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應通過構建高職語文課程體系來實施綜合性的語文教育。遵循系統、多元、聯系的原則,高職語文課程體系由語文基礎、口語交際、實用寫作、文學審美、社會文化、語文活動等系列課程構成。
[關鍵詞]高職 "語文教育 "課程體系
[作者簡介]周靜(1963- ),女,廣西柳州人,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公共基礎部,副教授,主要從事高職語文教學與研究工作。(廣西 "柳州 "545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2014年廣西教育廳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A類項目“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下高職語文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2JGA327)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19-0099-03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從20世紀90年代末的規模發展走到現今的內涵建設,人才培養理念和培養目標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強調高職人才職業能力培養與綜合文化素質養成的有機統一是新時期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以人為本、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成為當前高職院校的工作重點。語文學科工具性、人文性相統一的性質決定了其在學生基礎素質教育工作中的獨特價值,應當構建高職語文課程體系以實施綜合性的高職語文教育,從而與專業教育及其他基礎素質學科教育形成合力,有效服務于高職人才的培養。
一、實施高職語文教育的必要性
高職語文教育是相對于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語文課程教學具體形態而提出的一個集合性質的概念,作為綜合性教育力量其目標指向高職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其價值的實現有賴于高職語文課程體系的有效運行。概括而言,高職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構成主要有兩個方面:語言文字應用技能與人文精神素養。前者主要包括文字、詞匯、語法、修辭等知識的理解及其在實際生活工作中的靈活應用,高職畢業生應當具備以語言、思維為核心的聽、說、讀、寫基礎應用能力;后者主要包括生活審美體驗與創造的能力、對社會歷史文化的認知與評價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凝練而成的對生命(包括自然、人類)、對社會的尊重、敬畏、責任等精神意識。高職院校實施綜合性、系統性的語文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職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偏低
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基本語言表達不當、語法失范及思維邏輯有失嚴謹是較為普遍的現象。此外,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文學藝術等缺乏基本的認知,對個人、社會、民族、國家缺乏基本的價值理解與熱情,甚至部分學生對現實、未來的感知陷于嚴重困惑茫然的境地,強烈的倦怠滲透到日常生活乃至專業學習中。這種心靈精神層面的虛空及其弊害不容忽視。
為了解企業對人才素質的需求,我們曾針對高職院校畢業生語文綜合能力狀況向不同企業、不同性質崗位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在統計中有55.6%的受調查者認為語文基礎能力對個人工作發展“重要”,22.5%認為“非常重要”;認為當前高職院校畢業生語文綜合能力“普遍較差”的有39.7%,認為“普遍很差”的有8.5%;分別有53.6%、43%的人員認為當前高職高專院校“很有必要”“有一定必要”加強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不難看出,企業對人才語文綜合能力有著明確要求,而高職畢業生相關能力不盡如人意是客觀事實。
(二)高職院校語文能力培養工作滯后
近年來,高職院校語文教學改革熱情日益高漲,但從語文教育角度的觀測可以看到,大多院校實際存在著學生語文基礎能力較差、文化底蘊缺失,而學校語文教學效能低弱的突出矛盾。問題主要表現如下:第一,視野狹窄,往往以單一的語言表達技能課程代替綜合性的語文教育,未能滿足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培養的基本需要;第二,缺乏整體設計,課程設置隨意性較大,綜合性、系統性不強,以致弱化語文課程教學實效,造成語文教學資源的浪費;第三,靈活自主性差,教學組織基本以教師、教材為中心,學生語文學習選擇空間小,語文教學目標達成率不高。由此可見,當前高職院校語文能力培養工作滯后于學生發展、學校發展、高職教育發展的需要,現存問題得不到解決,高職院校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難成現實。
(三)高職人才培養的轉型需要加強語文教育
在我國高職教育規模發展的時期,高職院校教育工作普遍存在重“技能”輕“素質”、重“專業”輕“人文”的現象。事實證明,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有礙于學生的成長發展。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素質問題,資深高等職業教育專家劉洪一曾明確指出:“高職院校畢業生雖然擁有‘雙證書’,解決了眼前的就業上崗問題,但是他們在職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核心競爭力等方面的欠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顯現出來,‘文化素質’底蘊的缺乏對其從業的影響乃至一生的影響都將是深遠的。”
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建設的核心意義在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以下簡稱《意見》)強調高等職業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并明確提出高職教育要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相對于此前高職教育定位于“培養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意見》關于人才培養目標的表述意味著高等職業教育理念的轉變,學生綜合素質成為衡量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尺。
在教育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有這樣的共識:公民基礎素質的培養,與具體技能的培養同等重要,甚至更具有奠基性。因此,大力加強高職院校基礎素質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前提,而作為基礎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語文教育自然成為現代意義高職人才培養的必需。然而,受一定社會心理及現行招生體制的影響,高職院校學生語言文字表達、人文精神修養普遍未能達到高等教育階段應有的水平,從這個角度看高職語文教育工作亟待加強。
二、高職語文課程體系設計原則
構建語文課程體系是高職院校實施語文教育的基本思路,高職語文課程體系應當是一個基于畢業生語文綜合能力評估進行整體規劃所形成的內涵豐富、形式多樣、運行有序的語文教學系統。
(一)高職語文課程體系價值取向
高職語文課程體系價值取向所探討的問題,從根本上看就是高職語文教育面向何方的問題,其限制著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的構成及各級教學目標的指向。在這個方面,全人教育觀打開了觀測的理論視野。全人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完整的人”,區別于“工具化”的“半人”教育,強調教育要讓人在知識、技能、思維、精神、價值、情操等方面都得到發展。因此,從高職院校教育宏觀層面上看,人才培養應當做到專業能力教育與基礎素質教育相統一,而在基礎素質教育下級構成的高職語文教育層面,全人教育思想的指導意義在于明確語文教育亦當面向人的整體發展,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精神,以學生的健全發展為中心,構建高職語文“素質”“技能”二位一體的課程體系,讓教學運行有知識而不止于知識,有技能而不止于技能。在這里,“高職語文”是個廣義的課程概念,高職語文課程體系是多類語文教學活動的集合,其意義在于通過為高職學生所設計的綜合性語文教學活動發揮綜合性的語文教育功能,既關注學生語文基本技能的學成,也重視學生思維、精神、情感、審美的發展。
(二)高職語文課程體系設計原則
“高職語文教育”是個集合性質的概念,是針對高職學生和諧健康成長、職場發展需求而系統整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高職語文課程體系的設計上依然以全人教育觀為指導,并引入教育生態學思想作為教學實踐與研究的理論基礎。
教育生態學強調教育內在元素的關聯性及教育與環境的協調性,在這個層面,全人教育與教育生態學精神相通。全人教育認為培養“完整的人”則必須尊重學科內在元素、學科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既然世界萬物是相互聯系而不斷變化的,那么任何教育都不能孤立、靜止的存在,否則將導致受教育者內在的不和諧、個體生命與社會與自然的不和諧。由此可見,高職語文教育具有生態屬性,其效能生成與建設發展必然受到高職院校內部、外部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實施語文教育必須思考語文學科的內在規律,關注語文教學與高職教育不同層面因素的密切聯系。基于此,可以明確高職語文課程體系設計的基本原則:系統、多元、聯系。系統是指要宏觀地從高職學生整體發展的角度對高職語文教學進行整體性思考,組構一個統攝于“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目標之下、由多個門類語文課程組成的教育生態系統,從而讓指向不同的語文知識、能力在相對完整的系統背景下生成更大的價值意義。多元是指高職語文課程體系應當是一個語文學習要素多元并呈的教育系統,必須在課程內容、課程形態、教學材料、教學管理等方面提供多元選擇的空間。聯系是指在高職語文教育課程體系中,那些內涵各異、功能有別、形態不一的各類語文教學活動并非自成一統的孤立存在,它們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系,內則講究語文學科不同方面知識能力的關聯互補,外則保持語文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平衡,在有序的運行中形成語文教育“場”而作用于高職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
三、高職語文課程體系的建構
(一)對高職語文課程體系基本要素的思考
1.課程目標:提高學生語文基礎應用能力,促進人文素質養成。對于高職語文教育課程目標的研究有兩個基本出發點。一是服務于高職教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內涵應當是“社會人”“文化人”“專業人”的融合,因此高職語文課程體系的價值意義既指向語文聽、說、讀、寫、思基礎能力的培養,又指向學生精神世界的建構。二是在文化素質教育背景下開展語文教育。文化素質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基礎,語文的人文性特質使其在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方面具有獨特的學科優勢,是高職院校加強學生人文修養、促進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融合的重要力量。高職院校如果僅止于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而忽略語言文化、語言文學的精神陶冶,無疑是高職語文教育的缺憾。另外,從校園文化角度看,當前高職院校人文氛圍普遍較弱,高職語文課程體系的運行也應當在校園人文氣息的營造中發揮積極作用。
2.課程內容:組建語文技能培養與人文精神熏陶相結合的教學模塊。在高等職業教育中,語文不能狹義地視為一個內涵單一的專業性學科,而應當定位為高職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的有機組成部分。新時期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決定高職學生需要理解技能、自然、社會、文化、精神等紛繁事物之間的復雜關系,多元聚合的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職畢業生的要求也必定講究能力素質的綜合性。從學科內涵上看,語文是一個以語言為核心的包括語言、文字、文章、文學及文化在內的學科體系,因而構建語用學、文學、寫作學、文化學、美學等多學科融通的綜合性語文教育系統成為必需。在課程內容上應當致力于組建語文技能訓練與人文精神陶冶相結合的教學模塊,不同模塊之間既各自獨立而又互有依托,教學上貫通勾連相互映照,形成有利于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培養的生態環境,增強語文教育功效。
3.課程編制:構建橫有序列、縱有層次的語文教育課程體系。在課程目標的導引下,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選擇、組合,并將它們編制成一個教學體系,使之成為指導學生學習的工具。根據高職人才語文綜合能力需求,可將高職語文設計為橫有序列、縱有層次的語文教育課程體系。相對而言,這是一個內容完整、結構平衡、運行有序的教學系統,基本覆蓋高職學生職業發展的語文基礎能力素質需求。這個課程體系可以幫助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高職語文教育結構,并對自身語文知識、能力水平有個基本的評價,同時可以增強學生學習選擇的自主性和自覺性,避免如今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學生選課較為盲目的問題,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二)高職語文課程體系的基本構成
基于對企業人才素質要求、高職畢業生語文綜合能力現況的調查分析,高職語文教育主要整合開發如下幾方面教學內容: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基礎能力的規范化提升,口語表達交際能力的強化,實用性文體寫作能力的提高,審美品質的養成,對人與社會的認知及民族文化的承傳。與此相對應,高職語文課程體系由六個系列課程組構而成:語文基礎、口語交際、實用寫作、文學審美、社會文化、語文活動。其中,“語文基礎”因其“基礎”特性可設為必修課程;“語文活動”主要是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所設計的校園語言文字、文學、文化類活動,如社會調查、經典閱讀、語言文字基本功比賽以及《漢風語韻》等語言文字專題廣播電視節目、網絡板塊等。這些活動或針對專業特性選擇性地開展,或可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滲透性的語文教育,營建校園人文氛圍,提升學生文化素質。“口語交際”“實用寫作”“文學審美”“社會文化”由系列公共選修或專業選修課程組成,各系列內部按基礎普及、專項提高分層設計,主要進行實用性語言表達技能訓練、人文精神培養。這個課程體系中大部分內容以選修課及不同類型的語文活動方式存在,為學生的個性化選擇、自主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高職語文課程體系內涵豐富,要做到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結合、語文基礎與專業能力相結合,既有相對的穩定性,又具有一定的靈活開放性,大大擴展了高職語文教育的空間。這個課程體系的運行使得以往狹隘的、單一的語文課程教學從根本上轉化為綜合性的語文教育,具有良好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周靜,何惠.高職語文教育的生態化建設[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
[2]李瓊.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芻議[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3).
[3]高雅杰,郝春生.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7(8).
[4]陳再平.高職大學語文教學反思及改革建議[J].文山學院學報,2012(2).
[5]李玉華.我國高職語文教育面臨困境的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