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清單”,人們都不陌生,就是指詳細登記若干事項的單子。“清”是清楚的意思,“單”是記寫事物用的紙片,如單據、傳單、名單。“清單”這個詞源于清代。最初的“清單”都是記錄一些數據的,如賬目、薪水、財物、中草藥及其劑量等。例如:
(1)將兩年多的往來賬目,抄了一張清單。(《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2)去年送親戚族人的銀子,兒至今沒有見到全部清單。(《曾國藩家書》)
清單有兩個特點:事務的條目(理)性,羅列的明細性;其目的是方便辦事、防止遺忘、保存備查。近幾年來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新式“清單”,寫進清單的內容越來越豐富且越來越抽象,篇幅也越來越長,內容涉及政治(行政)、法律、文化、教育、民生、服務、投資、工業、商業、安保等各個領域。當前,媒體上提得最多的是“權力清單”:
(3)打造權力清單,就是向公眾說實話、交實底……就是讓簡政放權更徹底。不僅告訴我們有多少權力,更告訴我們哪些權力可保留、哪些權力可削減。沒有法律法規規章依據的職權,予以取消;雖有依據但不符合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提請修改相關法規規章后予以取消。(央視網2015年3月26日)
中央還把“權力清單”作為一項政府的制度在全國推廣。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于2015年3月24日印發了《關于推行地方各級政府工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的指導意見》。此外,吸人眼球的還有“責任清單”“服務清單”等新式“清單”:
(4)列改革清單,深化作為(《吉林日報》2015年3月25日)
(5)德國孩子教育清單走紅:3歲睡前幫媽鋪床(《錢江晚報》2015年3月28日)
(6)落實“民生清單”,是真正解決群眾反映各類問題的關鍵。(《呂梁日報》2015年3月24日)
(7)光谷昨發布新版權力和服務清單(《楚天金報》2015年3月27日)
(8)為企業指路,政府可建“機遇清單”(《華西都市報》2015年3月26日)
同時,內容具體的“清單”也很多,比如商業領域的手機通話清單、電腦配置清單、商品調價清單,氣象和環保領域里的各種數據清單等。這種新式“清單”除了具有傳統“清單”的兩個特點,還增加了一個特點:內容的公開性。其目的也轉變為公之于眾,接受廣泛的監督。新式“清單”的媒介物已經淡化,已由傳統的紙質(一般是32開)變成了起宣傳作用的專欄、櫥窗、電子屏幕、紙質媒體或電子媒體(互聯網、電腦、手機)等,正因為如此,新式“清單”就不僅僅是像傳統的“清單”那樣用手寫筆抄了,而是還可以“打造”“建立”。
“清單”是個偏正式的合成詞,它一般不單用,而是與其他詞語組合成偏正(定中)短語作為名詞,它經常充當中心語,接受其他名詞或數量詞的修飾或限制,如權力清單、責任清單、信息清單項目清單、三個(份)清單;還可接受動詞的修飾或限制,如改革清單、服務清單、立法清單、大氣污染防治清單、創意清單、投資清單;還可受形容詞(區別詞)的修飾,典型的是當下流行的“負面清單”,意思是有關黨政機關工作人員違法違紀或工作失誤、行政不作為等方面的記錄。與“負面清單”相對的是“正面清單”:
(9)建立收費項目“正面清單”制度(《國際商報》2015年3月10日)
作為賓語中心語,“清單”經常受“開列”“列(出)”“公布”“發布”“落實”“打造”“曬”“建立”等述語動詞的支配;作為主語,“清單”經常受“公布”“出爐”“實施”“提交”等謂語動詞的陳述。
“清單”作為一種簡易的應用性文體,類似于票據,屬于應用文寫作的研究范疇;作為詞語,它又是語言學(語義學)研究的對象。詞語詞義所指涉的對象是社會約定俗成的,而詞義則是隨著社會的演變而演變的,詞義擴大是演變的表現形式之一,其主要原因是使用詞語進行交際的人們增加了詞語的所指對象,導致詞義的使用范圍擴大。比如“嘴”原指鳥嘴,后來泛指一切動物的嘴以及形狀或作用像嘴的東西;“琴”原指一種古樂器,后來泛指一切以弦為主的樂器以及彈奏、敲擊或吹奏樂器。“清單”最初專門記錄賬目、薪水、財物、中草藥及其劑量等數據,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許多需要公之于眾、接受廣泛監督的抽象事物,于是,這些事物也成了“清單”記錄的對象。這正是漢語詞義演變(擴大)傳統延續的表現。