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核心競爭力,是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優秀課程”的需要,是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為此,必須解決執行力、師資力、教學力、職業傷感、精神漸凍癥等問題,努力使我們的“顧客”即學生、“顧客”的投資者即家長、用人單位、政府滿意,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具有較高“德行”水平的大學生,提升其就業競爭力,彰顯課程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高職 思想政治理論課 "核心競爭力 "提升
[作者簡介]劉德福(1965- ),男,重慶人,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慶 "40112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2014年度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重點課題“國家示范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研究”(項目編號:CQGJ13B747)和重慶市教育委員會2014—2015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提升高職思政課核心競爭力研究”(項目編號:14SKSZ5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19-0094-02
近十年來,中央及重慶市出臺了以《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為標志的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建設的相關政策,為思政課建設保駕護航。思政課建設只有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才能增強影響力,贏得應有的地位。
一、思政課核心競爭力的內涵
核心競爭力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C.K.Prahalad和倫敦商學院教授Gary Hamel于1990年提出。他們認為,核心競爭力是以企業的技術研發為核心,通過對戰略決策、生產過程、組織管理、市場開發等整合而形成的比較優勢或持續競爭優勢。多樣化的公司像一棵大樹,樹干和主枝是核心產品,分枝是業務單位,樹葉、花朵和果實是最終產品,而提供養分、維系生命、穩固樹身的根系則是核心競爭力。
將核心競爭力理論用于研究思政課建設是我們的首次嘗試。我們認為,高職院校思政課核心競爭力是指圍繞培養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法律素質及其應用能力的目標,提高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教學科研力,實現思政課實效力和影響力可持續的特有競爭優勢。思政課核心競爭力包括“五力”:一是執行力,指執行政府有關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和力度;二是教學力,包括教學轉化力(即教師將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教學價值滿足學生需要的能力)和學生接受力(即學生參與和接受教師教學活動程度的高低);三是科研力,指教師科研水平的高低,科研成果的數量和質量,將科研成果運用于教學的能力;四是實效力,指學生學習的效果(如學習成績好壞,運用所學思政課知識于其他課程學習的情況,解決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情況等);五是影響力,指用人單位對學生思“德行”的總體評價即美譽度等。
二、提升思政課核心競爭力面臨的問題
第一,動力不足,執行力待加強。思政課建設具有長期性、漸進性,其效果是潛移默化的,而專業技能的效果往往直接而明顯,這就容易導致輕視思政課建設,對執行中央及上級有關文件精神,往往動力不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依然存在,從而影響甚至削弱了思政課建設,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德行”力不高,成為畸形“人才”。
第二,師資力需加強。學緣結構不合理,重慶市高職思政課教師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學位)的教師比例較低,市內幾所國家級示范(骨干)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學歷普遍較高(如工職院思政課專兼職教師100%具有碩士或博士以上文憑),而其他高職院校往往不到30%。同時,科研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夠,創造性不強,有較大影響的學術成果少。
第三,教學力待提高。教師觀念更新不夠、走出去不多等問題的長期存在,導致知識老化、教學魅力有限、說服力不足,影響了教學力的提升和教學效果。調查表明,認為思政課教師最需要培養的能力是教學轉化力(占41.6%)、學生接受力(占40.9%)和科研能力(占27.8%)。可見,教學力已成為思政課教師最需要培養的能力。
第四,職業傷感需克服。部分高職院校對思政課建設存在漠視甚至偏見,導致部分思政課教師積極性不高,創造性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職業傷感。所謂職業傷感,是指由于思政課不受重視,使思政課教師對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存在懷疑態度,成就感、價值感降低,心情惆悵,對教學科研工作的熱情、激情降低甚至喪失的精神狀態和思想狀態。這種情況已影響了思政課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影響到思政課教學改革及其實效力、影響力。
第五,精神漸凍癥需解決。部分教師工作熱情不高,并傳導給了學生:視覺麻木,表現為理不清內涵、內容,頭腦昏昏;聽覺麻木,表現為不知所云,弄不清問題的實質,意識不清;感覺麻木,表現為學不了知識,掌握不了技能,思維停滯。由此,形成了一定數量思想麻木不仁、精神萎靡不振、意識昏濁不清、思維停滯萎縮、缺乏感染力影響力的“精神漸凍人”。
三、提升思政課核心競爭力的路徑
1.拋棄舊觀念,樹立新理念。第一,拋棄思政課不重要的陳腐觀念,樹立思政課建設成效是決定大學生就業力高低的精神力的理念。過去,無論是學校領導還是大學生,都一定程度上存在思政課無用的舊觀念,這實際上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現。用人單位的大量反饋信息表明,用人單位更看重大學生的“德行”而非專業技能。而“德行”的好壞與思政課建設力度及其效果密切相關。思想道德法律素質已成為大學生就業力高低的關鍵素質和精神支撐。第二,樹立思政課建設成效是衡量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強弱的重要依據的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講,思政課教育是養成教育和行為示范,是道德高尚化、行為生活化。那些“德行”過硬的學生,就業率高,學校的社會聲譽高,核心競爭力強;反之亦然。思政課建設成效已成為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依據。
2.提高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教學力和科研力。首先,加強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培養。思想政治素質具有根本性、決定性作用。教師只有思想政治素質過硬,才能高效地教育、引導和影響大學生,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才強;反之亦然。因而,首先要培養和提高教師隊伍思想政治素質。其次,提高教學魅力。教學魅力來源于淵博的知識、幽默風趣的語言、富于表現力和感染力的肢體動作、“夸張”的面部表情及飛揚的激情等方面的綜合。笑星、小品演員及有關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節目往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感染力、教育力和影響力,值得借鑒。最后,優化師資結構。加強引進培養高層次、高水平人才,如學術帶頭人、專家、名師等,優化思政課教師的學緣結構;培養引進教授,逐步優化教師職稱結構;重點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和提高,以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
3.建設思政課教學質量體系,提高監控力。思政課教學質量是指實施教學活動的思政課教師教學力水平,以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能指導自身學習和實踐的實效力、用人單位的認可度和評價。建立思政課教學質量體系,要重點加強對教學過程、實訓過程、教學結果等考評。
一是完善思政課教學質量保障與監控體系。一方面,完善教學質量內部保障與監控體系。建立學生、思政部、學院、第三方(外部)四級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和規章制度,通過實施規劃、加強監督、開展評估、進行考核、總結反思等環節,逐步完善教學質量內部保障體系,重點加強對教學過程質量的跟蹤監管,建立教學過程質量監管與保障體系。另一方面,建立教學質量第三方保障與監控體系。建立由學生家庭、用人單位和社會中介評價機構等構成的教學質量第三方體系,聘請行業、企業的人事經理擔任思政課建設委員會成員,共同商討課程建設和教學內容改革等重大問題。關注媒體報道,及時采取措施。堅持對用人單位和畢業生跟蹤調查,總結改進。充分利用產學結合、校際交流,積極參加課程建設和課程改革的研討活動,學習借鑒兄弟院校的成功經驗。
二是建立和完善思政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思政課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要突出注重“德行”實踐培養提升的特點。教學質量評價的主體有學生、學校和第三方。其中,學生評價是基礎,學校評價是核心,第三方評價是補充。學生評教是學生作為“顧客”應有的地位和權利,也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學生評教既給我們壓力,也給我們動力,促使我們努力改進教學手段、方式與方法,盡可能滿足學生的期望和要求。學院評教是作為辦學主體的責任和義務,可委托給學校質量建設委員會或思政部,在日常檢查、聽課情況、學生反饋情況以及召開學生代表座談會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價。第三方評教主要包括學生家長、用人單位等有關人員,主要考察學生在家庭生活以及實訓過程、生產實踐(實訓)過程中的“德行”表現,如工作態度、勞動紀律、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等。通過以上三方評價,能比較全面地衡量思政課教學質量和水平。
三是加強對學生學習力的掌控。學生的學習力是思政課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學習力的高低要通過學習效果來體現,學習效果是學習質量的終極體現,進而是教學質量的主要衡量者。考核學生學習質量就是要考核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態度、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等。要特別重視考核學生“德行”能力,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和導向功能。
4.增強思政課實效力。思政課建設要堅持實效為標準。而實效力主要體現在:學生到課率在90%以上,學生對教師滿意度達90%以上,成為學校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在目標管理考核、師德師風、教學科研等方面,思政課教師應該處于優良水平;課程建設應逐步達到省(市)級精品課程建設要求;學生的“德行”水平在同類院校中處于前茅;教學團隊在本省(市)有較高影響。
為提升思政課實效力,必須強化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實踐教學模式。要構建以學生為中心,實現學校與家庭、用人單位對接的行動模式,即構建學生—學校—家庭—用人單位“四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該模式是學生與學校、家庭、用人單位緊密聯系,學校與學生家庭、用人單位緊密聯系,及時溝通,合作育人。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踐證明,該模式有利于推動大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增強其行動能力,提高“德行”水平。
高職院校思政課的使命是讓“顧客”即學生及其投資者即家長、用人單位、政府滿意,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具有較高“德行”水平的大學生,提升其就業競爭力,彰顯思政課核心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提高思政課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實現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提出的“建設一支讓黨放心、讓學生滿意的高素質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優秀課程”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教育部 "宣傳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Z].2005-02-07.
[2]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社科[2008]5號)[Z].2008-09-23.
[3]袁貴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優秀課程——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干教師研修班全體學員座談時的講話[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6).
[4]劉德福.試論高職院校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監控與評價[J].教育與職業,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