸引力。
3.就業對口率下降。近年來,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很多高校在專業設置上跟不上社會及職業崗位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一般來說,高校是通過對人才市場的分析來設置專業,形成市場—專業對口。但在實際中,一些高校單純從自身師資情況出發,并不是通過對人才市場的調研和論證,為滿足人才市場而設置新專業,造成高校專業不能夠與人才市場需求配合銜接,學生畢業后面臨尷尬就業的局面。此外,一些高校設置的專業沒有隨著人才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某些專業每年連續招生,人才供應大于需求,導致學生就業困難。還有的學校專業設置追求短、平、快,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高校的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的結構性差異使畢業生難以找到從事本專業工作的崗位,專業對口成了奢求,只能放棄專業,另謀生路。調查顯示,我國高校十大專業畢業生中,真正從事所學專業、就業對口的較少,有超過三成的畢業生“學非所用”。
4.流動跳槽頻繁。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滿意程度是指畢業生對現有工作環境、社會地位、收入以及個人發展等方面的心理感受或滿足程度。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對就業的滿意程度尚處于較低水平。麥可思發布的《2014大學生就業指標》顯示,我國2013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后就業滿意度為56%。大學畢業生流動率或跳槽頻率也能夠反映他們對就業的滿意程度。調查顯示,我國2013屆大學畢業生中有34%在畢業半年內發生過離職。同時,近年來在大學畢業生中出現了“不就業一族”,即這些不就業的畢業生一部分專門為了考研究生而放棄工作,其中大部分人是為了將來更好地就業。“不就業一族”的出現,也與我國大學生就業壓力加大和對預期工作滿意度低密切相關。
二、提升大學生就業質量的路徑
1.加強就業指導。就業指導工作應當具有針對性,為不同類型的學生提供分層指導及有針對性服務。第一,做好有針對性的輔導。對于剛剛進入大學校園的學生,為了使學生對自己有全面的認識,可以為他們進行職業興趣或相關心理測試,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及早、合理規劃。在熟悉大學校園生活及所學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可以為大二或大三年級學生舉辦相關職業知識講座,高校可以聯系相關企業單位,為學生提供合適的社會實踐或實習機會。針對即將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學校應全面指導學生如何做好就業準備、如何進行就業選擇及如何處理職場關系等,為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提前做好功課,使其掌握就業技巧。第二,做好就業心理疏通。大學畢業生在面臨求職就業時,普遍存在浮躁、迷茫等負面心態。高校應當在大學生畢業前,及時進行心理疏通及輔導,確保大學畢業生能夠順利完成從學校進入社會的角色轉變。第三,做好全面的就業服務。高校應高度重視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及時掌握和收集人才市場需求信息,為畢業生提供多種求職就業渠道,可以將用人單位引進校園,專門為畢業生進行招聘宣講,促進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相互了解。第四,做好專業就業指導。在對大學畢業生進行輔導、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應當選拔一批高素質、具有強烈責任感和事業心的專業教師,為指導畢業生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2.專業適應市場。順應市場需求進行高校專業結構調整并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我國高校畢業生求職就業時較難適應人才市場需求,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國高校教育在專業設置、課程規劃、教學方式、人才培養方案等方面更新不夠及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各企業隨之調整用人戰略,畢業生人才就業市場需求也必將發生轉變。因此,高校應當及時根據人才市場需求和用人企業需求來制定具有實效性和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并且不斷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補充及完善教學內容、專業規劃和課程設置。專業能力是學生就職重要的理論基礎,適應能力是大學畢業生從校園到社會順利轉化的必備素質,求職能力是大學畢業生面對就業市場競爭時需要的技巧和保障。高校在專業和課程設置中,與人才市場需求接軌的同時,應當全面、科學地制定教學內容,打造與人才市場需求、用人單位需求吻合的專業人才。在教學各個環節中,應當不斷根據需求,加強學生專業能力、適應能力和求職能力的培養,縮小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需求的差距,全面提升就業層次和能力。
3.完善服務功能。發展社會中介組織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安置的重要途徑,應當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就業服務體系。一方面,學校應在用人單位和大學畢業生中充分發揮媒介作用,建立就業信息平臺,使大學生了解人才就業市場需求、就業環境、就業現狀等情況,以及用人單位整體運營情況和用人需求情況。提供相互交流的信息平臺,不僅能夠使大學生樹立正確適合的就業目標,尋找自身素質與用人單位需求間的差距,及時彌補自身不足,實現滿意度較高的就業;同時,豐富的信息平臺也能夠使用人單位了解高校專業特點、學生詳細情況等信息,為用人單位招聘創造有利條件。另一方面,高校及政府應當積極扶持具備優勢的相關部門建立專業、全面的大學生畢業就業中介市場,以豐富大學生畢業后就職途徑。中介機構是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的中心,高校的就業培訓與服務是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的重要支撐,相關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是完善體系的有力保障。因此,應當形成由政府、中介機構和高校全面參與的就業服務體系,重視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積極搭建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平臺,并通過走訪、座談、對接會等形式,挖掘畢業生就業崗位需求,積極開展企業人才需求調查,實現市場調節和配置人才。
4.企業積極參與。畢業生就業能力事關企業人力資源成本和效益,關系到企業是否能獲取人力資本紅利及自身的經濟效益。應借鑒國外企業參與大學生就業的做法,一是企業向大學生提供工作,大學生在企業所從事的工作使他們能夠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并通過應用,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熟練掌握工作技能,使大學生將所學知識和實際工作聯系在一起。二是企業為大學生提供技能培訓,企業可以組織高校大學生參加工作項目,鍛煉大學生團隊合作能力,提高團隊合作效率。三是企業參與教學設計,在高校專業設置和技能培訓過程中,邀請企業參與,更及時了解用人需求,明確培養目標和重點,使教學內容與專業實際發展需求有效銜接,使學生不僅能學到專業知識,還能在學習中積累工作能力,提升就業滿意度。
5.鼓勵創業就業。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的比例仍很低,只有2%左右,僅相當于美國的十分之一。因此,高校應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重視創業教育,面對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現狀,高校應當通過創業方法指導等加強學生對創業的理解和認識,并提供創業方法、注意事項等相關內容的全面指導。通過教育和指導,應當逐步轉變畢業生就職觀念,增設創業課程,建立有利于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支持。二是重視創新意識,高校在對學生創業指導時,應當加強對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可以使用開設相關專題講座,開展模擬創業、實地調研參觀等內容豐富的教學模式。三是提供綠色通道,可以鼓勵學校后勤服務部門為畢業生創業盡可能地提供服務設施,支持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以提高創業成功率。四是搭建服務平臺,應協調各地工商、稅務及金融機構,為大學畢業生創業提供相關服務,加強大學生創業幫扶指導服務。通過培訓幫扶、載體幫扶、項目幫扶、政策幫扶、信息幫扶、結對幫扶等方式支持大學生創業,做到“創業前有指導、創業中有幫扶、創業后有跟蹤”,幫助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成功走上創業之路。
[參考文獻]
[1]郭虎子,黎維銳.大學生就業質量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價值工程,2010(11).
[2]李斌.試談基于就業滿意度的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
[3]孫艾菊,楊浩.當代大學生就業情商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