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國中教育會考于2014年5月首次啟動,取代了原有的基礎學力測試。作為臺灣初中畢業生學力檢定的機制,它一方面強化了十二年基本教育免試入學措施,一方面也緩解了學生分分計較的競爭壓力,無論從政府的教育責任、學生和家長了解學習成效的權利、高中學校了解學生先備知能的需求等方面都發揮了實質性的功能。
雖然試卷的結構與原來基礎學力測試相差不大,卻更突出了教育會考的等級評價。2014年教育會考后至少有75%的學生通過免試入學高中、高職和五專,另有0~25%的學生則通過特色招生之甄選入學(術科測驗)及考試(學科測驗)分發入學。因此,教育會考其實有兩份“寫作測驗題”(臺灣的“寫作測驗”不像大陸一樣與“閱讀理解”合卷合考,而是采用50分鐘的單獨考試,分六級進行評閱),這里以2014年臺灣高級中等學校特色招生考試寫作測驗為例加以闡釋。題目如下:
小文的父母看到某雜志刊登了一份“使用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意見調查”,并基于其中部分訊息(參考圖一),要求小文減少上網時間,但小文認為,如果用不同的方式解讀這份資料,或許能改變父母的想法。

請參考這份資料及相關見聞,以小文的身份寫一封信,同時考慮父母與自己的立場,嘗試說服父母改變原來的要求。
※請以“親愛的爸爸”或“親愛的媽媽”為開頭,信末一律以“小文敬上”作結,不需使用其他書信用語(敬語、問候語、日期等);
※不可在文中泄漏私人身份;
※不必書寫題目;
※不可使用詩歌體。
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是以臺灣《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之“寫作能力指標”為命題依據的,期望通過不同形式的引導寫作試題,評量初中畢業學生表達見聞與思想的能力。其中包含立意取材、結構組織、遣詞造句及標點符號運用等寫作能力,并符合下列課程綱要中的寫作能力指標:
1 能精確表達觀察所得的見聞。
2 能精確地遣詞用字,并靈活運用各種句型寫作。
3 能應用各種表述方式寫作。
4 掌握寫作步驟,充實作品的內容,精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5 了解標點符號的功能,并適當使用。
6 能靈活應用修辭技巧,讓作品更加精致感人。
同時結合課程目標中所要培養的“欣賞、表現與創新”“表達、溝通與分享”的基本能力,進行寫作能力的綜合評量。評分規準為以下六級:
六級:這類文章是優秀的,它們明顯具有下列特征:
【立意取材】能依據題目及主旨選取適切材料,并能進一步闡述說明,以凸顯文章的主旨。
【結構組織】文章結構完整,脈絡分明,內容前后連貫。
【遣詞造句】能精確使用語詞,并有效運用各種句型使文句流暢。
【錯別字、格式與標點符號】幾乎沒有錯別字及格式、標點符號運用上的錯誤。
五級:這類文章在一般水平之上,它們明顯具有下列特征:
【立意取材】能依據題目及主旨選取適當材料,并能闡述說明主旨。
【結構組織】文章結構完整,但偶有轉折不流暢之處。
【遣詞造句】能正確使用語詞,并運用各種句型使文句通順。
【錯別字、格式與標點符號】少有錯別字及格式、標點符號運用上的錯誤,但并不影響文意的表達。
四級:這類文章已達一般水平,它們明顯具有下列特征:
【立意取材】能依據題目及主旨選取材料,尚能闡述說明主旨。
【結構組織】文章結構大致完整,但偶有不連貫、轉折不清之處。
【遣詞造句】能正確使用語詞,文意表達尚清楚,但有時會出現冗詞贅句;句型較無變化。
【錯別字、格式與標點符號】有一些錯別字及格式、標點符號運用上的錯誤,但不至于造成理解上太大的困難。
三級:這類文章在表達上是不充分的,它們明顯具有下列特征:
【立意取材】嘗試依據題目及主旨選取材料,但選取的材料不甚適當或發展不夠充分。
【結構組織】文章結構松散;或前后不連貫。
【遣詞造句】用字遣詞不太恰當,或出現錯誤;或冗詞贅句過多。
【錯別字、格式與標點符號】有一些錯別字及格式、標點符號運用上的錯誤,以致造成理解上的困難。
二級:這類文章在表達上呈現嚴重的問題,它們明顯具有下列特征:
【立意取材】雖嘗試依據題目及主旨選取材料,但所選取的材料不足,發展有限。
【結構組織】文章結構不完整;或僅有單一段落,但可區分出結構。
【遣詞造句】遣詞造句常有錯誤。
【錯別字、格式與標點符號】不太能掌握格式,不太會使用標點符號,錯別字頗多。
一級:這類文章在表達上呈現極嚴重的問題,這種文章明顯具有下列特征:
【立意取材】僅解釋題目或說明;或雖提及文章主題,但材料過于簡略或無法選取相關材料加以發展。
【結構組織】沒有明顯的文章結構;或僅有單一段落,且不能辨認出結構。
【遣詞造句】用字遣詞極不恰當,頗多錯誤;或文句支離破碎,難以理解。
【錯別字、格式與標點符號】不能掌握格式,不會運用標點符號,錯別字極多。
0級:【立意取材】
使用詩歌體、完全離題、只抄寫題目或說明、空白卷。
今天計算機網絡的廣泛運用,已深深影響了青少年學業及生活的各個面向,將自己的心情訴求結合時代議題,進行信息的整合、詮釋及表達,亦屬當前“E時代”必備的多元能力之一,此當為本次試題的一大特色。這個寫作測驗作文題即屬于“信息解讀及整合”題型,以“網絡運用”為書寫范圍,以“說服父母改變原來要求”為寫作目的及重點。考生只要能理解訊息、表達個人看法、完成溝通目的,即合乎題目要求。就立意而言,考生除了對網絡所產生的正面效益有所關注,也應對網絡的負面效應予以觀照,從而提出具體充分的理由,說服父母改變“減少上網時間”的要求。在格式方面,除了依題目要求以“親愛的爸爸”或“親愛的媽媽”為信件開頭,信末一律以“小文敬上”作結外,無須使用完整的書信格式及用語,但作答時仍應考量自己為人子女向父母長輩提出請求的情境,適切調整遣詞用字,在陳述自己立場的同時,也能顧及父母的意見與感受。
從原題呈現、命題依據到評分標準,做這樣詳細的分析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比較。我們信手拈取幾個2014年大陸中考作文題,如“我心靈的甘露”“為——點贊”“你是我的太陽”“不一樣的愛”“電話無人接聽”“我也是一束陽光”“有你在我身后”“開在心中的花”“轉身”……這些作文題與前述臺灣作文題都極力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成長,但是以上列舉的大陸中考作文題還有一個區別于臺灣作文題的特點,即偏于文學性的想象,像“甘露”“太陽”“陽光”“花”等都有虛實兩層含義需要學生細加揣摩。文學雖然需要想象,但作家的文學性想象來自深厚的積累,而且我們也知道,作文水平并非文學創作水平,太偏于文學性想象的作文題,對于不擅長文學描寫抒情的學生來說并不公平,像“海,藍給自己看”這樣的作文題,相信一部分學生會束手無策。初中生一看作文題就要做文學性想象,那內容就難免杜撰,語言就難免空疏,更遑論寫出真情實感了。當然,也許會有文學苗子寫出好文章,但初中生寫作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未來作家,而是要能記憶、交流、組織和發展自己的思想,要能搜集整理有關的信息資料,深化自己的認識。
從比較中可知,臺灣國中教育會考2014年特招考試寫作測驗題,對大陸中考作文的命題在以下三個方面將有所啟示。
一是情境性。大陸的中考作文題,幾乎是沒有具體情境的。比較典型的如某地中考作文題——
大海的深處也許隱藏著美麗的珊瑚,目光的深處也許飽含著濃濃的愛意,記憶的深處也許沉淀著生活的真諦,文字的深處也許寄寓著豐厚的意蘊……
請以“深處”為題寫一篇文章。
這樣的作文題,不但缺乏真實的對象和目的,也缺乏真實的寫作任務和真實的寫作情境。大陸“語文課程標準”中第四學段(7~9)年級“寫作”部分第4點有“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這樣的表述。這一條應是應對作文虛妄病癥的良方之一。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估曾經通過研究200多個寫作教學課堂,指出真實讀者的重要性,認為讀者不真實,交流不真實,寫作就比較無效,建議最好是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下給真實的讀者寫作。
二是引導性。臺灣原有的基礎學力測試和現今的教育會考寫作測試都采用了“引導式寫作”,這樣做也是追求測試公平性的策略之一。由于作文判分的主觀性,基礎學力測試曾一度不考作文而引人詬病。現今的寫作測驗和國文考科是分開的,每位考生皆有相同的作答時間,對于考生而言較為公平。在命題上,過去的作文測驗僅有一道題目,考生得依據自己對于題目的理解來撰寫一篇文章;而現今的寫作測驗除了一道題目之外,還加上適當的引導說明,能更清楚地解釋題意、幫助考生引發聯想、避免誤解,并能更明確鎖定內容,幫助考生在立意取材時能更切合題意,撰寫文章時容易聚焦,避免天馬行空式的論述。在計分方面,過去的作文測驗滿分為80分,且需并入國文考科;而現今的寫作測驗采整體式評分,滿分為六級分,且為獨立考科。至于評分的部分,以前的作文測驗評分采紙本閱卷方式,無法及時發現評分者是否偏離標準,亦無法實時予以校正;現在的寫作測驗則采網絡在線閱卷模式,可以實時監控評分者評分狀況。
三是思辨性。作文的實質就是交流。寫作其實就是運用文字來滿足交流的需要。交流必先有內在的思想,必須想得清楚,想得有序。即便是強調記敘和抒情,沒有思想的記敘會淪為記賬,缺乏思想的抒情會變成濫情。蘇霍姆林斯基曾斷言:作文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語言脫離思維。我們可以這樣說:思維是寫作的第一要素,思想是作文的基本內核。
本次試題考生可以從“意見交流更即時”“搜尋信息變得更容易”“不必仰賴父母師長解決問題”等方面,舉例說明網絡對自己生活及學業上的正面效益,以說服父母改變原來的要求;也可以從“花在課業上的心思變少”“容易被似是而非的訊息誤導”“影響身體健康”“減少與人面對面的互動接觸”等缺點,提出省思檢討、具體的因應作法,或自我約束的保證,作為說服的訴求;另外也可以針對同樣的調查意見進行不同角度的詮釋,例如“獲得更多元的娛樂方式”,可能被父母視作“易被更多娛樂誘惑、分散在課業上的心思”的負面影響,而成為要求“減少上網時間”的根據,但考生也可解讀為“在繁重課業之余,得到更多紓壓的選擇”,以期爭取父母的認同。據評閱教師說,對于五、六級分的試卷,會更著重考生在立意取材、結構組織、遣詞造句是否有進一步的表現。表達能力優秀的考生,多能更明確展現運用資料的能力,對自己提出的觀點有所論說并與父母的意見呼應;或者能從調查結果的缺點予以反駁;或者能從優點切入打動父母的心。尤其能兼顧父母與自己的立場,發揮理性溝通(曉之以理)及柔性表達(動之以情)策略者,最能達成說服效果及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