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文言文教學,教學方法過于簡單陳舊,很多教師把過多的精力放在字、詞、句的落實上,始終采用“讀-譯-抄-背”這一死板傳統而又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這種如同生產流水線一樣過分技術化的教學方法很容易使學生感覺厭煩;尤其是為了應付考試而過多注重背誦的精準,更使學生失去了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同時,對文言字句解釋、翻譯的過分看重,也容易讓學生忽視文言文本身作為文學作品,其在整體構思、布局和行文手法上的獨特美感,更是不利于文言文閱讀能力的真正培養。
其實教材所選文言文大多為我國歷代經典作品,如果在加強文言基礎知識和文言詞語積累的基礎上,培養學生進行多維性的文學體驗,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探究式的深入閱讀,并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進一步比較閱讀、延伸閱讀課外相關文言文語段,無疑會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在豐富而又開放的文言文閱讀體驗中自然地培養他們的文言語感和閱讀能力,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更加熱愛我們的民族文化。這種開放式的教學無疑是今后文言文教學的方向。我的《口技》教學正是對此做出的探索性嘗試,希望讀者有所啟發。
一、恰當導入,營造氛圍
口技是一種民間表演技藝,是雜技的一種。古代的口技實際上只是一種仿聲藝術。表演者主要用口模仿各種聲音,能使聽的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是我國文化藝術的寶貴遺產之一。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一,因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之后,故俗稱“隔壁戲”。這種表演技藝運用嘴、舌、喉、鼻等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如火車聲、鳥鳴聲等,表演時配合簡單道具,可加強真實感。好的口技作品,能使聽眾產生豐富的聯想和真實的體驗,在歡樂中潛移默化地得到教育和藝術享受,因此口技作為一種經典傳統技藝曾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口技》一文教學之前,我先布置學生網上搜索我國經典口技表演視頻《百鳥朝鳳》,初步感受口技表演的魅力;并查閱口技這一中國民間傳統技藝的介紹說明。上課初始,讓學生交流觀賞心得和資料介紹,以此導入林嗣環的《口技》一文。
從傳統口技技藝導入,學生一下子被帶入了對傳統文化的欣賞和探究中,為課文《口技》的學習定下了文化基調。
二、自主閱讀,初步感知
教師讓學生借助《古漢語詞典》和課文注釋,自己嘗試解讀文本,然后通過當堂交流,掃清語義理解的障礙,積累常用文言實詞(善、會、施、是、叱、意、少、問、曳、雖、名、股、走等)和文言短語(絮絮不止、眾妙畢備、群響畢絕、凡所應有、無所不有等);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并交流文中口技藝人技藝的高超(模擬聲音之復雜、所用道具之簡單、聽眾反應之強烈)和文章的藝術表現力(渾然一體的結構、細致入微的描寫、簡潔生動的語言)。
課文字句的解釋和內容結構的理解都讓學生自己借助資料(包括網上搜索的資料)完成,學生比較容易產生成就感,進而加強他們自讀文言文的信心和興趣,提高他們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三、資源鏈接。深入理解
教師引導學生借助網絡了解林嗣環的生平和經歷,學生通過查閱得知,林嗣環是一位勤政愛民、口碑甚佳的清官名吏,但他為人耿介,在官場上郁郁不得志,最終病死在西湖寓所。
學生在自學中進一步發現,今天所看到的課文《口技》選自林嗣環的《秋聲詩自序》,作者此文就是寫于那段落魄的時期。作者在自序的開始部分先寫他流落杭州時處境艱難、閉門不出,因聽到外面的傳言(可能是對他的誹謗)而作詩。
有位學生分享他的查閱收獲:在林嗣環的《口技》正文前后原來還各有一段文字。
前面一段文字為:
徹呆子當正秋之日,杜門簡出,氈有針,壁有衷甲,苦無可排解者。然每聽謠諑之來,則濡墨吮筆而為詩。詩成,以“秋聲”名篇。適有數客至,不問何人,留共醉。酒酣,令客各舉似何聲最佳。一客曰:“機聲,兒子讀書聲佳耳。”予曰:“何言之莊也。”又一客曰:“堂下呵駒聲,堂后笙歌聲,何如?”予曰:“何言之華也!”又一客曰:“姑婦楸枰聲最佳。”曰:“何言之玄也。”一客獨嘿嘿,乃取大杯滿酌而前曰:“先生喜聞人所未聞,仆請數言為先生撫掌可乎?”
教師讓學生試著翻譯,再對照網上查到的譯文修正。然后,即興提問:這段文字一共提到了幾種聲響?客人所舉的幾種聲響分別反映了什么樣的生活場景?學生經過討論共舉出三種聲響:第一種是織布機聲與兒子的讀書聲,第二種是呵馬之聲和音樂聲,第三種是婆媳的下棋聲。其中,第一種聲響反映了書香門第的生活,第二種聲響反映了浮華的貴族生活,第三種聲響反映了婆媳和樂、高雅的生活情趣。
后面一段文字為:
嘻!若而人者,可謂善畫聲矣!遂錄其語,以為《秋聲序》。
教師也讓學生試著翻譯這段文字,引導他們注意“若而人者”可譯為“像這樣的人”;“善畫聲”則直譯為“善于描摹聲音”;“遂錄其語”中的“錄”是“記載”的意思;“以為《秋聲序》”中的“以為”是“把……作為”的意思。
然后讓學生將這前后兩段文字連同課文《口技》完整地連貫起來朗讀,并再次追問:那么,你們想想,整段文字究竟想說什么?林嗣環為什么要把這么一整段文字作為他的《秋聲詩》的自序呢?
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起來,紛紛舉手發表看法,最后得出結論:
作者整篇的自序是要表達這樣的意思:世上動人之聲很多,而口技者最“善畫聲”;因此把他們的“畫聲”寫下來,以此作為這本《秋聲詩》的序言,說明作者此書也是“善畫聲”(善于繪聲繪色描寫生活)的作品。
另一學生發言,他查到序言的下面還有“張山來”的評注:
張山來曰:絕世奇技,復得此奇文以傳之。讀竟,輒浮大白。
教師再讓學生嘗試翻譯(引導學生解釋“絕世奇技”指口技是“世間少有的技藝”,積累文言實詞“競”“輒”“大白”),然后查“張山來”是何許人。學生一經查閱,立時興奮不已:原來“張山來”就是張潮——課文《口技》入選的《虞初新志》的作者,字山來,號心齋居士(課文注釋并未標明);并進一步得知,他“著作等身”“時人皆知”,因《虞初新志》一書的編纂,奠定了“其文言小說編選家和批評家的歷史地位”。從張潮寫下的這條評注中得知,他是因為欣賞口技這個技藝,也欣賞林嗣環的這段描寫,而把它編入了文言短篇小說集《虞初新志》。
利用網絡資源,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又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欣賞、理解,更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拓展延伸。質疑探究
教學過程中,一位學生發現,有人還質疑過林嗣環的這篇《秋聲詩自序》。早在1962年,散文家聶紺弩就認為林嗣環抄襲了金圣嘆的文章(金批《水滸傳》第六十五回《時遷火燒翠云樓,吳用智取大名府》中專門記述了好友“斫山先生”所講的京師口技藝人精彩表演,與林嗣環的《口技》文字很近似)。另一位學生馬上回應:查到一篇為它翻案的文章《林嗣環其人及(口技)的“著作權”糾紛》,作者認為“王、金與林嗣環是同時代人”,“不能排除王斫山與林亦相識,也為林演說過‘口技’,因此兩文所記述的內容相同”。
教師讓學生將這兩篇文章從網上找出來進行比較閱讀。最后,語文課代表總結:不管是否抄襲,反正后人覺得林嗣環記錄的口技表演非常傳神,就將它提取出來單獨成文,以《口技》為標題,作為優秀文言文供人們閱讀;而林嗣環的詩集《秋聲詩》及其序言,反而被《口技》的光芒所掩蓋了。這正是“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對網絡信息的甄別、篩選,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探索研究的能力,也進一步鍛煉了學生的質疑、思辨能力。
五、比較閱讀,加強語感
教師再讓學生通過網絡查找有沒有其他文言文也寫到“口技”這一傳統技藝的,學生舉出了蒲松齡的《口技》(此文也編在此冊教材,之前已先學);有學生還出示了另一篇——《賣口技者要客肅聽》:
有賣口技者,佚其姓氏,衣敗絮,履脫底,嘗手持撫尺往來于松江。松江某紳宴會無所樂,客請以口技進,紳欣然,則默默無對,木立于旁。紳仰首笑曰:“客能乎?”曰:“能也。”曰:“客何能?”曰:“無不能也。”紳一笑置之,命盡奏其所能。賣技者乃揖眾客曰:“吾技雖賤,然不凝神肅聽,則請毋奏之為愈也。”一座諾之。賣技者趨入幃,撫尺一下,闔室寂然。忽聞巨獅出谷聲,哀啼病呼聲,村下群犬驚惶聲,獅默然喘息聲,犬奔走亂吠聲,獅驚吼聲,逃遁聲,犬奮追聲,村人旁觀鳴掌呼笑聲。至此又撫一尺,則諸聲寂然,賣技者啟幃出矣。
教師引導學生比較三篇文言文的異同,學生饒有興致地得出如下結論:
蒲松齡的《口技》結尾寫法類似于相聲的“抖包袱”,又類似于歐·亨利的小說,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林嗣環的《口技》結尾重申道具的精簡,收尾簡潔,干脆利落,仿佛《安塞腰鼓》中的鼓點戛然而止;而《賣口技者要客肅聽》只點明口技結束,用語更簡。
蒲松齡的《口技》是聽者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誤將口技表演當作真的求仙問藥來傾聽;《賣口技者要客肅聽》要求聽者肅靜,是人為地創造了肅靜的環境;林嗣環的《口技》則由于其口技的技藝形象生動又富于變化,而使聽者自然肅靜。
就描寫手法來看,三篇各有側重。林嗣環的《口技》描摹聲響的瞬間變化、跌宕起伏、千萬種聲音的混雜,讓人感同身受,身臨其境;蒲松齡的《口技》通過對話將不同身份、語調、性格特征的人物表現得淋漓盡致;《賣口技者要客肅聽》也是真實表現各種聲響俱發,但內容上較為單薄,然而優點是要言不煩地刻畫出口技者自負、好強的性格特征。
三篇文言文都注重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來反映口技技藝的高超,都強調了道具的簡單。
綜上所述,經過三篇文言文的比較閱讀、延伸閱讀,學生進一步開闊了視野,培養了語感,在多樣性文學體驗中,文學欣賞與文學思考層次得到了提升。
文言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改革的“死角”,沿用幾十年的“串講法”至今仍然是文言文教學的唯一方法。所謂“串講”,就是由老師邊讀邊講,把字詞解釋和文意理解串聯起來進行講解。串講法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教師“一言堂”,學生的主要工作就是聆聽和做好記錄,學生的學習自主權完全處于被剝奪的狀態。另外,教師逐字逐句串講,把課文“嚼爛了喂”,勢必造成對課文的肢解,使課文變成一堆毫無生氣的“語言碎片”,教學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因此,文言文教學要取得實效,首先必須樹立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徹底廢除串講法,重視學生自己的閱讀實踐,尤其要激發學生自讀的興趣,并通過拓展閱讀增加閱讀量,讓學生在多讀多思中磨礪文言語感、積累文言語料。
我正是基于以上理解來設計文言文教學的,而豐富的網絡資源又為我的文言文教學設計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學生正是充分借助網絡資源,憑借自己的能力落實、理解文言課文的字句,避免了過多依賴教師串講的被動學習,并借助網絡資源將課內文言文的閱讀欣賞與課外相關的文言文語段整合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文言文“學習小單元”。這對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并在多讀中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