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閱卷后,各省市紛紛公開其優(yōu)秀考場作文。筆者搜索閱讀,發(fā)現(xiàn)優(yōu)秀記敘文如同往年一樣仍是稀有珍寶。同樣,八年高考閱卷經(jīng)歷也讓筆者感嘆,每年的記敘文在眾多的考生作文中只占少數(shù),而優(yōu)秀記敘文更是鳳毛麟角。多么希望那些閃現(xiàn)著靈氣與生活色彩的記敘文能多些啊!
一、記敘文寫作。魅力在哪里
1 有實在感
大多數(shù)考場應(yīng)試議論文,常常流于空洞乏味,而記敘文敘寫人或事,只要不胡編亂造,無論文筆如何,總是很耐讀,優(yōu)秀記敘文更是人物形象充實,事件描繪具體生動,褒貶全在字里行間。例如,《王大爺?shù)脑绮偷辍穂1]和《小巷面條香》[2]兩篇文章,同時寫了早餐店老板的誠心、實心(智慧中的善),王大爺和老人的形象通過具體的事例,通過餐客的言行直接或間接地塑造起來,讀來人物仿佛就在眼前。
2 有創(chuàng)造性
閱讀記敘文總帶著期待,期待與眾不同的選材,出乎意料的情節(jié),獨出機杼的構(gòu)思,總?cè)滩蛔閷W生“怎么想到寫這個”而驚訝與感嘆,會對學生“如此地表達”而叫好與佩服。例如《寫作的智慧》[3]和《瞳孔之內(nèi)》[4]同為考生臨場就地取材之作,前者用幽默的語言遺憾地告訴老師,所教的寫作智慧一樣都沒有用到,卻真正道出了“真正的寫作”是什么,實在是智慧。后者則從監(jiān)考老師的“眼睛”里感悟到人生的某種狀態(tài),萌動著智慧之思,十分機智。
3 有人文性
每篇優(yōu)秀記敘文都充滿著人情美、人性美、人事美,一篇篇文章背后都站著一個個充滿著獨特個性的小作者,而這也是每一位作者所具有的素養(yǎng)與情懷的體現(xiàn)。例如《左手糞叉,右手筆桿》[5],將爺爺?shù)摹稗r(nóng)人味兒”和“夫子氣”天然融合,充滿人性美;《農(nóng)之月令》[6]禮贊農(nóng)家智慧,充滿人事美;《老爹》[7]誠實善良,充滿人情美。
二、考場記敘文缺失。問題在哪里
1 師生體悟敏感性太弱
潘新和教授認為,“沒有生活”并不是中學生寫不出優(yōu)秀作文的理由,“讀書、思考、發(fā)現(xiàn)”才是寫作的王道。只要是人就有生活,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去關(guān)注生活、體悟生活,只有讓眼睛、思想和心靈保持敏銳,方能表達出獨特的感受和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師生大部分忙忙碌碌,教師不讀教科書參考書之外的書籍,即使讀書,也少有人動筆進行互動性閱讀,寫文章更只是評職稱的需要;再看看學生,要么不讀書,要么讀書功利性十足,巴不得讀了書就會在作文分數(shù)上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否則便認為是浪費時間,還不如做一道數(shù)學題。如此這般,師生在應(yīng)試路上走得匆匆,停不下也慢不下腳步去欣賞途中美麗的風景,磨礪自己粗糙的心靈,哪能感知身邊人、事之美好,寫出具有美好情懷的記敘文呢?在學生的黃金時代,他們需要培育一顆感悟美好的心,培養(yǎng)一種講述故事的能力。
2 作文教學功利性太強
作為一線中學教師,筆者深知中學作文教學舉步維艱,唯分數(shù)是瞻。相比而言,議論文文體好教,有所謂的格式可以套用,在平時的應(yīng)試中可以有效提分。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自覺不自覺地選擇議論文教學和寫作,這就使得作文訓練局限性太大。大部分材料作文的議論文文體傾向比較明顯,讓擅長寫記敘文的學生無從下手,平時作文訓練記敘文寫得少,到高考時限于題目、考場緊張感等因素,放膽寫記敘文的就更加少了。
教師作文教學、研究以議論文為主。學校提倡學生訂閱《作文素材》《素材超市》等雜志,學生會將一個事例不同話題變換使用,長此以往,寫作文就是組裝,失去了其根本意義。在作文批改中,教師認為議論文好定分、不費時,高考閱卷者也普遍有此心理,所以在中學教者看來,這種心理及評判的標準是可以被當作作文教學目標被實施的。在作文輔導中,有些寫記敘文的學生也經(jīng)常令教師失望,因為低幼化、假大空實在讓教師“想說愛你不容易”,如此記敘文得分往往不如一篇機械的四平八穩(wěn)的議論文,所以“不如寫議論文”或者“不許寫記敘文”等指導話語將學生的寫作引向了議論文的軌道。而一個班級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寫議論文且能得到不錯的分數(shù)時,那些糾結(jié)于寫記敘文且分數(shù)忽高忽低的學生也就不再想寫記敘文了。
三、不讓記敘文輸在轉(zhuǎn)折點。辦法在哪里
1 師生要培植心靈
據(jù)《現(xiàn)代快報》記者采訪,今年高考作文,江蘇三分之二的考生都寫了議論文,但最拔尖的幾十篇優(yōu)秀作文中大多數(shù)是記敘文。江蘇高考閱卷組專家表示,要通過《現(xiàn)代快報》向江蘇高中師生傳遞一種信息,一種期待,一種懇請:高中作文教學,多關(guān)心一下記敘文吧!閱卷組還告訴大家:中學教師所認為有程式可套作的議論文連“保險分”也拿不到,而那些寫得好的記敘文,均在生動描述“小經(jīng)驗”“小能力”“小境界”的基礎(chǔ)上,揭示“小升華”,進發(fā)“小靈感”,展示“小美妙”。隨’
這些“小升華”“小靈感”“小美妙”則都是來自心靈。心靈修養(yǎng)是寫作的本錢,教師首先要通過閱讀寫作培植心靈,然后成為學生的榜樣、熏陶者和引導者。當教師將好書推薦給學生,將閱讀體會傾訴于學生時,學生怎會無動于衷;當教師將自己的心靈之作誦讀給學生聽時,學生怎會不受到感染及鼓勵;當教師鼓勵、嘉賞有著言語天性和個性的學生時,激活和蕩漾起的是學生靈性和悟性的生命漣漪。一個教師的心靈世界開闊,思想機敏,學生的生活眼界也是開闊的,文字也是充沛的。因此,師生共同修養(yǎng)心靈,在閱讀與寫作的園地里,細細地咀嚼、體會,刻意去尋求自己的內(nèi)心感覺和感動,真誠地傾吐、表達,或內(nèi)容樸實或語言幽默或構(gòu)思奇特或情意感人的記敘文才會豐富作文教學園地,作文教學才會擺脫枯燥貧瘠的現(xiàn)狀。
2 命題者要心懷人文
“心懷人文”是對命題者的要求,也是期待。如何通過一道作文題目檢測出中學生真正的寫作水平,是各省市作文命題者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我們期待作文題目是開放的。所謂“開放”,第一不是“被立意”,題目中觀點不被預(yù)設(shè);第二不規(guī)定文體,學生自選擅長文體;第三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自身,讓學生和作文題目沒有距離感;第四可以兩則或多則作文題目供學生選擇。
仔細研究今年各省市高考作文題目對文體的要求,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北京卷。大作文是二選一,作文一為命題作文“假如我與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文體規(guī)定為記敘文;作文二為文體自選,當然包含詩歌,相比湖南、福建還規(guī)定只能寫兩種文體的做法,實在是大氣。當然據(jù)《中國教育報》報道,北京考生選擇作文二寫作要遠遠多于作文一,原因不言而喻,命題作文從立意和寫作內(nèi)容上都局限了考生,如果改為半命題作文“假如我與
生活一天”,那可寫的內(nèi)容就相當多了,仍舊符合文體要求。
學生的寫作特點不是整齊劃一的,有的偏理性,有的偏感性,有的擅長議論,有的擅長記敘抒情,但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平時的隨筆或日記寫作中所運用的文體是記敘文、散文,而到高考考場,遇到一個不擅長的被規(guī)定死的命題,實在是不得不收起文思,板起臉來說大道理。很多時候考場八百字的作文水平與這個學生的真實寫作水平和文學素養(yǎng)并不相當,所以說,高考作文指揮棒的作用還是非常明顯的,只有命題開放度越大,越體現(xiàn)人文性,教師寫作訓練的導向才不會單一,才會鼓勵學生多寫富有生活化、情趣化的符合他們年齡特征的記敘文。
3 “高層”要善于等待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陸游一語道破天機,要在文字技能之外下功夫,詩外功夫比詩內(nèi)功夫重要得多。寫好記敘文的關(guān)鍵,素材非常重要,素材來自哪里?生活及書籍,看到的、聽到的、感觸到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積蓄多了,厚積薄發(fā),可寫的東西自然也就多了。這些時間與空間從哪里來?很大一方面依賴教育行政部門實實在在地減負,真真實實給語文教學多一點閱讀寫作及“生活”的時間。積蓄需要時間,薄發(fā)需要等待,這是一個看不見顯性分數(shù)的過程,卻是一個讓人值得期待的過程。常言道,一個最應(yīng)該讀書的地方就是學校,一個學校最富有的地方就應(yīng)該是圖書館,一個最該閱讀的群體就是7~18歲的青年。這個年齡階段讀的書會成為骨骼,化作血脈,是以后人生成長的準備。語文學科不同于數(shù)理化學科,它不僅僅傳達知識,還應(yīng)傳達人的情感,傳遞愛與善。通過閱讀經(jīng)典,能夠在學生心中撒下人文的種子,能讓他們心存善念,獲得文化的啟迪,獲得信念乃至信仰。具有這樣情懷的青年,會細膩地感知他們所生存的環(huán)境,會真誠地熱愛他們的生活,會以友好和感恩的心態(tài)對待他們的師長、親人、朋友以及陌生人。這樣,他們筆下流淌的必然是陽光。而這些內(nèi)容及情感的敘寫流露,是議論文文體所做不到的。
參考文獻
[1][3][4][5][6][8]七篇高分記敘文告訴你:小故事往往勝過大道理[N],現(xiàn)代快報,2015-06-25
[2][7]2015年江蘇省高考優(yōu)秀作文選[DB/OL].http://www.360doc.corrdcontent/15/0625/18/440216_4806504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